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課程意識對教學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12-15 02:30:00
導語:教師課程意識對教學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師的課程意識是教師在考慮教育教學問題時對于課程意義的敏感性和自覺性程度。為適應素質教育推進和新課程實施對教師專業意識的要求,教師應樹立課程主體意識、課程生成意識和課程資源意識,以促使自身的教學行為發生轉變,使之具有發展性與個體適應性、創新性與反思性、民主性與對話性相融合的特點。
關鍵詞:教師;課程意識;轉變;教學行為
教學行為是教師從事教育專業活動時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它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和作用。圍繞教師的教學行為,學術界已展開了多方位的研究,但能從課程意識角度來探究教師教學行為的卻并不多見。
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資料表明,教師在學校從事教學工作三年后就能基本熟悉并掌握教學的操作程序,如果沒有外在的壓力與內在的需求,其教學行為方式也將基本定型,如教學行為上的自我認識、教學內容上的自我編排、教學方式上的自我選取等。所以,要想在實踐中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以適應素質教育推進和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單靠一項政策或一種制度是難以實現的,而且教師固有的教學行為往往又會與較大的教育教學變革產生潛在的矛盾與沖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轉變教師教學行為面前束手無策,應該看到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是必然的,也是有條件的。在現實中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同一個學校的教師在相同的客觀條件下,有的教師教學行為轉變得快一些,好一些,有的則轉變得慢一些,差一些。這說明教師的主觀條件在教師教學行為轉變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地幫助教師具備這些主觀條件,讓教師盡早地轉變自身的教學行為,盡快適應新課程實施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要求。其中,教師的課程意識是教師教學行為發生轉變的必要條件。從理論上講,每個教師都具有自己特定的課程意識,其教學行為都會或明或暗地受到其課程意識的支配和指導,教師具有怎樣的課程意識,就會產生怎樣的教學行為。而問題在于每位教師是否具有某種鮮明、獨特而又合理的課程意識,從而能夠促使教師轉變其教學行為并使之更加有效。本文就此展開探討,旨在使教師通過樹立合理的課程意識去更加有效地指導自身教學行為的轉變。
一、教師課程意識的概念探析
已有資料表明,教師課程意識的含義源于西方“校本課程”概念的提出。自1973年菲呂馬克(Furumark,A.M.)和麥克米倫(MeMullen,I.)首次提出“校本課程”(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即SBCD)概念后,世界各國教育機構都嘗試性地接受并實踐著這一理念。教師的課程意識正是源于校本課程的本質要求而存在的”。“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批判精神的形成與發展有賴于其課程意識的喚醒。只有當他們產生了積極參與課程發展的意識之后,他們的批判能力與精神才能逐步形成”。為此,西方將教師的課程意識理解為教師對于其在課程決策、開發與發展中地位與作用的信念。
在我國,多數學者傾向于將教師的課程意識理解為:教師在考慮教育教學問題時對于課程意義的敏感性和自覺性程度。也有學者將教師的課程意識概括為:“教師首先需要考慮的還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學,而是應該帶給學生什么樣的教育經驗,包括什么樣的知識最有價值,什么樣的主題最值得探索;而這又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受過教育的人該是怎樣的?教育承擔著怎樣的職責和使命?如此一來,作為教師應該關注的遠遠不只是課堂教學行為、有效的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模式等等問題,而更應該關注我們為什么需要教育?為什么要開設語文、數學、科學、藝術等課程?為什么要強調課程的綜合化?為什么要倡導發展性的教育評價?為什么要開發校本課程?因為,教育不只是一個個簡單的操作行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為?!边@一概括正好可以作為對上述定義的補充與說明,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教師課程意識的內涵。
就課程發展的理論而言,教師是課程發展中的一環。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就有學者認識到,“課程改革不能離開教師,沒有教師發展就沒有課程發展”。然而,我國在本次課程改革之前教師幾乎與課程“無關”,教師只管“照本宣科”,也就是只管教什么(實際上是考什么教什么),而不管為什么教,怎樣教,在哪門課上教,每門課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有什么實效等。長期以來,教師頭腦中只形成以教學、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改革、教學大綱等一系列教學語詞為主的話語方式,而沒有課程、課程改革、課程標準、課程實施、課程開發、課程發展等概念。這種狀況充分說明了我國教師課程意識的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而且還嚴重阻礙了我國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步伐。所以,培養教師的課程意識就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即打破教師教學論的話語霸權,使教師知道并凸顯課程的存在,并多從課程角度考慮問題,從而使自己真正成為課程設計、開發與課程實施的主體。
二、教師亟待樹立的三種課程意識
為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新課程實施對教師專業意識的要求,教師應樹立以下三種基本課程意識。
1.課程主體意識。教師的課程主體意識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教師要生成自身是課程實施主體的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轉變以往是課程消費者、課程忠實的執行者等觀念,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時刻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審視預設課程,創造性地構建合理的課程;另外,教師還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廣泛吸收與課程相關的信息,在課程開發、課程設計等活動中發揮主體作用。第二,教師要生成學生是課程主體的意識。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未來生活是課程設計的依據,不僅如此,學生是能動的個體,他們不會完全依據課程設計者預設的發展路徑來成長,也不會完全接受課程設計者預設的課程內容,學生只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理解課程所提供的客體文本,構建自己對課程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時刻把學生放在首位,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
2.課程生成意識。教師的課程生成意識也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對預設課程的批判與創造意識?!邦A設課程是以對學生和社會普遍性研究和一般特征的把握為基礎的,其規范尺度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要求,它不可能規定具體情景下的課程實施。因此,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對課程目標具體化,對課程內容要進行選擇、拓展、補充、增刪,對學習方式要進行創造性設計,甚至要對預設課程中不合理的方面進行批判,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合理的課程”。第二,課程是動態生成的意識。課程本身不是靜止的、完全預設和不可變更的,而是開放的、動態生成的。課程的內容和意義不完全是既定的,它應該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由師生共同構建。課程的發展價值只有師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通過主體性的有效發揮,并與獨特的自然、社會、文化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實現。
