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研究性學習
時間:2022-03-07 03:36:00
導語:高一地理研究性學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綜觀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從紙的誕生到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哪一項發明創造不都是通過大量的觀察分析,通過研究性的學習,通過創造性的思維而得到的呢?而中國的教育現狀是家長普遍“望子成龍”,而衡量子女能否成“龍”的唯一標準是能否考上大學。于是,許多學生的學習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以應付將來的高考。這種學習方式十分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鑒于此,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通過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改變原來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接受老師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換言之,即幫助學生自覺形成“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
二、關于研究性學習:
1、研究性學習的定義: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學生可從感興趣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生活中選擇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學習方法,培養適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2、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包括:①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⑤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學習的核心: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著眼點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具有主體性、開放性、實踐性,對學生個性的形成與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的概念和內涵:所謂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模擬地理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地理信息,應用地理知識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聯系,并提出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與建議。當然,“地理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仍是一種學習,只不過是一種“像地理學家一樣工作”的學習,形是“研究”,但實是“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學生研究的地理問題要與當地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諸如環境保護與工業污染、地方氣候與城區設置等與我們日常生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與焦點。它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即通過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在多元、動態、開放的大課堂中求得全面發展。注重研究性學習,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比如,美國就積極提倡地理探究方法論,提出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野外,學生應當像地理學者那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目標: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體驗性目標,它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
⑴.通過開展對“身邊問題”的研究,提高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主要是圍繞解決問題而展開的。要求學生從書本中,從社會實際生活中發現和提出許多實實在在而又復雜紛繁的各類現實問題,如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并通過主動探究去解決問題。這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大膽質疑的思維品質。
⑵.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研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講授書本知識為主,學生往往對“書本中的地理知識”熟悉而對“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陌生,因而學生通常對學習地理缺乏興趣或興趣不大。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由學生自行設計的研究目標與課題。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主動獲取課本以及課外的知識。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更調動了學生研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發揮的空間,進而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發展。
⑶.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地理學是研究人與生存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科學,當今世界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發展問題以及隨之出現的環境問題構成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會不知不覺地加深對地理學習的認識,同時了解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進而養成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如何聽取他人的意見,學會人與人之間合作,學會與人分享與交流研究成果,從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3、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組織實施:
循序漸進、計劃周詳是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實施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⑴、指導學生確定研究課題。
指導老師應從當地社會經濟與環境發展存在的問題中找出與地理相關性的突出問題,擬出供學生參考選擇的題目。大體而言,大多應該是有關農業和工業區位選擇、環境保護與工業污染、城市規劃與交通,旅游發展與第三產業等問題。并且盡可能結合實際情況,將問題具體化,如“蓮花山旅游區保護與蓮花山造紙廠的出路”,“海鷗島禁辦工廠與當地農民的出路”、“市橋河污染和治理研究”等等。
⑵、向學生傳授進行調查、獲取資料的途徑與方法。
指導老師必須向學生指出調查的方向,如到交通部門了解公交情況,到工業局了解當地的工業狀況,到勞動局了解當地就業情況,至于可以從報刊或在互聯網上查到的信息,則為學生事先提供報刊名稱及相關網址。
⑶指導學生設計調查問卷表格及資料分析方法。
指導指導老師可以搜集相關或類似的調查問卷以及統計分析圖表的樣張給學生參考與模仿之用。這樣避免學生出現“老鼠拉龜”的情況,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設計調查方案時,一定要提醒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與地理方面有關的問題,比如地理位置、交通位置、人流量、車流量、污染物排放量等的地理因素,切忌將社會調查代替了地理調查。
⑷、指導學生如何表達觀點和撰寫論文。
指導老師必須明確指出論文要根據調查資料提出論點和論據,并運用地理知識進行分析,主題要鮮明,資料要客觀,盡可能運用圖法表。引用他人資料應在論文末尾注釋清楚資料來源。
⑸、協助學生做好具體調查的組織工作。
指導老師要認真審閱學生的調查計劃,協助學生做好設計方案、查閱資料、外出調查、資料整理等的具體分工。同時要盡可能預計學生在調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告訴學生在出現問題求助時的聯系方式,以便在學生碰到問題請求協助時能即時予以指導,同時要提醒學生在執行調查計劃時要注意人身安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調查過程的時效性與安全性。
⑹、進行論文評分與講評。
指導老師在講評論文時應以表揚為主,對水平不高的調查報告,則要指出其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意見,時間許可的,還應鼓勵學生按修改意見重做;而對于那些通過獨立調查獲取資料,并提出富有創意觀點的論文且行文流暢、論證符合邏輯的應評分為優,并從中發掘論文的科學性、創新性,予以肯定。
四、組織實施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深層思考:
地理研究性學習剛剛起步,這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改革舉措,我校是邊實踐邊探索,通過認真的學習和初步的實踐,我們深深地認識到只有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充分合作,地理研究性學習才得以順利展開。具體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
1、思想重視,合理分配研究性學習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時間
基于資源所限,我國現今只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因而接受高等教育仍需跨過高考這道門檻,而研究性學習成績目前是不列入高考的。因此,“研究性學習對考大學有用嗎?”成為困擾老師、學生和家長的思想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向全社會介紹研究性學習,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研究性學習不光是學習方法上的革命,而且它還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使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及提高,促進其個性健康發展,對他(她)將來參加工作,投身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幫助。進而認識到,研究性學習和其他學科學習一樣,都需要投入時間,只要合理分配兩者之間的學習時間就可以達到兩者兼顧的目的。
另外,地理研究性學習要充分發揮地理學科作為邊緣學科的優勢,積極滲透其他學科知識,在學科內容的背景下,由學生選擇與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有關的課題,結合實踐進行研究。這樣起到既進行了研究性學習,又改善了原來知識建構,起到一舉二得的效果。
2、為地理研究性學習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
在進行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它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當中包括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從而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以及學校的教育設施和教育理念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鼓勵教師努力學習,在提高自身學科教學水平的同時,大膽嘗試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業務水平。另外,大力改善現有學校的教育設施,使其適應研究性學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