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03:10: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們從以教師為中心走向師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從機械、僵化的線性教學走向開放、真實、靈活的板塊式教學,從教材的忠實的信徒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創造者,使學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師的價值得以體現,使課堂呈現出生機勃勃、精彩紛呈的動態變化的新特點。本文試圖從教師如何在動態生成中發揮引領作用這個角度,依據一些教學理論和平時的教學實踐,從“做一個積極的預設者”“做一個機智的調控者”“做一個勤奮的反思者”三個方面進行了一番闡述。
[關鍵詞]:生成性教學引領作用預設調控反思
生成性教學是新課程背景下出現的一種全新的理念。它傾向于建構主義學習的理論觀點,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對于“生成”《教育大辭典》這樣詮釋:“強調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與從環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生成的過程?!倍鴱埓缶壬J為:“生成,是學習者的一種學習策略。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學習策略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要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的材料進行加工,產生某種新的東西?!蓖跎形南壬凇丁叭肭帧迸c“生成”》一文中提出,生成是一種教學方式,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互動,即學生在原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與教師、文本的對話交往,實現意義的獲得及自我主體的建構,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三者通過對話共同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上述種種列舉,無不說明課堂“生成”的內涵非常豐富,它涵蓋了學生在學習中自主建構,使用學習策略,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那么對于生成性的語文課堂,教師該充當怎樣的角色,怎樣發揮引領作用,才能更好實現課堂的建構呢?依筆者的嘗試,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一、一個積極的預設者
有一則公益廣告,畫面是一個小女孩在放風箏。廣告詞是“控制是為了飛得更高?!边@則廣告形象而有一定意蘊。如果我們把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比喻成線,而把生成理解為風箏的話,可以這樣說:生成離不開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的生成。那么,教師該怎樣“預設”才能使“生成”這只風箏飛得更高呢?
(一)樹立以學定教的觀念——生成性教學的前提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因此樹立觀念尤為重要。傳統的教學只側重于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掌握,多采用傳授新知、鞏固已知、培養技能的途徑和方法。而新課程的改革,側重于情感的培養、過程的優化、人格的健全、創造力的開發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更多地關注學生,關注學習。正如美國教育革命的倡導者杜威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現在我們的教育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也就是說學生變成了太陽,我們的教育措施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而生成性教學的前提也必須在思想上徹底拋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的教學觀念,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來組織教學的觀念,才能在課堂上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反應,靈活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將教師教的思路與學生學的思路動態地融合在一起,根據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學習方式確定現場教學方法,促成課堂生成。
(二)整合教學資源——生成性教學的基礎
“教學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書本知識,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狀態’,在‘多向互動’和‘動態生成’的教學中凸顯知識的活性?!闭Z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她是博大精深的。需要教師去挖掘、去領悟、去創造性地使用,才能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激活課堂教學。
