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策略
時間:2022-10-10 05:23:52
導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傳統教育模式不斷受到新的挑戰,提升教育技術能力對教師教學能力專業化、國家教育走向現代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文章基于這個目標,結合國內外文獻,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等做出定義,并提出提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有效實施策略,提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進一步提高中小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近些年來,各級政府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普及現代化教育,在教育信息化、教師能力專業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尤其是各學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升和教育技術在傳統中小學課堂中的應用,為中小學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在教育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學改革進程中,特別是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阻礙,嚴重干擾了教育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降低了教學質量,阻礙陜西省漢中市中小學教育的高速發展。
一、教育技術能力的概念和組成
1.教育技術能力概念的界定
教育技術起源于國外,有關于教育技術的定義有很多,目前國際比較公認的兩個定義是由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學會(簡稱AECT)分別于1994年和2005年的,被稱為94定義(AECT94)和05定義(AECT05)。94定義: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05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教育技術能力的范圍概念比較廣,目前對于它的定義還沒有達成一個統一的意見。根據2004年12月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中第一部分對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規定,我們可以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定義為: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首先要有重要性和應用性的認識,能夠運用教育技術中所包含的所有手段來優化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夠解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育技術方面的問題。
2.教育技術能力的組成與培養
為方便調查,筆者將它精簡、總結為教育技術知識理論和教育技術實踐應用兩個方面。在教育技術知識理論方面,要求教師了解教育技術相關概念,認識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樹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教育技術手段的意識;正確對待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能夠運用教育技術的思想解決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這能夠通過教師的自主學習、閱讀相關書籍、參加校本培訓等一系列活動,了解教育技術的內涵,使教師對教育技術有正確的認識,掌握教育技術的核心思想,樹立教育技術應用意識,從而將它貫穿到自己的教學中去。而在教育技術實踐應用方面,則包括具體教學媒體的操作、計算機及相關軟件的使用、教學信息的搜集與整理、教學課件的制作、教育技術在傳統課堂的應用、教學設計等,需要參加特定的教育技術技能培訓,掌握相關軟件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斷練習、熟練操作,通過長期的練習幫助課堂教學更好的開展,做到以學促練、以練助學。
二、教育技術能力的提升策略
1.轉變思想,形成教育新理念
要想提高教師對教育技術在教學活動中應用的熱情,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教師的觀念問題,轉變部分傳統教師安于現狀、得過且過的狀態,學會接納新技術、新理念,通過校本培訓等方式,讓教師了解教育技術的內涵。另外,教育技術的入門級操作也比較簡單,要鼓勵教師走出第一步,在打消教師的畏難情緒后,才能慢慢培養起教師對教育技術的興趣,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對于青年教師來說,要改變他們對教育技術培訓的錯誤認識,在培訓過程中給予更多的關注,嚴格要求,鼓勵和引導教師認識到教育技術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和對自身的提高作用,培養對教師這份職業的責任感,了解教育技術是現代教學媒體和傳統教學媒體的有機結合,而不僅是在校期間學習的理論知識。只有樹立此種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讓教育技術培訓在輔助教學中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發揮出它真正的作用。
2.完善制度,制定激勵政策
學校實際情況不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尤其是硬件資源。要考慮各地區學校的差異性,要將分配政策逐漸向偏遠的農村山區學校傾斜,使偏遠地區教師有更多的機會接受系統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縮小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的差異。對于學校來說,要注重校本培訓,成立專門的教育技術小組,在教師隊伍中推廣現代教育技術的知識,讓教師在學校隨時隨地都能解決教育技術應用時所遇到的問題。另外,學校還應該負責多媒體教室、各種多媒體設備的管理和維護,防止因為硬件問題導致的教學計劃延誤,使各種現代化設備得到充分使用,而不是閑置在教室應付上級的檢查。對于擁有校園網的學校,還應該有專人負責校園網的運行和維護,能夠搜集全國各地優秀的教學資源,并在網上,方便教師教學,縮小與發達地區學校的差異。為了提高教師學習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主動性,學校還應該制定一定的獎勵措施,將教育技術應用作為考核教師綜合教學水平的依據之一,與獎金、職稱等掛鉤,開展各種各樣的公開課、教育技能大賽等,在豐富物質獎勵的前提下,激發教師對教育技術的興趣,將教師被動提升教育技術能力化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3.明確目標,實施有效培訓
要做到切實有效的培訓,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這就需要各級領導轉變思想,從實際出發,大力支持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加大對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投入,學校各職能部門協作配合,支持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的開展。首先,制定有效的培訓目標。培訓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完成上級指標,而是在教學中應用。要根據教師的實際需求,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以往“一鍋燴”的培訓方式忽略了教師的差異性,要根據教師的學歷、學科專業的不同,有層次、分梯度的進行培訓,要有實用性和針對性。不要求教師都成為精通多媒體開發、深刻掌握教育技術的專家,但是一定要是能將教育技術與傳統課堂相結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能手,這才是培訓的最終目的。其次,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前提下,以往單一的集體培訓方式已經出現諸多弊端,短時間的培訓很難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明顯的改變。作為教育技術的應用者,要學會運用互聯網技術,通過網絡課堂、校本培訓等教育手段實現自主、豐富的技能培訓,根據教師的個體需要,有的放矢地提升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尊重教師的個體性和差異性。
最后,實行明確的評價標準。在目前組織的各類培訓中,對于培訓結果缺乏實際的判定標準,因此要制定多樣化的評定方式。對教師的培訓過程和培訓結果進行考核,促進教師的學習。為了使培訓結果在教師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得到貫徹落實,應該長期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跟蹤與評價,隨時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解決,讓教師培訓的結果更好的反映在教學中。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任重而道遠,筆者只是針對目前發現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見。由于教育技術發展的動態原因,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肯定會產生各種新的問題,不能一一發現并提出解決方案。在今后的研究中,筆者會持續關注,努力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廖惠敏.廣西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調查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8.
[2]李松.國家中小學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特征描述研究與設計[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3]王文惠.新疆地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分析及培訓策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
[4]張穎.信息化環境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策略的行動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作者:衛輝輝 郭理 單位:石河子大學石河子大學
- 上一篇:教育技術在基礎網校教育過程中運用
- 下一篇:語言學視角下的茶文化英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