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論文

時間:2022-07-23 06:06: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論文

關鍵詞:常態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保證

【內容摘要】語文課堂教學關系著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要切實保證常態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潛心與文本對話,掌握學生發展動向,精心設計教學預案,及時反思,總結得失,并真正做到常態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完美結合。

“有效”是指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由此推及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班級授課這種組織形式下,語文教學能實現預期目標,效果明顯。衡量語文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應重在學生的學習質量。不可否認,我們平常觀摩的市級以上的公開課、研討課、比賽課,課堂教學質量都較高。這樣的課是特定狀態下的焦點,備受關注,經過一次次的打磨,凝聚著集體的智慧。然而,這樣的課堂在平時的教學中并不多見。而常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有的內容單薄,結構松散,過分注重朗讀與感悟,弱化了思維訓練;有的花里胡哨,東拉西扯,與其他學科的內容過度整合,削弱了學科特點。如何切實保證常態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一、課前準備———保證常態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提高常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課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方案。1.潛心與文本對話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淺顯,語言比較直白,尤其是低年級課文三五句話。曾經研讀過不少艱深文學作品、取得較高學歷的教師,一定要重視對教材的研究。教師要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揣摩教材編者的意圖、教材的結構體系;對于單元教材,要掌握其重點、難點;對于一篇篇課文,更是要潛心研究。只有教師與教材的用心對話,才會有學生與課文的真實對話。教師研究教材的感受、體驗全面、深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有基礎。如一年級教材《家》一課,這是一首兒童詩,只有短短的兩句話,第一句話用學生生活中可感可知的事物作比,讓學生跳出頭腦里固有的自己的那個小家的概念,對“家”先有廣度的了解;第二句話啟發學生體會到祖國是我們的家,沒有祖國的哺育培養,我們就不可能健康幸福地成長,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對“家”再有深度的理解。只有教師讀懂了教材,才有可能指導學生讀懂教材。2.充分解讀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為充滿活力的孩子,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中主要的一部分,使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語文課堂教學要保證有效性,必須仔細揣摩學生課堂的學習情景,刪繁就簡,做好教學方案的預設。教師要研究學生的智力背景和非智力背景,尤其是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要善于在新舊論文格式知識之間為學生搭建橋梁。如五年級教材《只揀兒童多處行》一課中有一個詞語“鬧嚷嚷(rāng)”,在學生的記憶里,一定已有“嚷(rǎng)”這個讀音,為什么在課文中讀第一聲呢?只要適時地讓學生從頭腦中調出“沉甸甸、綠油油”等詞語,不需要過多地講變調的知識,“鬧嚷嚷”中的“嚷”讀第一聲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3.精心設計教學預案網絡的普及,使得豐富的教學資源信手拈來,其中不乏名師關于教學設計的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來主義”,整堂課照本宣科,即使再優秀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與學生就失去了意義。教師既要研究書后習題,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揣摩學生學習課文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之后,再參考、借鑒別人的教學設計,在自己的教學預案中充分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學會學習,讓即將實施的多邊對話充滿激情與智慧,充滿情感的交流與心靈的溝通。如研讀了四年級教材《珍珠鳥》一課,我參考了許多資料后,斟酌再三,以“說說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為教學主線,代替了原先“從哪些地方表現出珍珠鳥的可愛及我對珍珠鳥的喜愛”的教學主線,引導學生細細品讀課文的后四個自然段(全文的重點段),力求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人格熏陶和思維訓練均能到位,課堂效果達到最大化。

二、課堂教學———保證常態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要教給學生什么,讓學生獲得什么,都在課堂。課堂上既要有教師“主導性”的彰顯,更要有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有高效率。1.發揮教師的主導性新課程強調在教學關系上“教”要促進“學”,而教學的本質在于“引導”,沒有否定“教”,但是對“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凡優秀的教師,在他們的課上,內容深一些的課文,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淺出;平白一點的,能淺文深研,上得厚實有味。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眼里始終要有學生,講在需講之處,撥在應撥之時。在《只揀兒童多處行》的第一課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之后,我便讓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小組合作,聯系上下文解決一些相對容易的問題,如詞語的理解等。學生提出的與“我”預設一致的有深度的問題,或統領全文學習的問題,如“孩子小小的身軀里怎么會噴發著太陽的香氣息?”“為什么說‘只揀兒童多處行’,就能找到春天?”等等,我加以肯定,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適時的提出并加以解決。閱讀教學的課堂,需要一個一級問題一通到底,在研究探求其結果的過程中,必然要先解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就像是樹的主干伸出的枝叉一樣。作為教師,頭腦的問題脈絡圖要清清楚楚,“枝叉”不宜過多。在一級問題“為什么說‘只揀兒童多處行’,就能找到春天?”確定之后,我分別設計了三個二級問題,即:“頤和園的‘兒童多處’指的是哪些地方?”“怎么看出冰心是‘只揀兒童多處行’”的?“兒童多處怎么樣?”這三個問題解決好了,一級問題的解決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在二級問題下還有三級問題。教師摒棄煩瑣的分析,問題設計得精當,指導得法,主導的作用就彰顯出來了。2.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應把學生放在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的位置上。讓學生以積極的狀態投入課堂學習之中。學生的學習效率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率的標尺。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效率就會很高。所以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整個身心都得到解放,在教師引導、幫助和促進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五年級教材《莫高窟》一課,教學之前我布置學生搜集關于莫高窟的資料。結果學生從網上下載了很多資料,還提議如果這一課在網絡教室上,效果一定很好。我接受了學生的建議,讓他們自己找合作伙伴,根據課文內容,動手制作課論文格式件。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行動起來。他們制作、展示與講解課件的過程,不知不覺地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把這一過程組織好了,與學生心心相印,水乳交融,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反思———保證常態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延伸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無論是行家里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之余,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像過電影似的再現課堂教學的情景,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如二年級教材《梅蘭芳學藝》一課,我對“京劇大師”一詞,在課堂上僅引導學生理解到“京劇唱得好的人”即止,課后思索總覺不足,又上網查閱了關于梅蘭芳的許多資料,感到他之所以被稱為京劇大師,不僅因為他京劇唱得好聽,還因為他人格非常高尚。我把這一認識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傳遞給了學生,同時也提醒了自己,課前還要做更為充分的準備。充分備課,潛心與文本對話;深入了解,掌握學生發展動向;精心設計,引導開展多邊對話;課后反思,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只有真正做到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才能保證常態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