首先要吃透教材。“語文教學的范文,大多是人類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蘊含著豐厚而博大的文化內涵,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苯滩闹械拿科牢亩紦碛忻赖男蜗?、美的情感、美的信息、美的語言、美的結構,還有可供深層次挖掘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蘊。因此,開發課程資源絕不能忽視了教材,而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才能“創造性”地處理與整合教材,引導學生感悟、賞析、質疑、探究、交流,從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積累人文素養。
其次要合理整合各種資源。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而語文學科的特點又決定了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作為教師,應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作為一個個互為聯系的知識點整合、遷移、深化。而且語文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的教學經驗、社會生活、其它學科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還要善于利用并開發教材以外的各種文本性課程資源、非文本性課程資源,為課堂提供多種可能的平臺,為生成性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精心設計預案——生成性教學的保障
“一個真正關注學生發展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是認知的)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會促使課堂中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生和對及時反饋提出要求?!笨梢?,教學設計只要著眼于為動態生成而設計,就可能產生預設中的生成策略。因此,教師可以從多方面預測更為豐富的學情、預測更多的可能,并準備應對策略,以便在課堂上生成相關問題時能夠及時靈活合理調整教學預案,讓預設真正服務于課堂的有效生成。如學習情境的預設,要針對各知識點,預設學生相關活動過程,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同時還要預設可能出現哪些問題與困惑,教師應如何點撥引導的應對措施等。另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質疑問難做充分預測,以便課堂教學的啟發引導。這些都應成為教師預設教學預案考慮的內容。
當然,這種預設也應該是空間型的,即預設應設置一定的空間,給予一定的彈性,而不應該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話)都預設,把每一個預設都框住。只有這樣,才會使教師的教學既有胸有成竹的從容,又不乏靈活機智的創造。
筆者曾在預設的策略方面采取過以下幾種方式:
1、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設計“開放性”的問
題,從文本中尋找教學目標的生長點,并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解讀,把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調動起來,教學的“動態生成”也就呼之欲出。
(1)預設多向評價問題多項評價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學《再別康橋》時我改變逐句分析的教學進程,設計了問題“你認為作者詩中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個康橋?并說說理由與并帶情感朗讀?!睂W生們紛紛說出了“寂靜的康橋”、“艷麗的康橋”、“夢幻的康橋”、“多情的康橋”、“嬌羞的康橋”、“傷感的康橋”等根據文本分析之后的答案,并進行了闡述和朗讀表現。其實結合了學生個體感受的每一個答案都是合理的,而他們生發的爭論卻形成互補加深了他們對文本的解讀和鑒賞,理解了詩人于一片微波柔情中飄灑的超凡脫俗的清澈靈秀之氣和徐志摩獨有的性靈美、生命情調。另外課文中一些值得拓展的信息,也值得教師充分思考,去找到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價值點,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在教學《漫話清高》一文時,根據文中清高的各項意義,提出了“當代社會要不要文中提到的清高”這個問題,學生們展開激烈辯論,區分了傳統文化里和現代精神里清高的不同涵義,并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思辯能力。
(2)預設豐富想象的問題。在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在了解了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后,將要挖掘人物性格產生的根源問題時,我預設了“怎樣治好別里科夫的套子病”這個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設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如“讓他去蹦的”“給他看心理醫生”“讓他多與人接觸”等各種五花八門的“現代答案”,同時學生在反觀自己的答案時又產生了“這些方法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別里科夫的問題”的反思,引出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只要沙皇專制對民眾泯滅人性的思想控制存在,一切設想只是治標不治本。
