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本解讀創新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03 08:51:00
導語:語文文本解讀創新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化自覺是文本解讀的出發點與歸宿,而文本解讀是文化自覺的深度實踐活動。文本是鮮明獨特的文化自覺形態,文本解讀的過程應該是在文化自覺的引領下進行深刻的文化思考、探索過程。文本解讀需要教師自覺承擔起文化使命,以其超凡的敏銳和獨特的視角,站在主流文化的制高點上,不斷喚醒學生的文化自覺。文本解讀也是一種創新性實踐過程,是在理性指導下對文本資源的苦心整合、審慎經營。需要在尋求理解中追求發現和創新,或顯性或隱性地傳遞出自身的價值觀。文本解讀必須著眼整體性、體現融通性、凸顯建構性。
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頭戲是文本解讀。文本是一種靜態的、非在場的語言符號系統,文本只有經過解讀才能進入鮮活的生命形態。文本解讀的過程就是文化活動過程,文化自覺是文本解讀的出發點與歸宿,而文本解讀則是文化自覺的深度實踐活動。文本解讀的過程應該是在文化自覺的引領下進行深刻的文化思考,追求崇高的道德體驗,渴望高度人文關懷和主動擔當起社會責任的探索過程,也是不斷喚醒學生文化自覺的過程。
一、文化自覺是文本解讀的出發點與歸宿
文化自覺就是對文化的自我認知、自我定位、自我判斷和自我創造能力,能正確處理好自己的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理解和接納多元文化并能和平共處、對話溝通、取長補短、共存共榮,使主體性的人獲得健康而長期的發展。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就該是這樣的高度文化自覺活動。文本是鮮明獨特的文化自覺形態,整個文本解讀過程教師都承擔著特殊角色和肩負著重要使命,語文教師的文化關懷、文化旨趣、文化原則及評價尺度常常影響著正處于成長期的學生。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學生總是期待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解讀活動來進行文化實踐、文化反省和文化創造,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師同樣期待通過自己有效的“導”,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與文本進行心靈的對話、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使學生最終成為一個文化自覺者。語文教師應是先進文化引導者,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教師甚至是先進文化的代言者。在解讀文本時語文教師不僅要率先走近文本,而且要有效地調動起自身的經驗、知識觀念、價值取向等來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深為淺,引導學生在人類文化大廈中尋幽攬勝,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恢宏與絢麗,欣賞世界文化的豐富與多彩,與學生一起分享人類文化成果,并能巧妙地拓展和延伸文本解讀空間,使文本不斷繁衍出新的文化意義,更好地實現文化的增值。文本解讀過程始終都應充分體現高度的人文關懷,不斷滲透社會責任感的文化情素。
文本解讀的過程是把外在于學生的客體文化內化為學生心靈的過程,也是把存在于學習主體的文化外化為客體文化的過程,在這種雙向的運動過程中,主體文化與客體文化得以融合。文本解讀無時無刻不需要文化自覺,任何文本都潛藏著問題與意義,具有多元的解讀余地,也不乏解讀過程中的視界盲點。只有高度文化自覺的語文教師才會以其超凡的敏銳和獨特的視角,站在主流文化的制高點上,引導學生撥開迷霧,走出盲區,含英咀華,獲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滋補;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才能讓學生在文本解讀中彰顯生命的活力,領略文化的獨特魅力。文本解讀需要教師自覺承擔起文化使命,通過精心安排教學程序,不斷激發起學生的潛意識并誘導其積極傾向于閱讀文本,在文本解讀中主動參與言語實踐,把靜態的文本還原為鮮活的生命形態并不斷進行文化主體的價值判斷,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不斷覺醒并積極反思,從而使負載著傳承與創新的解讀過程始終成為對本民族文化中優秀成果的充分自信、自覺傳承、不斷創新的過程,以建構起自己的精神家園,并帶著尊重和崇敬的心態對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兼收并蓄,自覺“揚棄”。在文本解讀中,語文教師應能以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的睿智引導學生在充滿智性的文化探尋中自主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喚起當代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使之在文本解讀中既能真切地了解自身文化,又能主動地重建自身的文化,恢復民族文化的記憶,貫通民族文化血脈,并能自覺地進行人類學的跨文化思考,通過文化間的對話,獲得高度的文化自覺,消除文化之間的誤解和偏差,在“和而不同”的平等和包容姿態下,彰顯不同文化的個性和價值,達到“美美與共”的文化新境界。高度的文化自覺是優秀語文教師的必備素質,在高度文化自覺引領下讓學生走上文本解讀的旅程,并以高度文化自覺讓學生走出文本。語文教師的文化自覺不是簡單的文化回歸,也不是文化的他化,而是文化生命的喚醒和覺醒,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文本解讀的文化價值就在于把靜止的文化載體轉化為富有獨特教育意義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充滿先進文化引導的氛圍中深受感染和熏陶,并以此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審美力和意志力,從而達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文化自覺。公務員之家:
