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體系研究

時間:2022-04-19 08:40:11

導語: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體系研究

摘要:2001年教育部在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中提出了明確要求,而對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工作將是貫徹教育部培養要求的重要體現,也是考察教育技術培訓工作能否得到要求的關鍵。為此,本文將從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效工作評估體系建設上,從培訓實效評估理論出發,提出多元化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主體及運作模式,在借鑒柯式四層次評估模型基礎上,采用德爾菲專家法來確定評估指標,并運用層次分析法來明確各指標的權重,從而獲得完善的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體系。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培訓效果評估;評估體系

教育技術是高等院校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也是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發展的主要動力。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加強對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與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2001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開展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本項工作開展的意義與目的,從而進一步推動了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的全面開展。在培訓工作開展以來,對于我國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效果的研究也逐漸增多,特別是對于構建科學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訓實效評估體系來說,成為各校教育技術培訓工作關注的焦點。本文將從當前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效果評估現狀入手,從可行性、客觀性、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原則指導下,運用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估法等技術來設計評估指標,并從指標權重優化上來構建一套科學、合理、可行的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體系。

1對當前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評估現狀分析

現代信息技術下的高校教育技術培訓工作已經全面開展,而對于教師培訓效果評估上,國內外學者也給予了廣泛而全面的研究。教師培訓效果評估是教育評價的重要內容,而教育評價模型的建立是從教學實踐和學生評價實踐中抽象出來的。如上世紀30年代泰勒模型是將教育目標作為指導,從目標分解和量化上來編制相應的課程和教學方案,從而對教學活動進行全面評價,以判定其是否得到預期目標;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四層次分析模型理論,將評估的深度和難度進行劃分為四個層次,即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效果層;斯坦弗爾比姆引入對象分析法,分別從情景、輸入、過程和成果四個階段進行評價,得出CIPP四項綜合評價方法。美國教師教育評估委員會從教育評估標準的建立上來提升教師教學專業化水平,如從關注培訓內容向培訓效果的轉移;從關注培訓者向培訓項目的轉移;關注標準在培訓實踐中的運用等。英國教育管理者在建立評估方法上,將培訓組織者、決策者、培訓者、學校及教師作為考評對象進行多方位評估,并從培訓實踐中的問題出發來分析原因,改進培訓項目的運轉機制,提高培訓工作質量。我國在教師培訓效果評估工作研究中,最早在上海成立“師資培訓工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課題研究組,從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三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價。而隨著我國學者對國外評估模式的引入和實踐,如引入柯克帕特里克四層次評估模型,引入全因素、全過程、全員評價模型,來對培訓的輸入和輸出進行跟蹤評估和監測??偟膩砜?,在我國教師培訓效果評估實踐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關注培訓過程而忽視對培訓效果的有效評估,很多培訓中心在開展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踐中,對于評估環節疏于管理,僅僅關注反應層和學習層,并未貫徹好全面評估的目標。在對培訓后的教師調查反映來看,多數受訓教師僅關注培訓內容的掌握程度,而對教師在培訓中的參與行為和能力等問題很少問津,也對培訓效果評價問題缺少足夠的認識,從而制約和限制了培訓效果評價工作的深入落實;二是對于教師培訓效果評價隨意性大,由于缺乏客觀、有效的評估手段和措施,在對教師培訓后的評價工作上缺乏針對性,特別是受訓教師、學校領導個人主觀上的認識不到位,往往對培訓效果的評估上重視不夠,在對教師評價上受其總結性發言的影響而側重于印象成績,或者為了照顧情面而給出與評估結果不符的成績;三是對于教師培訓效果評估方法上較為單一,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很多培訓效果評價工作僅停留在問卷或書面測試上,無法從主客觀上進行全面評估,也難以實現評估成績的量化管理;四是對于教師培訓效果評估機制缺乏完善,尤其是很多學校在教師培訓后未能將培訓成績與其職位提升建立關聯,在缺乏制度建設和統一規范的評價下,培訓成績僅僅是一個分數,不僅挫傷了受訓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還抑制了教師參與培訓的熱情。

2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2.1構建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體系的原則和目標

