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學生智能培養

時間:2022-03-15 08:30:00

導語:地理教學中學生智能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理教學中學生智能培養

課堂教學中,除了使學生掌握系統的地理知識之外,還應注意有目的、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獲得較高的發展水平,并掌握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本領。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規律性的知識來武裝學生、學生掌握了規律,既可以發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這是因為智力的發展是以思維能力的發展為核心,思維能力的發展又突出表現在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維的條理性為依據,而思維的條理性又以規律性的知識為基礎。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智慧不是別的,而是一種組織的很好的知識體系?!眰鹘y的地理教學比較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智能的培養,學生往往只會死記硬背,而不善于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識。同時,傳統的地理教學往往把教學過程的本質理解為解決從不知到知之,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過程中,著眼于傳授知識的數量,忽視通過教學改善學生的智能結構和智慧品質。因此,在地理教學中不能單純的傳授地理知識,而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對學生智能的培養,學生各種智能的提高,是通過知識的掌握運用而得到發展的。所以說,知識是金子,智能是點金術。一般來說,地理教學中智能的培養主要是指對學生地理觀察能力、地理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記憶能力幾方面的培養。

地理觀察能力的培養認識始于觀察。觀察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沒有觀察就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理論的概括和創造性的思維。觀察還能激發學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觀察是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對各種地理事象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對象典型物品或模擬制品的觀察和各種地圖、示意圖、圖解、地理畫片、照片、圖表及其聲光顯示制品(錄像、錄音、幻燈、電影等)的觀察。地理教學為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如講到高中地理礦物的有關知識時,讓學生對常見礦物進行觀察和鑒定,從礦物的形狀,顏色、硬度、透明度、條痕、解理、斷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進行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可通過對有關地區的自然、經濟圖表、圖片、電視錄像等觀察,讓學生分析比較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地理的特征,從而使學生在分辨事物異同點的基礎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區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多讓學生觀察,使學生逐步學會觀察的方法和養成善于觀察的良好習慣,不斷提高他們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訓練和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思維就是地理事象之間和人地之間有規律的聯系和關系在人頭腦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廣闊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地理思維時要符合地理思維的這些特點。也就是說應該做到不論研究或學習地理、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都要在分析的基礎上,將各自然要素、各經濟部門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思考,以獲得地理現象整體性的認識,避免只注意個別要素、個別經濟部門而忘記其它要素和其它經濟部門的顧此失彼的紕漏。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地理思維時,要善于辨別地理區域差異,掌握地理區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區域性的特點,防止學生由于地理區域特征模糊,出現張冠李戴現象的發生。此外,對于空間廣闊的地理事象,在引導學生思維時,要將地理對象同它所處的空間位置和空間分布聯系起來,借助地圖,將地理現象聯系地圖進行思維,以便形成準確的空間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邏輯屬性,因而在教學中必須采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地理思維。一般而論,地理觀念材料的描述要運用形象思維,它主要是通過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師富有情感的生動講述而進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斷、地理推理多種材料的闡述,要運用邏輯思維,其基本過程和形式是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判斷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是一種獲得地理現象規律認識的思維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維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間、人地之間聯系和關系,要運用辯證思維,如地球環境五大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河流與氣候、地形間的關系,人地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等;揭示和溝通地理多要素,多層次間的聯系與關系,要運用立體思維,如地理結構的六大同心圓層,天體系統的結構、水圈的構成等。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屬性,在上述不同思維形式中做出正確選擇,以便發揮它們各自不同的作用與功效,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與訓練。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養想象力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創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對象極其廣闊,要素異常復雜,難以一一感知,因此,學生在學習地理,獲得地理知識時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獲得地理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學發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類比法、分析法、綜合法等。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運用上述方法,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想象活動,充分運用各種地理圖像、模型等,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相關的地理表象。如通過

觀察太陽系的示意圖,使學生在大腦里形成太陽及其結構的形象。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把已有的各種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組合,使學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運用學生看過的各種河流的形象,經過取舍和重新組合,形成尚未見過的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剛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師準確、鮮明、生動的講述或描繪,也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想象,發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啟發學生大膽想象或幻想,同時又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具體的點撥,啟迪其智慧,通過比喻、分析、聯系和引伸展開想象,以利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記憶能力的培養記憶力是識記和再現的能力。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記憶力,應注意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1)啟發學生熱愛地理,使之樂于記憶。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超過責任感。熱愛什么都能學好、記牢,冷漠什么也學不好、記不牢。因此,教師要結合豐富而有趣的教學內容,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使更多的學生“樂而知之”。

(2)依據學生的記憶特點,培養記憶能力。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以機械的記憶為主,中學生以意義記憶為主的不同特點而區別對待。既要培養學生機械記憶的能力,對需要機械記憶的地名、地理術語、物產、地理數據等,盡可能賦予一定的意義。如我國沈陽、撫順、鞍山、本溪四城市聯結而成梯形,俄羅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節,荷蘭兩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節。同時,更要培養學生意義記憶的能力,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新舊地理知識間的聯系,地理知識與其它知識間的聯系,地理現象與原因間的聯系等,培養學生意義記憶的能力。

(3)培養良好的記憶方法,使之善于記憶。建立概念系統,學生掌握了概念系統,就記住了地理知識的基本脈絡,把零散的知識構成知識鏈,編成知識網,這非常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概念之間的聯系與關系,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

充分聯想,把握特征。如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可聯想“五一”節;南亞地理特征三大地形區、三大河流、三種氣候類型、三種國家類型等,可聯想數字“三”;我國的塔里木盆地、準葛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分布猶如一個正立的“品”字。通過聯想使學生牢固記憶這些地理特征。任何地理事物均有其特征,把握特征就易記牢。如喜馬拉雅山的高,安第斯山的長,南北美洲地形的三大縱列帶等。亦可運用地理謎語、詩歌、假想旅行等方法進行強化記憶,并注意多復習,巧運用,使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即物象是記憶的根本,聯想是記憶的關鍵、理解是記憶的向導,諧音是記憶的竅門。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記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