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自然課電教手段使用論文

時間:2022-09-07 04:40:00

導語:小學自然課電教手段使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自然課電教手段使用論文

一、靈活運用電教設備,指導個別教學,取得個別效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在性別、年齡、智商、個性、知識、能力、氣質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的復雜的教學群體。因此,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別指導,逐步深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我發現有位愛玩而不專注的男同學,盡管成績不突出,但他愛看書,好奇好勝,上自然課總發問些奇特問題:“太陽為什么總是東升西落?”“人為什么不能象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等等。為了滿足他的這種求知欲望,我便靈活機動地采用錄像教學,播放了《宇宙太空》和《動物趣聞》的有關片斷,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將抽象的知識道理寓于生動的形象之中,在較短的時間里,把他帶到古今中外海闊天高的知識海洋里,激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使其能主動地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奧秘,去體味探索成功的樂趣。在懷化市第十一屆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這位小同學“大顯神手”榮獲桂冠,而且學習成績直線上升,畢業會考時以“滿分”的優異成績升入重點中學。

二、恰當運用電教實驗,指導分類教學,取得局部效益

教學中,面對部分學生的難以解決的共性問題,教師如恰當地運用電教實驗指導分類教學,則效果顯著。

小學自然教材中《植物的種子》一課,教材重點是掌握種子的基本構造──都具有胚根和胚芽。難點是指導學生認識胚根發育成植物的根系,胚芽發育成植物的莖葉。根據過去教學中的經驗:單一的實驗教學,大多數學生對該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難以掌握。于是便采取了實驗與幻燈有機結合的方式,設計了一張種子的構造──胚根、胚芽活動的抽拉片(右邊是植物的幼苗)和一張解剖觀察各種不同種子胚根和胚芽的復合片。

實驗:先讓學生解剖浸泡膨脹了的菜豆種子,要求他們從外到里觀察菜豆種子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然后,找一名學生匯報所觀察到的每一個部分:(1)最外層的皮──種皮:(2)豆瓣邊上小芽──胚根;(3)胚根上部小葉狀部分──胚芽;(4)內部兩片葉片──子葉。最后,學生自己總結出種子由種皮、子葉、胚根、胚芽四部分構成的。

接著,教師提出問題:“把這粒種子種到土壤里,過幾天就會長出一棵幼苗。請看燈片,說一說這棵幼苗的根、莖、葉分別是由種子的哪部分發育的?”先讓學生自己充分發表意見后,老師再演示:抽拉燈片的胚根、胚芽部分,引起了學生的觀察興趣,看到了燈片上胚根用線指向幼苗的根部,胚芽用線指向幼苗的莖葉。這樣,問題便迎刃而解了。然后,出示花生、大豆、蠶豆等種子的復合片,揭出上片,露出剖面,請學生指出每粒種子的胚根、胚芽部分。這時學生自然就會得出:不管什么植物的種子,都有胚根和胚芽。

通過這樣分類教學,采取實驗和觀察相結合的方法,既訓練了學生觀察物體的細微構造的能力,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優化組合電教媒體,指導全體學生,取得整體效益

電教媒體多種多樣,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等。如何根據教學的要求,優化組合電教媒體,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播放、演示準備好的電教教材,使教學達到最優化,這就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藝術。

幻燈投影能提供豐富的自然事物供兒童觀察,錄音能將無聲變有聲,可產生很強的感染力,給兒童拓出馳騁想象的廣闊的天地。如《美麗的自然界》是由抽拉片和覆蓋片組成的幻燈片,隨著抽拉片的緩緩拉動,銀幕展現出一幅幅彩色畫面:綠水青山,田園禾苗如茵,走獸出沒,各種各樣的巖石下,昆蟲生息。五彩繽紛的花草叢中,蝴蝶飛舞……在師生共同觀賞和描述這些自然風景的同時,用錄音機播放事先錄制好的與各種自然圖景相匹配的咯咯蛙叫,喳喳鳥語,唧唧蟲鳴,嘩嘩流水等自然音響和萬紫千紅的自然美景有機配合在一起,形成充滿生機、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

這種將幻燈投影與錄音的優化組合,充分調動了兒童的感官,使他們猶如身臨其境,喚起了他們探索自然奧秘,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激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