文本解讀是一種創新性實踐過程,對教師而言,引導學生解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而且是發展自己的一個機會,是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是發揮自己創新能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良機。我們無時不影響他人,也無時不受他人影響,語文閱讀教學以文化自覺為出發點,又必須通過精心的教學來詮釋文化自覺的豐富內涵,在不斷完善人自身的同時也在發揮自己的文化使者的重大作用。文本解讀旨在以“學得”促進“習得”,要在文化自覺的引領下營造濃郁的解讀文本的氛圍,通過對經典文化成果的閱讀與反思。理性地認識文化交際的本質,把握中外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差異,建構起文化間相互認可、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文化交際觀,在多維社會的變遷和多元文化共處的現實中不斷提高文化自覺意識,自覺地完善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通過研讀經典文化成果,注意整合人類文化,解讀世界文化內在統一秩序的密碼;通過品讀經典文化成果,開闊自己的胸襟,以海納百川的氣魄和胸懷,積極進入到時代精神網絡中,發揚主體性精神,與全球的文化進行交融,汲取文明,傳播文明,并以文化自覺實踐者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從自己做起,努力影響自己周圍的環境,經常叩問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關心人類的命運與前途,增強人文情懷,提高文化修養,培養健康完整的人格和品質,以形成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特性的新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和心理結構,使自己成為—個能以先進文化影響他人的人。文本解讀的旨歸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并期望達成群體文化素質與個體文化素質的雙向建構,使創造潛力得以開發,靈氣得以展現,精神世界得以張揚,而且能走在時代前列,持續發揮其先鋒性文化的正確引導作用,又能體現理性、不受功利束縛而以內在品質為依據,按照自我的邏輯建構自主創新文化。
二、文本解讀是文化自覺的深度實踐活動
文本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創造的精神成果,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文本的多樣性是人類生活豐富性和世界絢麗多彩的重要體現。教學文本是文化自覺的范例,既體現了文化的先導性和整體性,也體現了文化的價值性和指向性,還體現了文化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以及繼承性和發展性。文本解讀是一種文化活動,是一種文化自覺的深度實踐活動。從文化自覺的視角來理解文本至少能獲得三個方面的清醒認識。一是盡管文本體現著作者運用文化的自覺性,但文本卻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文本文化內涵具有多樣性,有時甚至帶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作為解讀者必須具有文化自覺性,能在解讀過程中了解其優點和弱點,而且懂得揚棄。二是文本是已然性和期待性文化的交匯。作為已然性文化,是對文化傳統加以整理、保存、復制的獨特系統,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尋求理解,盡可能走近文本所呈現的文化“生態”,并盡可能全面理解其豐富的意蘊。文本的期待性則要求我們在解讀過程中自覺地自我建構,對文本進行新的現代詮釋,以更接近其課程理想的訴求,讓文本中健康的文化因子成為不同層次學生的心靈雞湯,使學生在文化關懷中舒展生命的快樂、體驗生命的深度。三是文本解讀時應具有開放的文化胸襟,在理解時要以寬容的姿態,在解讀文化語境之際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取舍、選擇和改造都要充分發揮自主能力,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力戒文化偏見和文化霸權,以自己的睿智和氣度去甄別和借鑒,從而將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精華部分創造性地轉換為新的解讀資源,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顯然,文本解讀不是在明確的價值取向范圍內的隨意性張揚,而是在理性指導下對文本資源的苦心整合、審慎經營,須一絲不茍。整個解讀過程,應是通過文化自覺的深度實踐培養學生的全面人格精神,使之清醒認識到自己是“受過教育的人”,進而成為高度的文化自覺者。
