校際交換生教育管理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3-22 09:32:43

導語:校際交換生教育管理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際交換生教育管理問題與對策

摘要:交換生項目是高校聯合培養人才的途徑之一,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交換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必然面臨的新課題。文章闡述了校際交換生項目的意義,探討了影響高校之間開展交換生項目效果的諸多教育管理問題,并提出了完善校際交換生教育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交換生;教育管理;問題;對策

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背景下,各高校開放式和國際化辦學的程度越來越高,都在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方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深化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應運而生,如高校國際合作交流學生訪學或暑期夏令營項目、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境內校際交換生項目等。大陸高校與港澳臺及海外高校的交流頻繁,高校學者互訪、學生互派、學術交流、聯合辦學、共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果,但大陸高校間的交換生項目工作起步較晚,在項目進行中遇到種種問題和挑戰,現針對境內高校之間的交換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問題和對策進行探討。交換生通常是指“根據校際簽訂的交換協議而互派到雙方學校學習的學生,學習期限一般為1—4個學期,自主選擇相關專業課程。交換培養期間,其學籍不變。交換期滿后應按時歸校,交換生各自繳納本校學費,互免對方學校學費,生活費及其他費用自理?!盵1]

一、交換生項目的意義

大學生是交換生項目的直接受益者。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校園管理制度、校園文化氛圍,不同高校也有各自的資源優勢,老師的人格魅力、教學風格、專業水平各有差異。學生有機會通過交換生項目到合作高校進行短期的交流學習,體驗不同的校園管理制度和文化生活,領略不同的教學風格和學習氛圍,可以充分利用合作高校的優勢資源進行學習,在與師生的交流學習中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深化友誼。第二校園學習生活豐富了學生的成長經歷,從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等多方面鍛煉學生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思維,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交換生項目推動高校多領域發展。交換生項目是高校探索人才培養渠道、創新人才培養方式的實踐成果,充分展示了學校開放式、國際化的辦學方向,交換生項目使高校原有的教學管理制度不足以應對交換生出現的各種新情況,為滿足交換生教學管理的需要,學校制定了一系列交換生教育管理的規章制度,規范交換生教育管理,完善本科教育教學制度,不斷總結管理經驗,提高對交換生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同時,交換生項目還促進合作高校之間科學研究、教師交流提升、共建實驗室和研究所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高校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共贏,推動了學校的發展。

