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意境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01:49:00

導語:古詩詞意境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詩詞意境教學管理論文

總書記在欣賞“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之后曾經指出:“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詞,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

的確,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歷史積淀出無數的優秀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的文化瑰寶。古代的詩人、詞人在其作品中所創造的情景、意境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透過這些畫面,我們可以窺視到詩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他所體驗和創造出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細細地品讀,認真地體味,對于滋養性情,陶冶靈魂,重鑄民族精神都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語文教材的每一冊書都編排了十首古典詩詞,這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文化,陶冶性情的好機會。然而,由于教學進度和考試內容等因素的影響,語文教師們一般都只用兩課時來完成五首詩詞的品讀,用的就是傳統的教學方法——熟讀、背誦、翻譯三步曲。這與其說是品讀,不如說是“走馬觀花”。學生來不及觀其貌美,嗅其花香,就要舉步前行了。筆者認為,這樣的方法,不外乎是用一層薄薄的黑紗蓋住了這些“瑰寶”,讓人看不清,想不透,這無疑是一種浪費。詩歌的教學不應只流于形式和片面,對字、詞的解釋和詩句的翻譯只會沖淡了詩意。這樣的課堂只會顯得單調,更難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

古典詩詞的精粹在于其創設的意境,含蓄而鐫永,字面上的美詞絕句也是因其意境而生。所謂的意境,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景交融。王國維認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正是中國古典詩詞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所在。”因此,不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是難以理解詩歌的內涵,領略詩歌的魅力的。筆者認為,古典詩詞的教學應該以理解為基礎,以培養初步欣賞能力和陶冶性情作為最終目標。引導學生走入詩歌的意境,自主地體味其中的魅力,才是達到這最終目標的有效途徑。

有人可能會說,含而不露是詩歌的最大特點,也是教學的最大難點。對于詩歌的意境,教師本身也要仔細地揣摩品味才能“嘗”出其韻味,那又該如何把這些微妙的感覺帶給學生呢?既不能把自己個人的理解、感受強加給學生,強奸民意;也不能對著學生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也是筆者在教學詩歌時所遇到的難題和困惑,不知如何才能使學生真正意會而言傳。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曾經借鑒過其他教師的方法,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作過初步的嘗試,那就是采用“以畫傳情”的方法來進行意境教學:古代詩人通常不會在詩歌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要在自然或社會的景象中找到合適的載體,借對自然景物的描述或社會場景的表述來蘊藏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他筆下的形象都灌注著作者的思想情緒,這種情與景的交融就成就了詩歌的意境。而這意境僅用語言是不能傳達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用畫來將這抽象的意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可以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歌中蘊含的詩意。

以下是筆者的幾點嘗試和心得體會:

一.詩畫結合,傳情達意。

正是因為詩人的情感都融入到景物的描寫當中,要引導學生了解這種情感,

必須要從這滲透了“情”的景物入手。若把這些景物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讓他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對畫中的意境有一個具體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領他們走進詩人所創設的意境,從而更深刻地領略詩歌的圖畫美和意境美。

具體到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1.邊看畫,邊讀詩。即在教學過程中以相應的圖片幫助理解,這是詩歌意境

教學中適用范圍較廣的一種方法。

以王維的《使至塞上》為例:

詩人“單車”“問邊”,行經寬闊無邊的大漠,頓生孤獨寂寞之感,故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繪景名句。讀到這一句,學生多半沒有到過西北大漠,對詩中雄渾壯闊的景觀難以想象,對詩人那種孤寂之感更難以理解。這時,展示一系列以西北大漠為主題的畫面,觀賞那黃沙浩瀚的壯闊景觀,讓學生對西北大漠有一個初步的感觀認識,然后讓他們自行想象:假如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廣漠之中,會有怎樣的感受。這時再回到詩中,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學生很自然就領略其中的魅力。再輔之以“落日”、“炊煙”的畫面,讓學生討論:“煙”什么情況下才會直直地上升,“落日”如何顯得更圓,這兩種景物能鉤起人怎樣的情思……就這樣,學生會一步一步地悟出這“直”、“圓”二字的絕妙之處。

這種在詩歌鑒賞的過程中插入具體畫面的方法,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中某些景物所寄托著的詩人的情感,又能提高學生學詩的興趣,教師講起課來也得心應手得多。