文本解讀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覺,解讀者必須自覺地通過主體心智結構的不斷建構與重構,對作用對象作出新的解釋,從中釋放出新的信息,并使內在心靈體驗到這種新領域而豐富發展本身。雖然文本所傳遞的是特定的社會文化的價值觀,但在解讀過程中卻必須在尋求理解中不斷追求發現和創新,或顯性或隱性地傳遞出自身的價值觀。伽達默爾說,理解一個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種對話中理解自己。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語文教師始終是學生理解文本和自我建構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通過精心設計解讀情景,讓學生開展實質性對話,在對話中走進文本,讓非在場的文本變成富有生命召喚力的在場,不斷滲入自己的直接經驗,并能學會與學生分享,從而不斷理解自己,影響他人,充分體現人性化本質。作為文化自覺的深度實踐的文本解讀活動,對教師來說是引導而不是牽引,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在文化體驗中不斷體悟,在潛移默化的自覺中又在發揮著覺他的功效,在群體文化的共進中不斷提升語文素養;對學生而言是自主絕不是他主,一定要調動自己的內驅力,在文本解讀中不斷產生文化共鳴,在文化批判中深思慎取,在教師的點撥答疑中學會取舍和反思。當然,正因為文本解讀是文化自覺的深度實踐活動,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所以文本解讀還需遵循下列原則。
首先是著眼整體性。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應立足整體,著眼全局,凸顯理想文化精神的訴求。無論是對文本的細節解讀,還是對某個解讀環節的精細設計,都必須考慮其在整體中所擔當的“角色”,認清其應有的地位和應發揮的作用,教師必須在用教材來教理念的指導下精心安排其呈現的時機和方法。文本解讀應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以發展學生的多元化智力和能力為出發點,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解讀文本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解讀文本的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自主發展的基礎上,充分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將目光聚焦于文本的肌體,尋求理解和自我構建,在解讀中獲得文化的熏染和美的陶冶,以深入到作家所構筑的文本世界中去,完成自我的體驗、心靈的感悟、生命的覺悟,理解世界,同時也理解自己。
其次是體現融通性。文本解讀是解讀者向文本的敞開,通過對文本所呈現的意義世界、情感世界、形象世界、審美世界的解讀,達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高度文化自覺,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各取所需,在學習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不斷發展和完善自我。文本解讀既要關注認知理性和價值理性,形成師生探索自然世界的科學精神和享受生活的詩性境界相結合的能力;也要體現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與文化需求,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與對話,在解讀中彰顯文化自覺的個性和價值,實現精神財富的共享;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從其他文化中汲取有益的營養,深入探索“他者”的意義,并從“他者”的立場出發,反觀自身,提升學生學習趣味和評判能力,做到海納百川而不混濁,兼收并蓄而不失自我,通過文本解讀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長足的發展。
再次是凸顯建構性。文本解讀的目的是在他人的影響下實現文化自覺,并能以自己的文化自覺去影響他人,將來會承擔起文化使命,在文化創造中豐富人類文化。但文本解讀首先要講求理解性,只有“尋求理解”,探尋文本世界的意義,讓自我文本化,才能走進文本,揭示出文本的本來面目和文本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本解讀不應是把有限的理解力凌駕在文本之上,而是在對“他人的世界”進行感悟和體驗過程中,擴展自己的世界,獲得對自己有益的意義。文本解讀的過程應該是解讀主體充滿著解讀期待的心智活動,即讓解讀主體將既已生成的解讀經驗和存留的解讀被激活,讓解讀主體在文化認同中建構個體精神世界,在文化批判中豐富個體精神世界,在審美中提升文化素養建構水平。在文本解讀過程中,主體文化建構具有兩重性:—是鞏固,使主體已擁有的文化積淀得到強化;一是喚醒與擴散,讓與主體的母語文化相關的部分在解讀中覺醒,使文化建構得到有效擴展。
- 上一篇:講文明樹新風建設文明城市
- 下一篇:礦業公司安全月活動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