結合高校教育技術培訓實踐,在進行全面培訓實效評估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準則和原則,建立科學而正確的評估原則是開展評估活動,選擇評估模型,發揮評估功能的有力依據。為此,一是要遵循客觀性原則,客觀性是對評估人員在對評估實效進行檢測時,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避免個人主觀推斷帶來了影響評估質量的基本方法。客觀性主要表現在堅持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堅持判定實踐的公正性,堅持選取指標的事實性,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準確性,問卷設計的合理性。唯有此,才能從培訓實效上來實現對培訓結果的準確評價,才能真正發揮培訓工作的應有價值。二是要遵循科學性原則,科學性是從科學的視角出發,結合教師培訓實踐來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科學的指導思想和評估理論來進行科學準確的評價,尤其是對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的選擇上,要體現出對數據加工的科學性。三是要遵循可行性原則,對于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上一定要體現出可行性,無論是評價方法還是評價內容,都要避免繁冗拖沓,難以量化,不僅耗費人、財、物、時間,還難以提升準確性。因此,要從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上,遵循科學、合理、可行的原則來確定評估體系,以便于操作執行。四是要遵循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對于定性評價側重于質,主要是對評價對象的性質進行界定,其特點是模糊性和綜合性,而對于定量評價,則側重于對量上的分析,尤其是對于培訓效果中的相關數據的比較和分析,更需要從復雜的培訓動態中進行有序的量化,以滿足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要求。評估目標是開展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效性的落腳點和歸宿,也是構建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本文結合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要求和相關文獻,最終明確4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和32個三級指標,從而構成一套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培訓實效評估體系。

2.2對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主體及運行模式的選擇

誰是培訓實效評估的主體?如何選擇培訓評估主體?從培訓評估實踐來看,不同的評估主體,其評估視角和認知態度是不同的,如何在評估主體的選擇上避免自身的局限性,需要從評估主體的甄選上進行全面審查,并得到相互平衡互補的效果。一般而言,在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中,主要有五大主體,一是高校主管教育培訓工作的相關部門,主要才宏觀培訓目標和培訓方向上來確保培訓評估工作的有序進行,并對評估活動進行開展落實和收集整理各類培訓實施情況等內容;二是培訓中心,主要由相關主管部門下設的實施教育培訓管理工作的機構,作為培訓工作的具體實施者,不僅需要從知識上進行提供服務,還需要從培訓方案的制定、培訓過程的監控與考核評定等工作;三是受訓教師所在單位,對于受訓教師自身單位相關教育培訓工作的部門,其在安排自身學校培訓工作的同時,也承擔著對教師受訓后的綜合評估責任,并從對其參與到培訓實踐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定。如對其工作態度進行考核、對其教學能力進行對比分析、對其科研實效及工作績效進行分析,以獲得受訓教師在培訓后的教學水平變化;四是受訓教師,作為最終的培訓對象,結合自身培訓實際進行自評,從培訓前后的表現上給予最直接、最真實的自我評估;五是專家,邀請相關培訓實效評估專家,通過對教師培訓實效評估體系的實施和測評,來對教師的培訓效果進行匯總和分析,最終得出相對公平公正權威的評估結果。從教師培訓實效評估實踐來看,教學評估是貫穿于培訓實踐的全過程,并通過對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的教師表現等方面進行檢查和考核,發現相關問題,及時改進培訓方案,以提高培訓實效和質量。作為教育培訓主管部門,在落實培訓實效評估工作中,既要做好自身的管理和協調工作,又要發揮統籌全局、協助評估的工作,積極在培訓實踐中制定全面的評估認定措施,并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審查監督來確保培訓實效評估工作的有效執行。培訓中心作為實施培訓的主體,在培訓實踐及課程安排上,要組織好師資力量,并從教師的參與積極性的激發上來推動培訓實效的評估。一方面將自身培訓工作接受主管層面的監督,另一方面通過書面及角色模擬等方式來對受訓教師進行知識技能綜合考核,以提升培訓實效。