二、校際交換生教育管理的積極成果與問題

開展校際交換生項目,旨在為交換生的發展提供更好、更優質的學習資源和平臺,探索培養多元化人才之路。廈門理工學院與合作高校遵循“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目前已與常熟理工學院、西南科技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學院、黑龍江工程學院、合肥學院等高校開展校際交流、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工作。通過對廈門理工學院校際交換生的深入訪談,了解我校交換生項目的成效與問題,主要如下:(一)積極成果。1.豐富了學生的求學經歷,提升了綜合素質。參與交換生項目的學生,比其他學生多了“第二校園”經歷,增加了不同的求學體驗,開闊了視野,豐富了人生閱歷。學生在“第二校園”期間,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和平臺,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提升專業能力。在求學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會了溝通、協調解決問題,提升了綜合素質。2.提供了有價值的合作建議和實踐經驗,完善交換生項目方案。學生參加完交換生項目,將所思所學和經歷的感受帶回母校,通過開展座談會或交流會等形式,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第二校園項目的合作建議,為第二校園合作對接方案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完善交換生的項目方案。同時,為下一屆參加交換生項目學生提供“第二校園”學習、生活方方面面的實踐經驗,通過經驗傳遞和不斷積累,有助于交換生項目在實踐上取得更好的成效。3.深化校際交流合作,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根據交換生提供的有價值的建議和實踐經驗,針對交換生項目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改進交換生項目方案,必然促進合作高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為取得更好的效果完善項目對接方案。這也促使了高校走向更加開放的姿態,深化合作對接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學校各方面制度不斷完善,提升辦學層次,推動其向更高層次發展。(二)存在問題。1.地區差異影響交換生城市流動的意愿。廈門理工學院位于東南沿海美麗的海上花園城市———廈門,經濟發展水平居于全省前列,氣候溫和濕潤,環境優美,交通便利,非常適宜生活,因為地區差異的緣故,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要走向別的城市生活的意愿。加上大陸地域廣、東西南北跨度大,各地區之間的氣候條件、飲食習慣差異較大,增加了學生跨地區適應的難度。學校對交換生項目的宣傳和動員力度不夠,學生獲取的合作高校信息有限,對交換合作的高校和城市不甚了解,影響學生對交換生項目的參與程度。2.心理因素影響交換生學習效果和生活。交換生不僅要面臨生活和學習環境改變的壓力,還必須面臨獨自應對全新生活的壓力。他們與周圍環境的融洽與否,環境影響個體心理上的波動,將直接影響他們學習效果的好壞。[2]個體的集體歸屬感和脫離熟悉群體的不安全感,極大地降低了同學們外出交換、交流的意愿。交換生意味著有一年或一學期的時間離開學校,脫離熟悉的同學、室友、朋友的生活圈,一個人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群體,融入一個新的城市和新的校園集體生活中,這種陌生感、不安全感、孤獨感并存交錯,常常讓學生在心理上倍感焦慮。交換學習期結束又要離開已經熟悉了的生活集體,交換生在心理上要面對新的分離焦慮,然后重新回到原來的班集體,重新融入原來的生活中,同樣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融入原來的生活圈子,鞏固友誼,重新獲得心理上的歸屬感。3.學分轉換認定困難,降低了學生報名交換生項目的意愿。學分轉換認定困難是交換生普遍反映的問題,因學校第二校園管理規定要求“課程置換按照課程名稱或課程內容相似、相近原則”,“所修讀的公選課學分最多只能抵用學校畢業要求的4個公選課學分”,但各高校開設的課程名稱不盡相同,導致大部分課程的學分無法直接成功轉換認定,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參與交換生項目的積極性。學分無法成功轉換認定,使得學生回校后要補修諸多的課程,彌補交換學習期間獲得的無法成功轉換認定的學分,這給交換生造成很大的學習壓力,特別是大三的交換生,大四返校后一方面不得不在校上課補修學分,一方面又要校外實習,為滿足畢業的學分和成績要求,分身乏術。4.評獎、評優制度不完善,影響交換生的學習獲得感。由于交換生在第二校園所修的課程與原來學校不一致,學分轉換認定困難,無法完全認定所修課程的相應學分,不僅如此,讓交換生后悔莫及的是由于課程的不一致性,導致學生回校后無法在班級里進行成績排名和綜合測評排名,無法進行評獎、評優,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學校評獎、評優制度不完善,缺乏交換生評獎、評優的制度依據,無法為交換生參加第二校園項目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讓交換生回校后面對班集體評獎、評優的機會卻無法參與而后悔不已。5.合作高校之間缺乏深度溝通,增加了交換生的學業焦慮。高校改革與項目進展的步伐很快,一所高校往往與其他多所高校開展學生交流合作,而網絡渠道獲取的信息有限,也無法對任何一所合作高校都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了解,與合作學校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尚未很好地保持,權責不明晰,導致學生發生問題時求助無門或者當下無從解決。比如合作高校開設專業課程時間不一致,大三開設的一些課程,學生在原學校大二就已經學過了,導致可選的課程少,選課困難,繼而又產生學分無法修滿、選課隨意性大等問題,使交換生學習獲得感不強,同時又不得不面對交換期結束后回原學校補修多門課程的巨大壓力,增加了焦慮感。

