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師德育能力的途徑論文
時間:2022-10-16 08:57:00
導語:提升教師德育能力的途徑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筆者認為,在關于德育問題的眾多討論中,人們忽視了學校德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德育能力問題。青少年學生道德能力的低下與教師德育能力欠缺有著直接關系。因此,正確認識和發展教師德育能力,是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一、教師德育能力及其重要性
教師德育能力,是指在德育過程中對學生的道德問題進行感知、監控、處理和反思的能力。教師德育能力的內涵豐富,外延廣闊,主要包括感知能力、監控能力、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心理診斷與輔導能力、教育機智等。教師德育能力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師德育能力是實現德育目標的現實基礎
教師德育目標是指一定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在品德方面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設想或規定。也即社會要求德育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
學校是德育的主陣地,教師是學校德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德育能力和水平才能領悟和貫徹德育目標,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言:“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睕]有教師德育能力的發展和提高,沒有教師把美好的道德追求內化于心、外施于人的本領,德育目標的實現就是一句空話。教師德育能力是道德規范真正得以落實的前提和現實基礎。
(二)教師德育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道德水平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直接面對全體學生,其個人的道德修養、人格風采、德育能力和水平,將直接影響每一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健康發展。學生道德素質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教師道德教育能力的反映。此外,教師德育能力不僅對學生當前的道德品質產生影響,還會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德育能力和水平關乎幾代人的精神素養,關系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
二、當前教師德育能力亟待提高
在社會日益開放、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的今天,學生的思想狀況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原來被崇尚的一些傳統道德觀念、行為模式在變化了的時空面前已顯陳舊、不合時宜。然而,面對這一現實,我們的一些教師卻還在用滯后的眼光和僵化的教育方法對待這些具有現代意識的學生,必然要出現德育的無力與尷尬。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少年思想道德狀況的不盡如人意,教師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
在德育實踐中,教師德育能力欠缺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德育觀念因循守舊,德育方法簡單粗暴
不少教師對當代學生的特點、發展需要與潛能了解不多,過于放大學生缺點而忽視學生的長處,教師德育觀念與學生現實思想狀況疏離。由于缺乏現代德育思想的指導,某些教師對學生缺乏足夠的耐心,依然沿用過去的訓斥、體罰的方法教育學生,無法取得學生的認同,教育難以觸及學生的心靈,更談不上令學生感動。
(二)德育過程缺少情感投入,言語表達缺乏說服力
當學生犯錯時,一些教師或者擺出盛氣凌人的架勢,對學生一味指責,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發生師生沖突;或者用空洞、淺薄的大道理說教,學生無動于衷;或者教師的談話沒有力度,被學生無禮頂撞,弄得啞口無言,失去為師的尊嚴。這些現象充分暴露出一些教師自身道德情感體驗的貧乏、道德情感語言的干枯和道德情感材料占有的匱乏。
(三)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進行有效指導
一些教師缺乏敏銳的眼光和洞察力,不能及時發現青少年學生存在的思想道德問題,即使發現了也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還有一些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過多地讓學生反省犯錯原因,卻很少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去做。一旦學生承認錯誤,教育過程也就基本結束了,教師留給學生的也就是“知道自已錯了,下次不許再犯”之類的活語。這種教育只是為了證明教師是對的,學生是錯的,因此,這種德育既不能有效地改變學生的行為,也不能對學生今后的行為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
教師缺乏對自身德育能力的重視和培養,也是造成教師德育能力缺乏的原因。受傳統評價方式中重教化輕能力的慣性影響,不少教師把工作重點放在知識傳授上,認為只要自己教好課,就是認真負責,人為地把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分開。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道德信念、理想人格追求的教育意識和德育滲透能力。歸根到底,一些教師不能跟上時代步伐,主動研究當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德育規律,不注意德育經驗與教訓的總結與反思,從而導致德育能力低下。
三、教師德育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教師德育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看幾本理論書籍就能獲得的,而是在德育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提升的。筆者認為,教師德育能力的發展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轉變德育觀念,是提高教師德育能力的前提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全面轉型時期,德育建設面臨諸多挑戰。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和權益觀念在逐步增強。教師必須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和解讀當代青少年。
1.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是人性的教育,“以人為本”只有融入教師對教育的無限熱愛、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教師高尚的人格之中,才能在教育學生時充分體現出來。另外,德育工作不能存在絲毫的功利主義心態,它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自始至終為學生達到終身發展盡心竭力。否則,德育就失去了感召力與感染力。