2、創設體驗性情境教師在課堂中創設有利于學生獲得積極體驗的情境,引導他們主動地體驗學習,促使其強化積極的心理體驗,也有利于深層問題的產生。
在教學《揚州慢》這首詞時我讓學生設想怎樣拍攝MTV,學生們隨著自己的設想逐步走進姜夔“淮左名都,薺麥青青”的世界,學生們不同的設想激發了不同角度的問題,引發了不同鑒賞點的產生。在教學《項脊軒志》時,結合作者對親人生前一些細節的描寫,我把教學內容引向學生的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母親也在默默地呵護著我們,讓你感受最深的有哪些事,你最想對母親說什么?”讓學生向生活回歸,并與作品進行對接,閱讀資源就又生發了寫作資源。
3、激發學生質疑發問尋疑,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眼光,也是一種閱讀姿態。把問題權力交給學生,使原先教學過程中的單向交往變成雙向交往,能夠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在熟悉了課文內容后,我鼓勵學生:“你讀出了什么疑問?”學生紛紛提出問題,如“蘭芝那么好,為何焦母要把她遣歸?”“蘭芝與焦仲卿只有一條死路可走嗎,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了嗎”一系列問題,正好都集中在要害上。圍繞著學生主動提出的問題,學生參與得非常激烈,拓展得更為廣闊,課堂更為豐富深化。
當然精心設計預案除了問題的設計外還要多方設想,如怎樣組織最佳的課堂教學形式(是普通的形式還是分小組討論式還是分組辯論式等);還要設想各種學情的變化,因為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他們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等各不相同,課堂上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充分了解學生,預測可能發生的一切課堂變化并思考對策,然后儲存在自己的彈性預設的空間中。
總而言之,預設是為了是打有準備的仗,是為了更好地生成。教師應做好積極的預設者這個角色。變單線型備課為多線型備課,多一份對教學路徑的聰明預設就會多一份教學的動態生成。
二、做一個機智的調控者
“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辈剪斈返倪@句話道明了不管老師預設時有多么周到的考慮,也不可能窮盡也不必窮盡課堂的可能的變化,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那么就要求教師要憑借教育智慧在教學中機智生成,即在教學實踐中因學情的變化,對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的適切調整。一方面要“隨機開發”新的教學資源,另一方要通過隨機評價的手段,“適時利用”這種新的教學資源,從而產生有價值的問題,使課堂閃光,使學生頓悟,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或方法上實現自我建構。
實現這樣一種有效生成的境界,在課堂教學中正確對待一些意外之音,善于捕捉和巧用這些意外之音是至關重要的。
1、錯誤可以非常美麗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愿意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所以說,錯誤是極具課程意義的課堂動態資源。
(1)利用教師的錯誤。人無完人,教師也有犯錯誤的時候,以前這是令人不甚尷尬的事,然而現在我們要徹底改變這種觀念,把這一不小心的錯誤變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如把錯誤的事實轉變為探究問題的情境,打破課前的預定目標或與預定目標巧妙對接;或坦承錯誤,以多種方式組織學生予以辨析并改錯等,都能使師生從錯誤中共同走向進步。教師知錯就改的精神、師生改錯及發現真知的過程,都會在學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2)利用學生的錯誤。真正的課堂會因錯誤、發現、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而充滿活力。當一些關鍵性的、有普遍意義的錯誤,被教師及時捕捉并經提煉成為全班學生新的學習材料時,學生的探究興趣將被大大激發,因為“學習的最好材料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在教學《蜀相》時,對于“丞相祠的周圍有哪些景物,表達了怎樣的特點”一問,一生說:“松柏蒼翠、春草碧綠,黃鸝鳴叫,寫出了祠堂的生機?!边@種錯誤理解成了我教學的切入點,我引進了已學的《揚州慢》中的“盡薺麥青青”一句,讓學生加以比較,并抓住了“空”“自”二字進行分析,學生馬上引出了“城春草木深”等類似情況,理解了詩歌借景物來反襯的方法,還學會了舉一反三、以詩解詩。
因此,當學生答問錯誤時,教師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應利用學生錯誤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問暗示,引導學生發現錯誤,及時糾正;或反詰歸謬,即以學生錯誤答案為前提,推衍出荒謬的結論,讓學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頓悟。那么,即使是錯誤也變得異常美麗。
2、“雜音”是課程的生長點
“雜音”是很多教師以前最討厭出現的情況,也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情況。意外出現時,若裝聾作啞,則將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若嚴詞斥責,將泯滅學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將使學生疑竇倍增,如墜云霧。不如了解“雜音”背后的真相,繼而因勢利導,把學生的“脫軌”的思維引導到有價值的發現上來。
