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教學的人文精神透析

時間:2022-03-07 02:38:00

導語:歷史課堂教學的人文精神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課堂教學的人文精神透析

【摘要】在歷史課堂教學必須堅持人文主義的基本精神,當今課改的核心的價值是對人文主義基本精神的發展。開放多元的教學資源,重在能通過這些資源培養對學生有終生意義,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客觀真實的歷史態度,分析比較的思維能力,借鑒反省的自我意識,全面真切的人文關懷。歷史是人類過去活動的遺存,順其天然的“情境”,創設歷史教學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學生的學習活動就必然帶有“實踐”的性質。

【關鍵詞】Humanist,thehistoryclassroominstructionmustseepthehumanespirit

一部人類歷史,也就是一部人類文明進化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從中領悟人類文明的創造力及蘊含的價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汲取歷史知識的同時進行人格的塑造和培養。

1歷史教學應該堅持人文主義精神的基本教學思想

1.1當今的應試教育嚴重扼殺人性:當今的中學教學,唯分為高。分數是老師、學生的命根,分數影響學生升學,分數影響教學成績,分數影響教育干部的升遷,總之,分數成了中學教學的唯一宗旨,其毒害之重,范圍之廣,讓人觸目驚心。應試教育嚴重扼殺人性。就歷史課堂教學而言,可以用“四多四少”來概括。一是多見歷史概念,少見歷史細節。真是的歷史細節才有可能展出鮮活的歷史過程,鮮活的歷史過程才有可能沖擊學生的整個身心。二是多見歷史事件,少見歷史人物,要講歷史人物也只是“宿命”的符號。沒有歷史人物的“歷史”,怎沒可能“見賢而思奇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怎么能陶冶學生的“人性”呢?三是多見重復記憶,少見分析論證。在這樣的課堂上,歷史不再是一個復雜的、曲折的、立體的、螺旋的過程,只是一大堆單個的,支離破碎的“點”。現在的學生時代,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就是為考試比名次而活著的時代,這樣的時代怎么可能有自由燦爛的快樂的生活?四是多見教師,少見學生。課堂上絕大多數老師都是講到底,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聽老師講,至于教材的內容所內含的人文認識價值的東西,老師則大多視而不見。更有甚者,若某個學生因此而問詢之,有些老師含批評學生不知輕重緩急,不知用與無用的區別。當然,這樣的課堂教學不能怪老師,主要是我們時代的悲哀。

1.2歷史教學應該踐行“人文主義”的基本精神:人文主義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將人的天性、快樂、幸??吹母哂谝磺?。

作為國家意志的我國本輪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他最關鍵的幾個詞是“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生活課程”,這樣的理念,無疑是非常充分、十分豐滿,特別發展了人文主義基本精神于教育的體現和要求。

孔子認為,凡是人都“性相近,習相遠”(《論語》)因此,他挑戰“學在官府”?!皩W術官府”的歷史傳統,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舉辦私學。在他的三千弟子中,今有據可查的絕大部分是出身“貧且賤”看。從“招生”的角度,說明孔子踐行著不分貴賤貧富,人人都可以受教育的人文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他能因材施教,同樣的疑問或要求,對于不同的學生孔子的回答不同。

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也是根植于“精神”的基礎之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勞動力是“體力與智力的總和”,“包括他們的肉體活動和精神活動”“每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人要全面發展,必須體力與腦力協調發展,我們的教育應該使人的才能與品質都得到發展,就必須“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這一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后來被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發展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依存、制約的全面、和諧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獲取知識是借助已有知識實現的,獲取知識要有學生自己的積極思考。要使學生在教學中富于積極性,教師就要把課上得生動有趣,就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榮譽感,對于那些知識無動于衷的學生,老師要認真的、謹慎的研究具體情況,做到因材施教等等。

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根據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這些“人文主義”的基本精神在教育中的基本要求,理應成為我們的教育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

