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新課改下師生關系的對話與互動論文

時間:2022-12-03 11:25:00

導語:簡析新課改下師生關系的對話與互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簡析新課改下師生關系的對話與互動論文

摘要: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法不轉變,課程改革就會流于形式。在教學中,建立“對話·互動”的師生關系,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從而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對話互動師生關系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建立“對話·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轉變為主動的求學者。那么何為“對話”“互動”呢?

“對話”是對話主體在彼此交往過程中認知、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方面進行交流與碰撞、溝通與合作、激發與感染的過程,是一種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協作、相互共生、相互作用的過程?!皩υ挕本褪峭ㄟ^語言形式所進行的交流,它與權威式的“告訴”或“灌輸”不一樣,是主體之間的交流?!盎印眲t是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具有交互性特征,“互動”還包括非語言形式的交流。

“對話·互動”是教育過程的核心,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師生與環境之間的多向“互動”與“對話”。學生可以在師生共同營造的“對話·互動”的新型的師生關系下,使學習方式改變,從而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面就如何在生物教學實施過程中建立“對話·互動”新型的師生關系,談一下本人在近幾年新課程改革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措施和體驗。

一、設置情景問題,形成師生間的“對話·互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層次,適時提出大家所熟知而難以解釋的問題,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在直觀而富有情趣的情景下,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活動中,根據學生自己尋找、捕捉鼠婦的體驗,提出一系列的問題:①同學們是在哪些地方捕捉到鼠婦的?為什么?②鼠婦受到驚擾后迅速向哪兒躲?③光對鼠婦生活會產生影響嗎?④除了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外,溫度、水分會不會影響鼠婦生活?讓學生在一環扣一環的問題中,積極參到教學過程,積極思考、展開討論,加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互動,讓學生在完成課本教學的同時,為進一步探究創造了條件;引發學生主動思考環境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從而加強學生的保護動植物、保護環境的強烈的意識和責任感;讓學生在與教師進行對話、互動的同時,加強了學生與動物、自然之間的親近關系,加強了師生與環境之間的非語言的“對話·互動”關系。

二、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手段,穩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互動”關系

(一)精心設計教學導語,激發學生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上課一開始,正是教學的“黃金時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存在著“首應效應”。發揮的好,有助于調動學生情緒,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直接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成為教學的真正的主體者,形成師生“對話·互動”的良好的課堂氛圍。

一首唐詩、一曲宋詞都可以引發學生了解生物、了解自然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興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產生互動效應。

(二)利用現代信息網絡,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1世紀是網絡時代,各種信息都可以來源于網絡。學生對網絡的熟知,可使學生從網上獲得大量的生物學知識。利用學生好學求知的心理特征,鼓勵學生上網查閱有關的生物學知識。但由于學生精力有限,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分工查閱,然后匯總交流。在講其他水生動物、陸生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的教學內容時,安排學生分組查閱資料,全班匯總。學生相當認真、踴躍,甚至設計了精美的小報。學生既了解了大量的動植物知識,又美化了自己學習的環境,同時學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

(三)“約束”與“自由”并行的實驗教學方法,維護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

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教師注重強調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強調在實驗室“輕、靜、序、潔”等基本要求,過分約束學生實驗的自由度。學生往往按照教師和課本規定的方案完成實驗,學生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學生的個性化實驗被壓制,創造性的實驗理念被扼殺。在新課程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在強調實驗室上課的基本要求時,多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實驗的設計,允許學生進行輕聲交流與討論,教師掌握好度,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實驗、探究,維護學生的熱情。公務員之家

三、通過設計個性化、多樣化的實驗,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好的“對話·互動”關系

實驗設計應該個性化、多樣化,同一實驗可用具體的實驗對象進行,也可以設計成模擬實驗,條件許可還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設計虛擬實驗。實驗設計的個性化、多樣化還包括同一實驗的不同設計思路,教師可以創造,學生可以參與,形成師生之間的“對話·互動”,學生之間的“對話·互動”。在“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活動中,首先引導學生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鼓勵學生設計具有個性化、多樣化的實驗方案。在實施探究方案時,我則為學生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材料和用具。由于教師對實驗用具、材料和方法不作任何要求,在選擇探究對象時,有的實驗組選擇背鰭,有的選擇胸鰭或腹鰭,有的選擇尾鰭作為探究對象,有的干脆把所有的鰭都作為探究對象,有的實驗組利用雙休日參照課本上的模擬實驗方案,自己制作好模擬實驗的模具。在取材上,有的實驗組用棉線捆綁背鰭或胸鰭或腹鰭,用薄木板和棉線固定尾鰭,有的組則用細紗布條代替棉線,用塑料片代替木板。所取的魚的大小也不同:魚體小于6cm的、介于6~10cm的、10cm以上的。通過實驗發現:有的實驗組探究實驗相當成功,有的則慘敗。通過全班討論、匯總,學生總結出:實驗所用的魚體大小以身長6~10cm為宜,用細紗布條捆綁比棉線捆綁效果好。同時發現,模擬實驗模擬尾鰭探究尾鰭的作用,實驗效果良好。發現模擬實驗也是一種科學的探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通過實驗學生了解并掌握了各種魚鰭在游泳中所起的不同作用,通過個性化、多樣化實驗的實施,學生增加了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促進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互動”,教學氣氛活躍,學生全員參與,課堂教學效果明顯。

以上是本人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體會,與大家共同討論。在教學中,只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知識水平,注重各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才能適應不斷更新的教學形勢。在教學中,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讓學生主動地學,創造地學,才能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