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壓力緩解對策論文
時間:2022-07-13 05:51:00
導語: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壓力緩解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高校擴招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增強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后勁,但高校擴招使大學畢業生數量在短期內增長過快,造成空前的就業壓力,這是不可避免的。要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從政府采取政策、措施宏觀調控;高校保證教育質量、加強就業指導、就業推薦;全社會開辟多種就業渠道,形成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大學生積極自主就業等多方面相結合,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努力保持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
自我國政府1999年作出了高校擴招的戰略決策后,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邁人新的發展時期,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在校生猛增。到2003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達1600萬,毛人學率達到15%,我國高等教育出現了大眾化的發展趨勢。2005年我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為475萬人,比上年實際增長約8%,即擴招35萬人左右,在校生將達2000多萬。但是1999年開始擴招的學生到2003年畢業,以后每年畢業生人數也將隨之劇增,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顯出來,成為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加之目前整個社會面臨著城鎮2000多萬新增勞動力、356萬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1.5億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三峰疊加”的局面,再加上歷年待業的畢業生,就業競爭更加激烈,中國面臨空前的就業壓力。
為此,學生就業情況已成為衡量一所高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準,是一所大學社會認可程度的體現。國家規定,高等學校一次就業率高低將作為高校招生數計劃的參考指標,如三年內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低,將:敬限制招生數量。現實情況是許多高校就業率逐年下滑,大學生在就業市場遇到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很多學:生畢業后長時間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種對高等教育的高預期與現實中就業不暢的矛盾引起了媒體和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不少人對國家近幾年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大幅度增加高校招生數的做法提出了疑問。如何看:待高校擴招?如何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我們必須作出回答。
問題的癥結在于高等教育擴大的數量、結構和布局應與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任何一個環節的不適應,都會造成大學生就業的不暢。從數量上看,中國大學生數是否太多了造成就業困難?擴招后中國大學生是比以前多了,但它與我國龐大的總人CI基數比不是多了,而是仍然很稀缺。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中國每l0萬人口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只有3611人,即受過大專以上教育人口僅占總人口的3.6%,而日本、韓國為30%,印度也達到16%。中國每百萬人口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僅相當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30%??梢?,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都在于擴招規模上,更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培養人:的結構、質量和就業觀念問題上。
因此,要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從政府采取政策措施宏觀調控,高校保證教育質量、加強就業指導、就業推薦,全社會開辟多種就業渠道、形成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大學生積極自主就業等多方面相結合,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努力保持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
一、招生政策宏觀調控
50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總的規模仍不大。1990、1993、1995、1996、1998年的毛入學率分別為2.7%、3.8%、5.2%、5.7%、9%。其中,1994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4.6%,每l0萬人口中的在校大學生數為440人,才剛剛達到低收入國家90年代初4.5%和417人的水平,與發達國家如英國1950年入學率達5%比相差半個世紀J。甚至連菲律賓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達到32%。
借鑒國外的高等教育發展經驗,我國的高校擴招是必然的。高校擴招是世界范圍內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始于二次大戰結束,是為了緩解1200萬即將從戰場上歸來的復員軍人的巨大就業壓力而采取的一次戰略措施。從60年代至70年代初為大眾化初期,90年代進入后大眾化時期。日本從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經歷了一個初期大眾化階段,新生入學率從10%上升到35%以上,1995年新生入學率達到46%,已接近大眾化的后期。德國高等教育1960年入學率達8%,70年代初達到20%,1994年達到34%[3]。可見,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都要經歷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過渡,我國高等教育也正在走向大眾化,正處于精英教育的轉折期。
高等教育規模如此擴展具有其合理性,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力推動。毫無疑問,經濟發展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經濟基礎,同時,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對人才的數量、質量都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必須把教育投資作為基礎性和生產性的投資。
第二,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EI益提高及物質需要的逐步滿足,精神需要開始成為人們追求的重心,越來越多的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質,這是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反映;也有不少人認識到知識和學歷在社會上的作用,又錯過上大學的機會,出于“圓夢”心理,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再窮也要讓子女上大學。高等教育大眾化有了群眾基礎。
第三,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各國的巨大差距。發達國家20世紀50到60年代開始邁人大眾化時期,而我國則是在2l世紀初,可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四,高等教育大眾化具有戰略意義。能拉動整個教育的發展,有利于在基礎教育中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國民素質的提高,為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人才儲備,增強經濟發展后勁,促進經濟增長,拉動國內需求,刺激社會投資,加速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因此,中國政府認識到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意義,1999年以后擴招比例相對前幾年明顯增大,到2004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18%,但大學畢業生數量也隨之劇增,2003、2004和200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分別達到212萬、280萬和338萬。這樣在一個階段內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應該看到,我國高等教育在l3億人口基數基礎上的入學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其意味著增加多大的在校生絕對人數不言而喻,所以政府制定擴招政策時應當堅持在“高等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原則下隨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需要擴展規模。