2歷史學科滲透人文教學的具體措施

2.1轉變教學觀念,發掘人文素材,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對歷史學科的定位不是很客觀。在課堂教學中,過于強化知識傳授功能,忽視了歷史素材的育人功能,即人文素養的挖掘和引導,從而導致歷史知識的人文性嚴重遮蔽,學生的道德水準下降?!叭宋闹髁x教育不足,致使學生缺乏對人類生命應有的敬畏和對人類文明應有的尊重,……戰爭應該受到譴責、和平理應珍惜,正義不可或缺等道理?!北本┧闹袕垵h林老師針對“清華大學某學生傷熊事件”所議的一番話足以引起我們深思。

其實,歷史教材中并不缺乏優秀的人文素材,教師盡可發掘其中的內容,突破教材的思維定勢,由古思今,賦予其新的人文精神,從而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如選擇那些文化史、思想史、風俗史等內容,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歷史,陶冶情操,認識人類智慧力量的偉大,產生對人類文明的敬重感,從而激勵學生對知識的熱愛,更加努力學習;選擇抗爭史,認識人類社會史就是一部在流血斗爭中發展的歷史,從而更加珍惜生命,呼喚和平;選擇典范的為真理、正義、自由、集體而獻身的素材,滲透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樹立集體觀念和對社會、家庭、班集體的責任意識、奉獻精神;選取那些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素材,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人類共同命運的樸素情感和責任意識,并在現實生活中自覺地遵守。以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例,商鞅個人的改革勇氣和大無畏精神,可以對學生的道德人格產生積極影響;北魏孝文帝為推進改革而不畏艱難險阻的堅強毅力,是對學生進行堅強意志和挫折教育的典型材料。學習近代中國“閉關鎖國”這一歷史內容,可以促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和體會到,人類的科學文化總是在互相滲透、互相交流中前進的,若是脫離了這種交流和滲透,就會被世界潮流所拋棄,中國歷史上的“閉關鎖國”政策最終導致喪權辱國的結果,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我們認為,學生如果能產生這些認識和感受,就能夠說明歷史教育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和價值觀”上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可見,借古思今,以往知來,以見知隱,充分發掘歷史教材中的有關人文素養的故事,對于培養當代中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其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2.2延伸歷史課堂,豐富教學內容,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毋庸諱言,歷史是多元的、五彩繽紛的、具體形象的、有血有肉的“現在進行時”,不是“干癟、教條、刻板、僵死”的“過去完成時”。歷史絕不是“死”的與現實未來無關的東西,相反,歷史內容所反映的本質是社會性的,與現實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社會現實是歷史課堂的自然延伸。而現行的歷史教材并未反映社會歷史的多樣性,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教育素材極度缺乏。如果歷史老師不設法拓展和補充,那么課堂教學的容量就相當狹隘,就無法生動揭示歷史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更無法給學生以“鑒古觀今”、“彰往察來”的啟迪,自然,上課時學生興趣不濃,索然無味了。

在課堂教學中,延伸教學內容,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既可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可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學生“貞觀之治”時,可結合現在的選拔公務員制度、提高農民收入、“減稅增收”、“成由勤儉,敗由奢”等道理;在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這段歷史時,可結合當今青少年吸毒的現象,讓學生認識到的危害——亡人、亡家、亡國,從而自覺的遠離;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和南京屠殺等史實時,可結合在21世紀,日本右翼勢力猖獗,篡改歷史教科書,歷任日本首相不顧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反對,公然參拜靖國神社,并否認侵華戰爭的史實,教育學生提高國民素質,振興國家經濟的重要性。

中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感到枯燥無味的另一原因是課本所講述的歷史事件離他們太久遠。對此,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計劃,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給學生適當穿插講授一些家鄉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歷史沿革。以改變空間上的遙遠,縮短時間上的距離。因為地方史是生活環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土生土長的,而且地方史知識是大多數學生已有所聞所見但又不甚清楚的知識。譬如德清縣縣置的沿革、縣城英溪河的由來、縣城主干道永安街的由來?!扒跋栉琛钡挠蓙硪约翱h城附近與一座英雄紀念碑有關的戰爭歷史等。由于是本地的、身邊的歷史,直觀性較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穿插地方史的內容,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借助于地方史增強對課本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學生由地方史學習中產生濃厚興趣,可逐漸遷移到整個歷史學科。