2.具有平等和包容意識。教師只有把學生放在與自己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與學生平等對話,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與信賴。學生自信心、自尊心強,這有利于其自我約束能力及自覺性的提高。教師要提高自身哲學思辨能力,尊重差異,對學生的批評要有度,多從學生角度看待問題,處理問題。教師要寬容學生的冒犯,用誠懇、委婉的態度教育學生,善于以包容心態培養學生寬廣的胸懷。
3.突破思維定式,大膽創新。一些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存在思維定式,認為現在的學生不如過去的學生聽話、好教。的確,現在的不少學生自律、自強、自立、自愛、自尊的意識相對淡薄,個人主義思想相對突出,集體主義觀念不強。但這一代學生也有不同于以往學生的長處,那就是思想活躍、知識廣博、敢于創新、具有較強的社會正義感等。變化了的德育對象,為我們教師沖破原有束縛,大膽創新,開創德育發展的新空間提供了機遇和挑戰。
(二)培育自我道德發展能力是提高教師德育能力的根基
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把握主流文化,才有資格、有底氣教育青少年。教師德育能力主要表現為兩方面:
1.從道德認知角度看,教師要有適應時代道德發展總體趨勢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德育敏感性。德育的無能往往根源于無知。蘇格拉底曾說過,“美德即知識”,即人的行為之善惡,主要取決于他是否具有相關知識。蘇格拉底的這旬名言,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道德教育必須具備知識基礎和理性批判能力。在多元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下成長的新一代青少年,經常面臨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的困惑。如果教師沒有豐厚的知識底蘊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對時展趨勢認識不清,就很難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很難把德育中的問題向學生解釋清楚。教師應努力培養自己洞悉時代變遷與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復雜的社會現象,提高辨別美丑、判斷對錯、區分善惡的能力,抵制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有賴于知識的儲備和智慧的增長。
2.從道德行為角度看,在新道德價值觀念的指引下,教師應自覺投身于現代道德風尚的建設中。古語說“君子自重則自威”,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教師,往往受學生的愛戴。教師的言談舉止、道德修養、處事方法、人格品性,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是學生的道德楷模。
教師不僅要把道德的種子播撒人間,還要讓道德生長的力量見證于自身。教師要處處以身作則,親身示范來引導學生的行為習慣。
(三)善于總結、發現德育方法和技巧是提升教師德育能力的重要途徑
教師德育能力的提高最終要落實在教師對德育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運用上。因此,善于從德育實踐中總結經驗和不斷自我追問、自我反思,是提升教師德育能力的關鍵。
1.掌握多種德育方法,因人施教。師生矛盾和沖突常常是由于教師的教育方法不合適所致。教師應善于觀察和分析學生的性格、愛好和習慣,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性質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被學生認可,教育才會發揮真正的效力。德育方法主要有:談話法、調查法、感情激發法、榜樣示范法、自我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實際鍛煉法、品德評價法、品德修養指導法等等。具體到不同群體、不同性格的學生,就要根據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靈活運用,正確引導。
2.提高對學生道德問題的敏感性和有效監控能力。提高教師德育感知能力和監控能力非常必要。青少年學生很多道德問題,往往是由于教師在早期階段沒有及時發現,或發現后沒有適時進行有效處理導致的。教師對學生道德問題的敏感性源于教師對學生身心特點、品德基礎和現實生活狀況的了解。對于經常出現問題的學生要多加注意,掌握學生群體信息,善于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觀察學生的行為變化,從中發現已經存在的問題和可能發生的潛在問題。只有工作做細了,才能防患于未然。
3.幫助學生確定切實可行的道德發展目標,加強道德行為的可操作性指導。學生的道德發展是在原有品德基礎上進行的,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學生犯了錯誤,教師不僅要幫他找出錯誤原因,還要告訴學生應怎樣做。加強對學生在具體道德情境中“如何行為”的可操作性指導,避免學生在出現問題時渾然無知,甚至做出錯誤的選擇。
4.講究說話技巧,以情動心。在道德語言的運用中,教師要藝術運用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強化語言的感染力、鼓舞力和巧妙性。教師談話中如果蘊含高超的教育智慧和豐富的道德情感,就容易被學生認同和接納。德育智慧僅靠專業知識的學習遠遠不夠,還要以豐富的社會生活閱歷為基礎,以寬厚的歷史、文學、倫理知識為鋪墊,以廣泛及時的社會新聞、人物和事件為背景材料,以自己獨特的情感理解、情感還原和情感再現為手段逐步生成。公務員之家
5.善于挖掘德育資源,尋找有效德育的突破口。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思想及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弱的火花,并以此為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教育。(1)要充分挖掘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道德思想滲透。要把學生當作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的主體,教給學生認識問題的方法,適時運用討論、價值澄清、角色扮演、生活體驗等方法,力求在分析、討論、辨別、體驗和模擬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2)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采用情感的、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生活環境中經歷、感悟、建構自己的道德價值體系,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3)深入挖掘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注入現代文明的氣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入到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之中。
- 上一篇:重陽節對全縣老人致辭慰問
- 下一篇:重陽節對退休干部慰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