聽完配有淡淡的憂傷樂曲的蘇軾的《赤壁賦》,四周一片寂靜,可是當詢問大家的感受時,一位學生的回答卻出乎意料,她沒有感受到悲傷或傷感、失意,而是說“很浪漫”。引得轟然大笑。因為這些十五六歲的少年對“浪漫”這個花前月下的詞非常敏感。既然這樣敏感,索性決意順著“敏感話題”讓學生體會一番。于是,我讓學生們傾述了對浪漫一詞的理解,又讓學生們找到課文中能讓人產生美妙感覺的句子,學生們找到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些與他們腦海里與浪漫搭得上邊的景致,慢慢地學生理解了在被貶黃州如此落魄的情況下,一個人還有如此閑情去吟詠風月,他必是一個浪漫之人。于是一個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的觀點脫穎而出:原來浪漫不只是風花雪月,浪漫還可以是一種性情,一種風骨,一種靈魂的詩意寄居,一種灑脫的生活方式,甚至更多。
《陌上桑》一課正在教學中,對于老師提的問題“為什么青年也好,老年人也罷都停下來看羅敷呢”,一學生脫口而出“好色”!有生也不懷好意地嬉笑起來。這時老師冷靜片刻后,靈機一動,問學生“好”有哪兩種讀音,在這里,念哪種讀音準確?“色”古文中有哪些含義?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后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并回歸到了教學本身,早已忘了剛才的喧鬧。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無意間的一句話可以成就一個天才,也可以毀滅一個天才?!蔽覀兗幢悴话阉吹萌绱藝乐?,捕捉課堂上的一些雜音,采取恰當的措施,使其朝著有利于課堂生成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會收獲意外的驚喜。
3、“歪理”是一種財富
“根據課文劉和珍是一個女的,而一般君都用來稱呼男性的,這里魯迅違規了!”有學生上《記念劉和珍君》這課時一開始就發難,這是我在備課時,始料未及的。是強行按自己的思路繼續按部就班地講授還是……我理智地掉轉了“船頭”。通過互動,學生明白了“君”字是對人的尊稱。在此基礎上,又緊緊抓住契機,改變了備課時的教學思路,追問,“劉和珍是怎樣一個人,為何值得魯迅先生尊稱她為君呢?我們一起去順著魯迅的筆跡去作一番探究!”結果學生馬上對這篇讓他們有些望而生畏的文章有了興趣。民主的課堂經常會出現學生提出問題的現象,那是由于他們在學習中產生了新舊經驗間的矛盾沖突,這反映出學生正在積極思考。尤其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互動對話后提出的問題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學習狀態。這時產生的問題往往更具動態性、深刻性和創新性,是彌足珍貴的課堂動態資源。因此,我們對學生在課前、課后產生的問題進行梳理,確定新的教學任務外,還需要教師捕捉學生經過自主學習而感覺困難的問題,并對其進行進一步挖掘,生成新的教學過程。再如梳理《祝?!返那楣澫榱稚└募藓蠓蛩雷託懺倩佤旀倳r,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這時人們不應該再叫她祥林嫂了,應該叫她賀嫂呀?我意識到學生的這個問題是新舊思想的一種沖撞,而這種沖撞恰恰反映了祥林嫂悲劇的實質。于是順著這一學生的思路,我進行了延伸與拓展,趁勢問到:“祥林嫂改嫁后,為何人們不稱呼她賀嫂或賀六嫂呢?是人們叫順口了一時改不過來,還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如此呢?”學生們展開了討論,并明白了這樣的稱呼正是當時“好女不嫁二夫”觀念的體現,反映了人們對改嫁婦女的鄙視奚落,這也正體現了作家“細微平常處見世界”的風格。
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捕捉從學生中產生的問題資源,“接住學生拋來的球”,隨機調整思路,經過激勵、點撥,再“把球拋給學生”,讓學生分享這天上掉下的香餑餑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4、差異是一種資源
受性別、個性、認知方式、生活背景、價值取向等諸多因素的作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必然的,以往課堂中過分強調整齊劃一,教學的著力點多滯留于求同性,很大程度上磨滅了學生多彩的個性。發展性教學認為“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差異是一種資源”,教師在教學中要正視差異,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承認個體差異,并幫助個體形成適合各自學力的“差異目標”。課堂上需要充分利用這種差異,將個體差異視為一種交往資源去開發、利用,揚長避短,使得每個個體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優的發展。在教學《智取生辰綱》一文時學生圍繞“楊志為何會失去生辰綱”討論時,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是楊志本身的原因,一派認為是吳用的智慧,針對這兩派不必急于分析,而是放手讓學生找到足夠的證據。學生逐個找到了證據,我一一加以表揚,短短的一節課學生在高昂興奮的情緒中度過。學到《詞七首》時,我充分利用起學生朗讀詩歌的差異,把一不小心點到的粗獷個性的男生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與感情細膩的女生的朗讀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對比朗讀中體會愁慘而凄厲氛圍里表達的國破家亡,親人離散之痛。