三、完善交換生教育管理的對策

1.加強交換生項目的宣傳引導。國內交換生項目處于探索完善時期,高校要加強交換生項目工作,深化合作高校和城市的了解,擴大宣傳,普及知識,解決學生對交換生項目了解不多、知之不深的問題。針對學生因城市氣候環境條件不同、飲食習慣差異、學校區位優勢等各種不利因素形成的刻板印象,要加強教育引導,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促進學生觀念轉變,讓學生認識到不利因素正是學生改變自身和提高自身素質的機遇,從而提高學生對交換生項目的積極性和參與度。2.做好學生的心理工作。心理因素貫穿交換生項目的始終,不僅影響學生對合作高校的選擇意愿,而且通過各種因素時刻影響著交換生的學習效果。高校要加強交換生心理層面的關注,交換學習前期要幫助學生克服面對陌生環境的心理焦慮,協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問題,讓學生盡快融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交換學習期間,也要保持對學生的持續關注,關心交換生的生活,鼓勵交換生結交新朋友,以緩解分離焦慮、孤獨感、無助感等心理困擾,鼓勵學生困境中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陽光心態面對困難,迎接挑戰。交換學習期結束后,鼓勵學生進行學習體驗分享,以鞏固友誼,融入原來的校園生活。3.健全學分轉換認定規則體系和評獎、評優制度保障。交換生項目旨在讓學生享受交流學習帶來的更優質的教育資源,體驗不同高校的學習生活,感受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文化氛圍,開闊眼界和胸懷。但前提是要有完善的教育與管理機制,才能讓交換生享受這一項目帶來的益處。然而,現在交換生在享有這些益處的背后,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現在的學分轉換認定規則讓交換生面臨無法直接轉換學分、補修多門課程、甚至影響畢業的巨大壓力,讓返校的高年級交換生陷入校內補修課程,同時需要校外實習的尷尬處境。同時,亟待制定和完善交換生評獎、評優制度,為交換生參與班級評獎、評優提供制度保障。合作高校之間需要解放思想,按照專業課和選修課大類直接對應轉換學分的思路,完善學分轉換認定規則體系和評獎、評優制度,切實讓學生從項目中最大受益。4.深化合作院校的溝通合作。各高校辦學理念差異、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專業課程設置各異,為避免因溝通不暢、了解不多而產生的各種問題,特別是合作高校課程銜接不暢導致交換生所修學分不足問題,需要增加交換生學習的獲得感,減輕交換生回校后補修課程的壓力;需要合作院校之間深化溝通交流,促進院系、專業深度溝通合作。學校可以邀請合作院校專業教師來校舉辦項目講座,進行交換生項目詳細介紹,讓學生全方位了解交換學習交流期間的學習生活,解答學生提出的相關疑難問題,解除面對新生活給學生造成的心理焦慮。同時合作院校直接面對面溝通,著力解決課程銜接不暢、學分轉換認定困難等疑難問題,完善交換生項目方案。5.建立和完善交換生學習、生活跟蹤評價改進機制。校際交換生項目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亟待建立交換生學習、生活跟蹤評價改進機制。交換生項目面對課程對接、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后勤服務等許多問題,跟蹤是為了發現問題,了解交換生學習、生活收獲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為交換生項目評價提供可靠依據;評價是項目成果的導向,對交換生的學習、生活收獲過程和結果做出的認定;改進機制是對跟蹤過程發現的問題進行解決,根據評價結果檢視整個項目,提出需要改進的意見和措施,保證更好地開展新一輪項目,以提高新一輪的項目成效,增強交換生的獲得感。

四、結語

長期以來,全國各地區各高校教育發展不均衡,不斷探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交換生項目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可貴的是高校的交換生項目在探索實踐中逐步得到了完善,并形成了開放式、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交換生項目的過程管理、終端評價、制度保障,提高了學生學習和高校交流的效果,讓高校和學生都能夠從交換生項目中受益。

參考文獻:

[1]秦潔,鐘芳,蔡建英.高校開展交換生項目的實踐與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1,32.

[2]任燕飛.基于跨文化心理反應的港澳臺交換生管理方法研究———以北京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2012,(11).

作者:黃華儼 李志紅 李志佳 單位:廈門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