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論文

時間:2022-10-10 09:56:00

導語: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論文

摘要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狀況是不容忽視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面臨受教育機會不均、受教育質量堪憂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缺失的問題。其原因主要在于現行制度的制約和資源與環境的制約。其解決措施主要有:堅持全納教育理念,建立全納教育體系,實現制度性保障;創建歡迎所有學生的學校,承認并贊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差異,具體落實和發展全納教育:重視合作精神,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

關鍵詞學校;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全納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808(2009)04-0026-03

全納教育是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上首次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在教育實踐領域,它緣起于世界特殊教育改革,后擴展至普通教育領域,其價值取向是:關注所有兒童的教育需求,關注集體,關注合作。它所倡導的民主、平等和“零拒絕”的原則以及更多地關注和接納被排斥的人的主張對我們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有深刻的啟示。

一、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有人這樣說過:你想了解中國的國情嗎?請從走近一個農民工、走近一個農民工家庭開始吧!農民工一邊連著鄉村,一邊連著城市;一邊連著苦難,一邊連著希望;一邊連著昨天,一邊連著明天……正是由于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如此沉重,以至于思索的心情一直難以輕松。

(一)學校教育機會不均,教育質量堪憂

作為全納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公平主要包括三層含義:第一,人人享有受教育權,即教育起點公平,這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要求;第二,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即同一水平或同一待遇)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即教育過程公平;第三,受教育者的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等或基本相等,即教育結果公平?!巴谒{天下,共同成長進步”,這是總理于2003年教師節視察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打工子弟學校時的題詞,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關切,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的重視。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數量與“可能就讀”學校的數量不成比例,教育質量不容樂觀,歧視性收費現象比較普遍,失學問題日趨嚴重。目前,接受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城市公立學校主要包括城市中基礎薄弱的學校和城郊的鄉鎮學校。除此之外,便是打工子弟學校,這是存在于國家義務教育體制之外的一種辦學形式。打工子弟學校的特點一般包括:私人辦學,不少學校被完全置于追求利潤的私人操控之下;許多學校不具備合法的辦學手續;主要招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收費低廉且方式靈活;教師流動性大,缺乏責任感;教學質量普遍不高;校舍簡陋,教學器材缺乏;缺乏有力的監督和指導,學校突發性事件頻發。許多城市公立學校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單獨編班,這樣人為地將城市與農村孩子分?;蚍职喽?,無疑是將他們隔離了,這正是全納教育理念所提到的顯性排斥(身體上的)。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8.3%的農民工子女不喜歡,甚至討厭北京的孩子,其理由是“他們欺負人”的占26.2%;“看不起人”的占37.1%;有3.1%的來京農民工的子女甚至從來沒和北京的孩子接觸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一項名為《打工子弟擇校意向》的調查發現,經濟因素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擇校的重要因素,但卻并非唯一的決定因素,他們還面臨著與城市文化融合的難題。由于幼小的心靈承受著家庭經濟的壓力和來自社會的壓力,地域差別與成績不理想的現狀,造成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學校里更多地選擇沉默和獨處。而這則是全納教育理念所提到的隱性排斥(情感上的)。

(二)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不力與缺失

在城市文明的熏陶下,進城務工人員對提高生活質量、改變社會境遇,特別是對改變下一代的命運,普遍持有較高的期望,對孩子們進行全面的、正確的教育,也是每一位家長的愿望。但是,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的文化素質較低,從事的主要是簡單體力勞動,工作環境沒有保障,工作時間也不固定,經濟收入在整個城市生活中居于偏下水平,居住條件及環境普遍較差,這些因素導致他們的家庭教育不力甚至缺失,在配合學校教育上基本處于受動性位置,教育引導能力不足。尤其令人擔憂的是,進城務工人員流動頻繁,導致其子女變換學校也很頻繁。

由于經濟、心理、語言、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差異,進城務工人員與城市居民實際上處于近乎隔絕的狀態,人際交往具有相對的封閉性,這就大大影響了他們在文化層面與城市文明的融合。城市居民的自我優越感和對進城務工人員的誤解、偏見與歧視,勢必引發進城務工人員對城市居民的不滿與對立,從而加劇二者之間的隔閡與緊張,形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所以,今天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就是明天的社會問題,社會教育責無旁貸。

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歸因分析

全納教育的核心就是將教育視為個體和社會發展基礎的一種承諾。2006年3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強調:城市公立學校不得向農民工子女加收任何費用,以流入地政府為主,負責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學為主,接受農民工子女人學。我國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規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適齡兒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為其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中共十七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導致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現行制度的制約

全納教育關注所有學習者,尤其是那些在傳統上被排斥于教育機會之外,或是雖有入學機會卻無法接受優質教育的邊緣兒童,這種排斥現象導致許多兒童喪失了發展自身能力和改善生活的機會,進而阻礙他們合理參與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活動并作出必要貢獻。

戶籍是享受義務教育的主要依據,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具有明顯的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相分離的特點,與義務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和資源配置方式產生矛盾。因為這種管理體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基本處于“無責任”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扶助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積極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門檻最低的應該是公立學校,而現在一些城市公立學校卻以收取高額的借讀費或贊助費為名,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拒之門外。而對于他們能夠上得起的打工子弟學校,有的流入地政府又往往采取兩種極端措施:或是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政策,任其自生自滅;或是采取粗暴的全部取締手段,致使打工子弟學校陷入一種畸形的生存狀態。這就相當于政府放棄了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責任,是政府公共職能的一種缺失。