今后制定高校擴招政策時,要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穩定地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既考慮到供方的能力,也應考慮需方的要求,確定合理的規模。應努力協調好教育發展的熟練、質量、結構與效益四者的關系。招生計劃指標應體現政府宏觀調控的導向作用,增加社會缺口較大的各類別和層次的專門人才,控制社會需要量少的專業,這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基礎和前提。
二、合理調整高校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
由于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存在問題,導致學校設立專業與社會需求脫節,人力資源的市場狀況不能有效地反饋到人力資源的培養中去,造成供需“兩張皮”,這是一個結構性和全局性的問題。目前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有限,在專業設置上無法根據市場的需求迅速作出調整,同時,由于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高校缺乏與社會的廣泛聯系和適應社會需求的主動性。這就造成人才供需匹配率低,人才結構不合理。教育部“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指出:高校的人才培養結構與市場需求存在結構性偏差,學科專業比例失調。2001年工科類招生與上年相比增長僅為7.6%,遠低于23.3%的平均招生增幅。第三產業發展急需的
金融、外貿、會計專業在校生比例出現負增長。層次結構問題上,我國目前社會需求存在重學歷輕能力的傾向,使眾多高校爭相提升自己的辦學層次,輕率地否定自己的專科教育特色,追求上本科專業,申請碩士點、博士點,學生本人也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努力上本科學校,而較少考慮??平逃?。從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特征上看,對勞動力需求最大缺口應該在職業教育和??迫瞬欧矫妗V率乖S多企業聘不到所需人才,最近在東部地區普遍出現的“技工荒”就很好地證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另一方面,畢業生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造成人才資源嚴重浪費。比較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可以發現,我們過分注重高層次人才培養,甚至以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來應對社會變化多樣的人才需求。美國支撐其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力量是社區學院,占43.8%,這些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顯著地區別于研究型大學,學制短,學習內容側重于職業應用,其畢業生也主要進入生產一線或者基層崗位。我國的產業結構依然是加工業和制造業為主,其技術含量要低于發達國家現有的產業結構狀況,因此我國高等教育擴招對象主要應放在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上。高校要擴大辦學自主權,同時也要開展廣泛而周密的調研活動,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向,避免再度出現某些專業畢業生一畢業就過時的現象。增加與相關的企業的聯系,及時調整專業和層次結構設置,使之與社會需求適銷對路,辦出特色專業,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層次結構上,高校不必盲目提高辦學層次,爭奔學術研究型這一狹窄的獨木橋,應該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的主客觀條件,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在各自層次和類型中爭創一流。
三、高校提高教育質量
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命線。高校在優化資源配置,盡力擴充規模的同時,提高質量成為了工作的重心。這個工作重心的轉移,既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大學生自身素質是其擇業和就業的“本”,高校提高教育質量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重要保證和必要條件。
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證質量,大眾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證質量,但兩者質量標準應該是不同的,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質量標準主要取決于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的“價值差”,價值增值越大,則質量越高。為此,高校要確定好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建立“以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為內涵的專業教育,成人成才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和創業創新為導向的創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以此為依據來制定和實施相應的課程體系、質量評估體系,嚴把質量關。
四、加強就業指導
高校的就業指導環節薄弱。高校長期受計劃分配政策影響,不很重視就業指導環節,措施不到位,造成畢業生就業觀念錯位,就業信息滯后,不了解當前的就業政策、就業形勢、相關程序,就業心理差,沒有良好的就業技巧,嚴重制約了畢業生的就業和擇業,進而危及高校的生存。
大學生就業困難,主觀方面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其一,大學生就業觀念錯位。隨著高校教育規模的擴大,社會提供的“精英崗位”與畢業生數量很不協調,但是,廣大學生的觀念沒有相應的改變,依然停留在“天之驕子”的自我感覺上,學習不努力,工作期望值過高。從近幾年中的學生就業擇業過程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學的擇業標準職業價值觀趨向功利化,突出表現為重地位、重名譽、重收入,對邊遠地區、艱苦行業、基層鄉鎮企業存在偏見,造成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而難于找到合適工作的狀況。
其二,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差。很多大學生缺乏廣博的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知識不精,以致應聘時錯失良機。另外,大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脫節,動手能力差,就業后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和培訓過程,使得企業明文要求招聘有工作經驗的往屆畢業生,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應屆畢業生的就業。
高校要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對學生的信息引導,這是影響學校就業狀況最直接的因素。要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逐步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擇業理念。開設相關的就業指導課程,幫助大學生明確職業生涯規劃,鼓勵大學生為自己的發展方向努力準備好必備的知識、能力和心理素質。逐步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增強心理承受力,提高抗挫折能力,改進學生的就業技巧,使大學生能夠坦然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力度搞好就業服務環節,積極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供需信息,及時為大學生擇業提供有效信息、就業機會。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為學生建立誠信檔案,保證學生全面發展和學校的聲譽。
五、開辟多種就業渠道
為大學生開辟就業渠道是實現大學生就業最現實的、有效的途徑。政府及職能部門應把切實改善就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促進經濟持續增長,使勞動力需求擴張;寬松就業政策限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牽線搭橋,舉辦就業供需見面會、網絡招聘會,網上公布人才市場供需信息、就業政策咨詢、就業知識技能指導,實現宏觀調控。落實各項就業政策措施,支持優秀畢業生到鄉鎮和基層公、檢、法機關工作,報考黨群機關工作人員,招聘到事業單位工作。進入部隊、軍校成為指揮員,以補充部隊建設所需的高質量人才等。
高校要把大學生就業工作作為責無旁貸的義務。在“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就業機制下,建立以學校為主體的畢業生就業市場,積極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大學生工作系統,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就業。建立和完善學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通過網絡收集、和管理信息,開展就業指導,實現網上就業。許多高校在實踐中探索出很好的辦學特色,可以借鑒。如煙臺大學建立校友回訪制度,福州大學對幫助學生就業的教師實行獎勵,福建師范大學利用實習機會與企業簽訂合作培養計劃,使學生順利就業等。鼓勵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自主擇業、就業,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多向選擇,適時就業。
- 上一篇:八年級生物實驗教學工作規劃
- 下一篇:中國特色沉默權制度建立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