5、空白同樣可以精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這種思想它需要“溫床”的培育,這“溫床”應該是優化了的學習環境,特別是一種心理環境。優秀的課堂教學不應是面面俱到的,就如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以冰山來比喻藝術——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是露出海面的,其它部分都隱藏在海水中一樣,教學中應適當給學生以引導,但還需留下足夠的空白,并運用延時評價,讓學生產生“再想想,有沒有別的……”的期待,課堂也會出現預想不到的精彩。
當然,作為課堂的調控者,課堂教學雙邊參與的動態進程中,教師除了要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而作、充分利用,把信息資源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范疇之中以促進課堂有效生成外,還要避免出現“東一榔頭西一槌子”、“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就到哪兒”的自流式生成,避免“脫離文本”“語文改姓”“拓展失度”等偽生成行為,從而真正實現“以學定教”課堂教學的彈性優化。
三、做一個勤奮的反思者
新的課程改革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它伴隨著決裂與繼承、擯棄與發展。而作為一名教師,“經驗+反思=成長”,這個公式表明了一個教師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成長歷程。同樣,通過教學反思不斷地積累教學智慧、完善知識體系、提高感悟能力,豐富人文底蘊,也是更好實施生成性教學的有效策略。對于語文課堂,筆者覺得可以進行以下幾種方式的反思:
一是記載成功之筆。每堂課都可能有精彩之處,也許是課堂引導巧妙、應變靈活;也許是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方法創新等,凡是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動態生成的做法,都可以詳細地記錄下來,供以后的教學參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改進、完善、推陳出新。二是牢記失敗之處。不管一堂課有多么的成功,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一定會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為此,教師課后應進行冷靜思考,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同時剖析這些疏漏、失誤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使之成為以后再教時的經驗教訓,變這次的失敗之處為下次的成功之筆。三是捕捉瞬間靈感。課堂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師生之間情感交流不斷融洽,師生往往會產生瞬間靈感。捕捉住這些智慧和思維火花非常重要,因為他們突然而至,轉瞬即逝,不及時記錄下來,以后的教學也就喪失了好的素材。四是進行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靜心反思,這節課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提問是否到位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五是“縱向反思”和“橫向反思”相結合。通過從時間維度上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不間斷的自我反思和運用別人的經驗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相結合的方式,能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行為,形成質的飛躍。
生成貴在反思,反思貴在堅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話言長,無話語短。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獲。
葉瀾教授對理想的生成性課堂曾做過這樣的論述:“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边@個過程是一個從“為教”走向“為學”、從“線性”走向“板塊”、從“剛性”走向“彈性”、從“有痕”走向“無痕”、從“無招”走向“有招”再走向“無招”的過程。只有這樣的過程才是活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閃耀著創造的光輝,師生才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涌動。而要達到這樣的理想境界,需要教師有足夠的心胸與智慧。正所謂“心有多寬,舞臺就有多大”,讓我們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多一點欣賞,多一點等待,多一點智慧,理智對待每一個動態的生成,充分把握住“上帝給予的禮物”,和學生一起在動態生成中享受語文的靈性之光!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3、楊再隋:《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和語文教學的新策略》《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4、蔣成瑀:《讀解學引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5月
5、《語文新課程標準》教育部2003年5月
- 上一篇:加強領導干部執行力的的思考
- 下一篇:組織干事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