(二)資源與環境的制約

英國全納教育研究中心編寫的《全納教育指南》認為:“障礙是由學生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其根源在于對差異的無法忍受?!薄啊度{教育指南》關注的是學校環境的改善,而不是學生個人的鑒別?!庇捎诔鞘泄W校的吸納量有限,因此,在公立學校輻射不到的流動人口密集區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打工子弟學校,但是,打工子弟學校存在的悖論又始終困擾著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必須采取制度化措施,這種教育的財政責任不能僅僅由流入地政府負擔,中央和省級財政也要負擔相應的投入比例,對流動兒童較多的城市,中央政府應該實施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三、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的措施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實際上是勞動力流動衍生出的作為社會問題的第二代移民教育問題,是我國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全納教育引入中國已有十余年,全納教育的理念也為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全納教育:堅持全納教育理念,建立全納教育體系,實現制度性保障

全納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拒絕排斥,強調參與”。盡管質量和效益對于教育而言不可或缺,但這絕對不應成為漠視甚至剝奪個人權利的借口。堅持全納教育理念,首先必須創造一種全納氛圍,通過集體合作與相互幫助,促進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滿足他們的各種不同需求。并且應給予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同城待遇”,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融合的全納教育體系,使所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都能在就近的學校接受有效教育。

人口流動是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然歷史現象,只有打破教育二元結構,實行適應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戶籍制度,人口的合理、自由流動才有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權利也才能得到真正實現。為了最終建立以納稅人身份為基礎的享受義務教育權利的體制,目前可以建立學齡兒童義務教育登記卡制度作為過渡。登記卡由各地教育部門、公安部門和家長三方持有,當人口流動時,登記卡連同流動人口的“三證”(暫住證、身份證、計劃生育證)一起經有關部門登記檢查,并作為隨時入學的依據。

同時,還要采取積極措施開通并強化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轉入城市公立學校以及接受城市初中后教育的“綠色通道”,努力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融入城市主流教育,最終實現城市教育一體化,體現教育公平。

“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意味著任何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情況,都應盡可能從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補償。”因此,必須建立并完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扶助制度,對他們進行利益傾斜,逐步縮小其在受教育方面的差距。

(二)全納學校:創建歡迎所有學生的學校,承認并贊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差異

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和固定機構,全納學校的目的旨在“讓學校為所有學生服務”。各級政府應該在接受全納理念、鼓勵全納的前提下,為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認真挑選實驗學校,從宏觀上給全納實驗提供計劃支持,以確保學校接受全納教育理念,切實執行全納計劃。由政府牽頭,教育研究機構與各地教師培訓機構合作,在各地組織培訓小組指導實驗學校的全納計劃實踐。教師培訓機構與實驗學校密切合作,成為傳播全納實踐的地方資源中心。由于全納計劃是在現實的非理想狀況下推展,因此凡是贊同全納教育理念、擁護全納教育思想的公立學校都可以成為全納實驗學校。

在政府選定全納學校之后,實驗全面鋪開。首先政府要在尊重學校自主性的前提下,推動學校進行系統改革,采用多樣化的課程、教學和評價,通過讓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隨班就瀆的形式,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其次,要幫助教師樹立全納理念,并提供專業指導與培訓,使他們能夠承認并贊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差異,充分利用差異資源和學生的多樣性自主開發教學策略。最后,要積極爭取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家長的密切配合,通過家校合作,促進學校不斷調整全納實踐,成為真正的全納學校。

同時,學校還應加強校際合作,包括實驗學校之間的合作和以實力較強的城市公立學校為主要責任方,與打工子弟學校“結對子”組成城鄉教育共同體,從而構建合作平臺,實現共享,創造一定的規模效益,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目標。

“實施此種全納性方針的普通學校,是反對歧視、創造歡迎殘疾人的社區、建立全納性社會和實現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徑;進而言之,他們為絕大多數的兒童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個教育體系的效益?!庇纱丝梢姡⑷{學校,對全面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意義重大。

(三)重視合作精神,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

從廣泛的全納社會觀出發,全納教育主張在學校(教師)、家庭(家長)、社會(社區)之間營造全納氛圍,通過全納學校實踐,最終實現全納社會,即社會公正、機會均等和民主參與的社會。

在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中,社區不僅是一個社會空間概念,而且更是一個文化群體概念,應該建立、健全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所在社區的登記管理制度,由社區牽頭為其家長開辦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提高他們的家庭教育能力。

全納社會觀倡導學校發展要以學生為本,并強調家庭與社會的廣泛參與,這是一個以信賴為基礎的漸進過程,尤其需要邊緣人群的加入,加強對教育排斥的監督。為此,我國必須改革當前封閉的學校管理模式,通過法律或法規的形式,保證家長和社會擁有對學校的監督管理權和參與決策權。

全納社會觀要求以更廣闊的視野辦教育,發動全社會積極承擔教育責任。就我國國情而言,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尤其需要社會的多方面參與,建立多元有效的辦學體制,拓寬他們的就學渠道,最終使學校、家庭、社會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支持從物質、制度和意識等不同層次構成三維立體網絡,形成全納教育的生態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