3.課程資源意識。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師要生成創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意識。這就要求教師把教材看作是他們與學生進行對話的素材或范例,是有待進一步探討、延伸和拓展的資源,即在課程實施中既依據教材又超越教材。第二,教師要生成開發和利用廣泛的校內外課程資源的意識,還有積極發動和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開發和利用有益的學習資源的意識。從學生發展意義上講,一切有助于學生成長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和素材都應成為學生的學習領域,如圖書資料、音像資料、風俗習慣、文史掌故、名勝古跡、自然風光等都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在課程實施中,教師要善于開發利用各種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為課程價值的實現和學生的發展提供多種平臺。
三、教師的課程意識對教師教學行為的作用
教師在具備了教師教學行為發生轉變所需的必要主觀條件后,就可以更加有效地促使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行為。
1.課程主體意識促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向更具發展性和個體適應性的方向轉變。長期以來,教師的教學行為是依照學生發展呈正態分布的理論展開的,面向絕大多數是其基本定位,而且“教師的教學行為局限于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態度、能力的培養和直接經驗的積累。這種忽視學生主體性的教學行為是片面的、非人本的,它無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難以實現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師的課程主體意識覺醒后,才能真正使教師和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一方面,教師會自覺進行課程設計,這種設計會在理解課程目標、預測教育情境、熟知學生學力水平、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尊重學生的多元智能的基礎上進行。這些準備工作的意義不僅在于使教師的教學行為更加科學、有效,同時進一步深化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了自身專業的能力,即更具發展性。另一方面,樹立學生是課程主體的意識后,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再局限于部分學生的部分方面,而是去關注每個學生的每一方面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將轉變為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轉變為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徑,沖破“三尺講臺”的束縛,走近每個學生的心靈,關注其真實的需求;轉變為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及學習內容的不同,來確定不同的評價目標,運用合適的評價方法與工具,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學習、發展的狀況,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轉變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潛能,使學生的認知能力盡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達到推動全部學生得以全面發展的目標,充分展現其育人的功效。公務員之家
2.課程生成意識促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向著更具創新性和反思性的方向轉變。在此次課程改革之前,教師形成的是忠實地執行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地講解教材的教學行為。這種被動講解教材、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教學行為,難以為學生的發展帶來實效。這與教師缺乏課程生成意識有直接關系。而一旦教師樹立起鮮明的課程生成意識之后,教師會為實現課程的價值而不斷地調整課程目標使之具體化,不斷地對預設的課程內容進行創造性地處理,在以學生“學”為中心的牽引下,與學生一起創造、生成課程,并會時刻關注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和學生的發展狀態。更重要的是,教師會將反思作為一種經常性的教學行為,從而使教學活動進入一種理性、科學的調整狀態。教師的自我反思行為強化了教師的責任意識,促使其對教學活動的每一環節進行價值判斷和意義估量?!敖處煹淖晕曳此家馕吨處煂⒀芯考{入教學活動中,即將教學和研究統一起來,設計出適應性更強的課程,不僅滿足學生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點,最終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3.課程資源意識促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向著更具民主性與對話性的方向轉變。教師樹立課程資源意識后,不再把教材視為權威而看作是他們與學生進行對話的素材或范例,是有待進一步探討、延伸和拓展的資源。教師的教學行為也隨之發生變化,由忠實的教材“灌輸”轉變為借助各種課程資源和媒介、以課堂為平臺的對話與交往?!敖虒W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皩W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即由教學中的權威變成合作者,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因此,課堂不再呈現冷冰冰的壓抑氛圍,而是變成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民主場所。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不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建構知識;“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和自由發揮的機會,使之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生命的活力和人生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紹波,張天雪。小學教師課程意識的實證分析[J].教育探索,2006,(5).
[2]姜勇。論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喚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9).
[3]肖川。培植教師的課程意識[J].北京教育,2003,(7).
[4]郭元祥。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5]黃飛躍。課改實驗區教師教學行為變化的調查與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5,(8).
[6]陳曉瑞,馬建華。試析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有效教學行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學研究,2006,(2).
- 上一篇:探論北美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論文
- 下一篇:肢體動脈栓塞的治療分析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