2.3綜合運用多種培訓實效評估方法

培訓實效評估重在評估方法的選擇,結合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實際,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培訓方法來提升培訓實效評估效果。一是目標評估法,對于培訓工作及培訓內容進行細化和分解成單個的目標,并從培訓規劃和培訓階段成績上對培訓過程進行全面監控,培訓目標與培訓實效是相互聯系的,在目標評估法執行過程中,要對受訓教師在培訓后所達到的基本要求進行明確,從知識的掌握、能力的養成、工作方法的改進、思想態度的轉變等方面進行對比,以實現對培訓實效的確切考核。二是測試比較法,測試是對受訓教師所學相關知識進行考核的有效方法,主要是通過書面或角色互換等方法來對相關知識、能力進行評估,其特點是培訓后的測試,忽視在培訓過程中對相關知識點的及時評測,為此,可以從測試時間選擇上,對培訓前及培訓后的相關內容進行測評分析,比較培訓后的評估方案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三是關鍵人物評估法,所謂關鍵人物主要是從受訓教師自身相關的人來完成評估,如同事、學生、上級領導等。通過對受訓教師在培訓后綜合能力的測評,引入同事評估法或學生評估法,來推進培訓實效評估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也有助于上級領導、同事、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來獲得全面的培訓評估效果。問卷調查評估法,主要以問卷問題的發生來考察培訓工作內容,并讓受訓教師從回答問題中來進行評定其學習結果。在問卷調查評估中,一方面是文字性問卷,旨在從受訓教師的思想及知識上進行測評,另一方面是實踐性問卷,旨在從受訓教師的技能掌握上來測評其學習效果。五是訪談評估法,通過對受訓教師進行面對面的對話或交談,從受訓教師的心理及行為變化中來獲得評定結果,本方法的優點是能夠從談話中獲得受訓者的工作態度及動機,不足是費時費力成本較大。

2.4確定培訓實效評估指標體系的內容

對培訓效果的評估關鍵是建立公正、合理、全面的評估指標體系。對于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指標來說,主要分為4大一級指標,即培訓反應、學習收獲、行為變化及培訓成果。培訓反應作為最基本的指標之一,主要包括對培訓教師、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及環境設施等方面進行評估,是對培訓活動的直接評估。主要評估方法有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并從訪談內容和時間的靈活選擇上來實現對受訓教師的學習情況的掌握,而問卷調查則通過全面的設置問卷內容來獲得培訓過程的滿意度,以改進培訓工作,解決培訓過程中的問題。學習收獲是主要是對受訓教師的學習后取得的成績進行客觀評價,如學習后的態度轉變,學習后的知識與技能的提升等。通過學習收獲測評來掌握教師在消化和掌握培訓知識中的進度和程度,如由培訓中心開展階段性的學習評估,從測試受訓教師的知識、能力及態度上來獲得培訓前后的變化,對培訓后責任與意識方面有無提升,能否遵守相關規定做好示范和榜樣,在知識理論及方法實踐上能否得到相應要求等。行為變化的評估重在從受訓者的態度、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表現來獲得評估效果。一般來說,對于行為變化的評估主要放在培訓后的3~6個月,通過上級領導測評、同事測評,以及學生測評等方法來考察教師的知識和技能狀況。在指標選取上主要分為課堂教學實施和科研創新能力兩方面,在教學實施上,結合受訓教師的行為變化來測評其能否合理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完善課堂教學,在科研創新中能否運用新技術、新方法來改進自身的研究水平等。培訓成果的評估是對培訓實效進行最高層級的全面評定,其作用是改善受訓教師在培訓后所取得具體工作表現和業績,其指標主要有教師和學生。在教師層面上,通過對受訓教師的教學實踐、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測定,并從其課堂組織、班級管理、科研論文集專著等方面來測評其成績;在學生層面上,旨在從受訓教師的教學能力及合作、創新能力上,能否促進學生成績的顯著提升,能夠運用科學的態度和積極的方法來改善交流合作能力,促進教學與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3結語

總之,對于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效評估體系的建立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特別是對于評估指標體系的選擇和確定上,更要從客觀性、可行性和科學性上來進行審慎對待,并能夠結合培訓工作實際來靈活創新。同時,在推進培訓實效評估工作中,不斷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優化評估工作流程,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逐步提升培訓評估工作實效。

作者:陳庶民 孟罡 李克臣 單位:信息工程大學

參考文獻:

[1]鄧志建.成人學習動機研究現狀及展望[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7).

[2]惠連曉.地方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現狀及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3]沈志強.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