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題問題思考論文

時間:2022-05-20 02:22:00

導語:文言文閱讀題問題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言文閱讀題問題思考論文

先看文言段及題目。

上就車,召釋之參乘,徐行,問釋之秦之弊。具以質言。至宮,上拜釋之為公車令。

頃之,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于是釋之追止太子、梁王,無得入殿門,遂劾不下公門不敬、奏之。薄太后聞之,文帝免冠,謝曰:“教兒子不謹?!北√笕允故钩性t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釋之,拜為中大夫。其后,拜釋之為廷尉。①

頃之,上行出中謂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輿馬驚。于是使騎捕,屬之廷尉。②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之,以為行已過,即出,見乘輿車騎,即走聞。”廷尉③奏當:一人犯蹕,當罰金。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④乃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時,上使之誅之,則己。今既下廷尉⑤,廷尉⑥,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绷季茫显唬骸巴⑽劲弋斒且?。”

其后,有人盜高廟坐前玉環,捕得,下廷尉⑧治。釋之案律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奏當棄世。上大怒,曰:“人之無道,乃盜先帝高器!吾屬廷慰⑨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順逆為差。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與太后言之,乃許廷尉⑩當。

是時,中尉條候周亞夫與梁相山都候王恬開見釋之持議舉,乃佶為親友。“張廷尉”⑾由是天下稱之。

后,文帝崩、景帝立,釋之恐,稱病,欲免去,懼大誅至;欲見謝,則未知何如。用王生計,卒見謝,景帝不過也。

(選自《史記•張釋之列傳》)

1.文中的“乘輿”與下面哪一項的內容相同()

A.坐轎B.代“太子”C.兩匹馬拉的車子D.代漢文帝

2.上面的選文中一共出現了十一個“廷尉”,按其在文中的意義可分為三類:發職名稱:以發職代人(即代張釋之,敬稱);廷尉衙門(機關)。選出歸類正確的一項()

A.①③④⑦/②⑤⑥⑩/⑧⑨⑾B.①/②⑤⑥⑧⑨/③④⑦⑩⑾

C.①⑤⑧/②④⑩⑾/③⑥⑦⑨D.①⑥⑨⑩/②③⑤/④⑦⑧⑩

3.“文帝崩,景帝立”,張釋之就“恐”,“懼大誅至”。張釋之為什么恐懼?下面所列的四條原因,哪一項是正確的()

A.封建時代,從來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景帝繼位,當然要誅殺前朝重臣,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張釋之因此而恐懼。

B.因為張釋之在處理上述幾個事件時,秉公而斷,得罪了漢文帝,所以張釋之害怕就繼位的景帝代父治罪。

C.因為景帝是個暴君,專門跟正直的大臣過不去。

D.是因為“釋之追止太子、梁王,無得入殿門,遂劾不下公門不敬,奏之。”

一、整體理解。很多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不繼沉著、平靜、穩健地先將全段(整個閱讀段)的大致情節、思路、層次、中心等看懂,然后逐題解答,而是為急于解題對文段一目十行,囫圇吞棗,然后一知半解地解答,解不下去時也只回頭一掃文段的只言片語后作答。依此法解,準確率當然低?!澳ョ牪徽`砍柴工”,要答準題,須花點時間耐心地把文段看懂,從整體(為中心、大意)到局部(如字詞句、層次、關鍵詞語等)了解透徹。對以上文段可弄清:①依“蟲處”中“列傳”的提示,可知主要記的是“事跡”。再看,文段寫了三個大層次,可把第一段作為一層:以一事初識共人;把第二段起到“由是天下稱之”歸為第二層,主寫幾個事件以表明他的品質;最后一段為第三層,釋之與景帝的態度。②再細讀第二層,該層三個自然段寫“事跡”,“事跡”中又分為兩大類:一是“追止太子、梁王”,二是對“從橋上走出者”和“盜高廟坐前玉環”者的處罰態度。③根據大意,初步弄情一些詞句,以更好地把握文意,如,詞“劾”、“奇釋之”之“奇”、“拜”、“屬”、“蹕”、“出”等;句子“奇釋之”,“吾馬賴柔和,令他馬”,“而更重之”,“且罪等,然以順逆為差”,“欲免去”,“卒見謝,景帝不過也”等等。將以上一些“方面”較好地理解了,解以下的題目心中就有底了。

二、對應解題。有些題目,涉及面不寬,一般說來,對應著原段落便可能出。第1題中“乘輿”是一名詞,故不是A;若選C,“乘輿”是物,談不上驚(經閱讀可知是“人”),若是車,結合C項看,原文就應寫成“乘輿之馬”(定語后置),故C也不是。是B還是D呢?從“乘輿馬驚”前的句子“上行出中渭橋”可看出是“上”即漢文帝,故應選D項。第2題,先將十一處“廷尉”按題干的提示對應屬類,然后一排列即可。要咀嚼一下的是⑥和⑾,“廷尉⑥”中的“廷尉”應是“天下公平執法的人”(《史記全本新注》注解),“廷尉⑾”“由是天下稱之”的是以張釋之的為代表的“廷尉衙門”,故應選B項。

三、綜合判斷。有的題目,僅憑局部對應解答很不容易,因它的對應點不明顯,不具體,因此必須聯系全段上下去綜合分析、體味、判斷。第3題中,首先A、C較易排除。A的內容是一般的規律,不應強加給景帝。C的內容文中根本沒有。困難在于B、D的分辨,可否選B呢?從每個自然段看,文帝不會怪罪張:“上拜釋之為公車令”,“其后,拜釋之為廷尉”,“廷尉當是也”,“乃許廷尉當”,可以說他受到文帝的稱贊與賞識。至干“遂劾不下公門不敬,奏之”以后,文帝仍“拜釋之為廷尉”。所以B項“原因”說“得罪了漢文帝”不妥。D項所述是景帝所親身經歷事,這才是張“懼大誅至”的真正原因。這個答案就是靠前后綜合分析、判斷而來的。

利用對文釋譯

湖北孝感高中陳繼民

文言文中,不少句子是對舉的,所以翻譯時可以上句的結構推出下句的結構來,從而準確地譯出下句意思。例如《過秦論》中的這類句子:“振長策而御守內,谷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答天下”、“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大之城,臨不測之淵”;《六國論》中的這類句子:“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與陳伯之書》中的這類句子:“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但在《子魚論戰》(人教版《文言讀本》)中,偏者對句子“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的兩條注釋忽視了這個原則,因而將第二句注錯了。第一句及注釋:“[三軍以利用也]軍隊本是按著有利的時機而行動的?!?,憑借,按照。用,施用,這里指作戰。”第二句及注釋是:“[金鼓以聲氣也]金彭是用以鼓舞士卒的氣勢的。……”可以看出,兩個句子的結構是十分對稱的。第一句是“以利”而“用”,第二句則應是“以聲”而“氣”(“氣”作動詞、鼓舞士氣),讀來也朗朗上口: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第二句的意思就應是:金鼓是用聲(勢)鼓舞士氣的。由對文譯出的意思顯然與原注不同,也不像原注那么別扭??梢?,翻譯時充分利用對舉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