2.先看畫,再讀詩。即在開始該詩歌的教學之前,先以一系列相關的圖片引

起學生的興趣,然后逐步把他們引進詩歌的意境當中。

再以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

在進入詩歌教學之前,先展示一系列以月亮或月夜為主題的圖片,讓學生觀

察畫面,用自己的感受來描述畫中的意境,并可引用曾經學過的詠月名句來總結一下月亮可以寄托的人的情感世界。比如,以一幅明月當空照的圖片,引導學生說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思鄉之情;以一幅殘月西掛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出“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的孤寂之愁;再以一幅荒漠上空的半月,引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之苦……

用這一系列的月夜圖,把學生帶進一個如詩般柔美的境界,引領他們在月夜之下“漫步”,想象一下這圣潔的月亮會令人想起什么,會觸動自己內心的哪一絲情感。到了這個時候,再導出蘇軾寫作此詞時的情景,讓學生對寫作背景有所了解。然后展示一幅畫面:一輪圓月高掛天空,月中還隱約可見如兔如樹的暗影;凄冷的月色如銀般傾瀉大地;月下一人正舉杯獨舞,飄然若仙。在這樣一幅畫面背景下,配上一段柔和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這樣的詩情畫意中邊輕聲朗讀,邊感受其意境美。這樣一來,有了前面的意境感受和情感基礎,以下的教讀和品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種先看畫再讀詩的方法,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直觀的感知過程,還可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審美情趣。這豐富多彩的畫面,對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拓展思維的過程,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二.作畫悟詩,品味詩意。

對于一些景物描寫比較具體的詩歌,我們可用這樣的方法:要求學生根據

自己對詩意的感知和理解,自己創作一幅畫,把感受用畫筆畫出來。筆者在這方面也曾作過兩種嘗試:

其一,課前描畫,感知詩意。

在布置預習的時候,讓學生結合課文的注釋和工具書了解詩歌所描繪的景物,再用筆把它們畫出來,要求要畫出自己的感受。

以元散曲《天凈沙•秋思》為例:

先提示學生,這首曲一共寫了十種景物:藤、樹、鴉、橋、水、人家、道、風、馬、夕陽。布置他們抓住這幾種景物的特征把它們組合成一幅圖畫,用水墨畫的形式畫出來。在正式上課的時候,挑出畫得最好的作品來分析,并把曲中各種物象的特征滲透到里面,糾正學生畫里的錯誤或不足之處,最后就可以把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大致歸納為衰敗,凄涼的意境。

學生畫出來的雖然并不完全符合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但這作畫的過程,已是對詩意的揣摩和感受的過程,對詩的意境已有了一個初步的想象。然后,在正式講課的時候,他們就會帶著自己不懂的問題更投入,更有興趣地去聽課。而且分析學生在畫中出現的敗筆,更有利于引導學生抓住景物的特征體會詩歌的意境。比如上面的繪畫,有個別學生把“瘦馬”畫成“肥馬”,把“夕陽”畫成“如日中天”,這時老師就可將計就計,點出這“瘦馬”與“夕陽”所蘊含著的人物的顛沛流離的疲態和日暮思鄉的愁腸。如此這般,詩意就如畫卷般深深印入學生的腦海,滲透學生的心靈。

其二,課后作畫,再現詩意。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詩意之后,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用自己的畫筆把它畫出來。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來對詩歌的意境進行回味,加深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曹操的詩《觀滄?!窞槔?/p>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走進那種豪邁壯闊的意境,理解詩人借大海的意象所表現出來的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讓學生在課后把大海那波瀾壯闊,包蘊萬千的氣勢畫出來。那么,在作畫的過程中,學生就會不經意地再一次回味了詩歌的意境,把自己對詩意的理解畫進畫中。當然,這是對那些認真對待這次作業的學生而言。

以畫傳情的詩歌意境教學方法,在其他許多的古代詩詞教學中都可用得上,比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杜甫的《望岳》,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等。

以上所提的是幾點粗淺的見解和體會。筆者還覺得,要學生自主地走進詩歌的意境,達到詩歌教學的最終目標,還需要其他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比如在堂上的詩畫結合,最好能夠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配上相關的圖片和音樂,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效果會更好;課前、課后的作畫,如能取得美術教師的配合和支持,同樣能夠將效果提上一個更高的層次。

從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觀察和體會來看,以畫傳情的意境教學方法,不但可以培養初步的鑒賞能力和陶冶性情,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朗讀和背誦能力,效果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