3優化教學模式,在學科人文教學中

①營造民主氛圍,提倡互動合作教學:傳統師生關系中的教師,是居高臨下的權威者,缺乏對學生應有的尊重和關愛,更缺乏師生的互動與合作。整堂課,成了老師的“獨角戲”,而不給學生講話的機會,對于任何問題,都是教師說了算,學生心存疑慮,也只能悶在心里。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專制作風,嚴重阻礙了課堂氣氛的調動和教學成績的提高。

在社會生活中,老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在課堂上也應該具有平等意識。沒有平等,就沒有尊敬;沒有尊敬,就不可能有愛,沒有愛,就缺乏學習的動力?,F代教師應在師生間建立民主、融洽的合作互動關系。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指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學生與學生的合作,而師生間的合作尤為重要。互動學習指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提高,從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而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必須要具有合作意識,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惟我獨尊的權威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才能消除畏懼,思維活躍,發展個性。在和諧的氣氛中,彼此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實現師生的相互學習,共同發展。

②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傳統歷史教學突出了“教師中心”、“知識本位”的觀念,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教師以書本歷史知識的系統傳授為主要教學任務,學生以單純記憶知識點為根本目的,實行單向傳輸:灌輸——接受。這種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方式已與時代對人的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了。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HTtP//:

歷史老師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成為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與習慣的指導者,應扮演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為重心的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的時代性的角色。因此,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要允許學生隨時提出問題,打斷教師的講課進程;允許學生間互相討論、提問、解答、糾正;允許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不同的觀點看法;允許學生參與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討論。而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經過一系列質疑、判斷、分析、綜合等思維過程;對于多種觀點的碰撞,先要加以肯定,其次要加以分析、比較,讓學生明辨是非,知其所以然??傊?,要讓學生自己多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③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涵蓋了人類社會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很多領域。在教學中僅靠教師的講解、幼燈片和掛圖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知識視野。而將多媒體計算機引進歷史課堂,是目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而實用的手段之一。借助計算機和投影儀在課堂上進行多媒體教學演示,聲、像、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對教材的有極好的作用。

歷史教學中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的引入,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由傳統的被動學習方式轉化為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而多媒體課件表現力強、內容高度濃縮、節奏快、效率高的特點,使教師可留出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一起展開討論,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掌握要點、理清線索等各種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④重視作業的“質”,賦予作業以“個性化”特征。作業是歷史課堂教學內容的延續。如果教師只重習題數量,看什么做什么,不重視作業的“質”,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篩選,那么這種缺乏教師審查和學生參與的作業,不會有深度和廣度,不會發揮歷史作業應有的效果。因此,要改變傳統的“千篇一律”式的作業,允許學生自定作業內容并完成計劃,或是他們在課堂上學習不到位的內容,或是自己感興趣,認為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教師不是“居高臨下”的批閱者,而是學生完成各自作業的合作者,資源提供者與參謀者。這種把留作業的權利“還給”學生的做法,是對學生個性價值的關注。同時在學生做作業時應建議、指導學生結合所學內容選取一定的有關人文精神的素材來學習,擴充“感情”視野,并鼓勵學生深入研究自己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借以培養其堅韌的意志品質。

4尊重個性差異,公正客觀評每個學生

個性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思維方式和學習態度。教師面對的就是活生生的在各個方面各不相同的具有自己個性特征的人。在歷史教學中,既有死記硬背的史實,又有許多需靈活理解、需結合現實賦予新意的知識,對于不同學生,其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我們要轉變以知識掌握多少,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考試分數高低作為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水平高低的評價體系。就在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要區別指導,分層教學,不按統一模式塑造學生,允許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多樣的方式實現有差異的發展。只有針對學生的特點及具體接受狀況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才能使學生輕松、自信的氛圍中獲得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這樣的學生在走向社會中必然會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自尊心和自信心會大大增強。

參考文獻

[1]《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