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素質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2 03:48:00

導語: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素質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素質教育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課堂教學素質教育實踐

論文摘要:在課堂教學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需要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啟發式教學作為教學指導思想,通過靈活多樣的、開放式的教學,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實現有意義學習;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整合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通過電化教學的運用,才能實現學生知識、能力、人格的內化,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的主旨。

正當我國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關鍵時刻,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高瞻遠矚,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高等教育怎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其中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之一。

以下就課堂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踐進行探討:

1.以啟發式作為教學方法改革的指導思想

傳統的教學方式為注人式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對學生智能的發展重視不夠;注重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未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重傳授前人成果,而忽略了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對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紙下。啟發式教學則不然,它在傳統教學方法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改革傳統教學偏重結論,通過向學生講授或推導結論、公式使之懂得并記住結論或公式的注人式教學,推行既注重結論又注重得到結論或公式的方法和思路的啟發式教育;改革老師講授,學生接受的被動教學,推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活化教學。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啟發式教育,有兩種方法可供借鑒;

1.1啟發思路教學法即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僅停留在傳統的講清思路的教學模式上,而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路,讓其了解分析論證問題的思路、探索研究課題的方法、并隨著老師的講解而積極思維、逐漸深人,最后得出結論。思路教學法除可運用于課堂教師講授以外,還可運用于其它教學環節,例如:對學生的課堂提問、作業批改及講評,都應把側重點放在思路上,不能滿足于學生的答案,而要進一步關注、引導其思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如何思考,掌握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培養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研究的能力,從而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效應。

1.2解決問題教學法即通過建立問題“情境”從而提出問題,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索、并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指導思想是:學生不但要學習學科的知識,更要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了解科學家的思考方法和思路,理解、發現科學的形成過程。問題教學法的關鍵在于教師要設置一個能產生疑問的情境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并引導學生提出多種可以解決問題的途徑,和學生一道進行分析、討論、判斷、最后導出所要的結論。如果這其中有不同觀點、不同學派、不同理淪,可適當介紹以開拓學生眼界和思路;如果結論有不足之處,也可適當介紹,讓學生去閱讀、思考,也可組織討論,使學生對問題理解更深人、眼界更開闊。

作為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啟發式教育強調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主張在進行課堂講授的同時,更多地引人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專題討論或辯論,邀請優秀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作專題講座、演講等。啟發式教育沒有什么固定模式,確切地講,它應該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在具體執行時不要求其全部內涵在某一課堂中都體現出來,重要的是在教學方法改革中教師應具備這種思想并隨時融匯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

2.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實現有意義學習

在教育心理中,學習被劃分為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把有學習的實質概括為:語言文字符號所代表的新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性的實質性的聯系。

有意義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同化的過程,其結果是新知識被納人到學習者的原有認知結構中去,并獲得心理意義,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血肉”和心理品質,而原有認知結構經過吸收新知識,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組織。而機械學習是學生在考試逼迫狀態下的一種被動學習,學生不僅感到精神壓抑,情緒苦悶,且智力活動變得死板,不通暢。

課堂教學怎樣促進有意義學習,關鍵要充分調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該由師生共同參與和創造,把講授、輔導、自學結合起來,并充分重視學生的自學,盡可能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學、討論、研究的時間,使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發揮創造才能的機會;把科學研究引入教學過程,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與書本不同、與教師觀點不同的新思想和新見解,重視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并進一步在加強學生的訓練上下功夫,重視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把少而精的原則貫徹于課堂教學中,重視知識的簡約化、結構化、讓學生重點掌握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宜多開展討論,以改變傳統的教師一人唱主角,學生被動接受的格局。學生參與進來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去自學、去思考,同時與同學相互學、與老師相互學,在討論的過程中還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其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的能力,激發他們參加科學研究的興趣,營造出一種寬松、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身與心、認識與情感、邏輯思維與直覺等和諧統一,實現認知、能力、人格等素質的全面發展。

3.立足學科特色,著眼未來發展,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匯貫通于課堂教學過程中

(1)在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中,挖掘學科理論重大變革的豐富思想內涵,適當穿插介紹學科歷史內容,充分展示科學家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繼承、創新、發展能力。任何科學的重大發現以及任何重大理論要獲得普遍的認同,都需要時間積淀和作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因此在對各學科所提出的自然規律和理論的剖析過程中,不應光見成果,還要力求見精神,從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中受到感染,以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品質的教育,同時結合相關內容介紹我國科學家的突出貢獻,以激勵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2)在課堂教學中除傳授學科知識外,更應教育學生從總體上認識自然和社會,對學生實施世界觀、宇宙觀的教育,使學生從整體上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整體的宇宙觀的教育。例如:在基礎物理學的教學內容中,諸如存在與意識,理論與實踐、靜止與運動、對立與統一、全局與局部、特別與一般、守恒與轉化、量變與質變等之間的關系,充滿了唯物辯證法。在教育學生認識物理現象,分析及掌握其運動規律的同時,完全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宇宙觀的教育。在此基礎上,還可進一步聯系現實生活,如講到嫡的增加意味著有效能量的減少時,聯系人類社會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浪費能源、濫用資源的現象,教育學生從科學觀念上理解、重視地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保護生態環境等。

4.加強“電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由于計算機和多媒體本身的特點(如交互性強、表現力豐富,適合個別化學習、共享性好等),從而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實現了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有利于知識的獲取、保持和同化,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故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電化”教學的運用。

要充分發揮“電化”教學的優勢、要求教師不僅要學會使用電教媒體,而且更重要的是學會收集、編制電教教材,將一些實驗技術、研究內容、科學成果的生產應用編制成電教教材,把學科研究前沿新發展引入課堂教學中以開拓視野,使得課堂教學更形象、更生動、更結合實際、更接近學科發展前沿。如何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創造性的應用到實踐中去,如何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這是一個很具現實意義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電化”教學的手段展示學科理論的應用實例,給學習提供理論運用于實際的范例,有助于學生深化理解學科理論本身,同時還啟迪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重點在于:要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變學生被動的機械學習為主動的有意義學習;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建立主動的、開放的、充滿創造性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素質教育的思想與可操作的教學實踐的橋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