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綜述
時間:2022-03-09 03:28:00
導語: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計算機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存在很多負面影響。葉于鑒別能力較弱、卻占上網人數三成的學生群體來說,如何最大限度地進免網絡的負面效應,培育學生網絡道德觀的問題也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焦點。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負面效應網絡道德規范
網絡日益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和娛樂的重要平臺。據統計,我國網民人數目前已超過1億,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網絡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人際關系疏遠、信息污染、網絡犯罪等負面效應。對于鑒別能力較弱、卻占上網人數三成的學生群體,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網絡的負面效應,培育學生網絡道德觀的問題也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焦點。
一、網絡對青少年學生的負面影響
1.缺乏正確的理想和價值觀
網絡使青少年學生面臨國際敵對勢力與我爭奪下一代的尖銳復雜的斗爭,面臨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面臨某些腐朽沒落生活方式的侵蝕,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影響,致使一些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加之一些參與網絡文化制造、傳播的人有一種游戲人生的態度及價值觀取向,許多消極厭世的世界觀、人生觀夾雜在網絡文化之中。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對“泊來品”特別容易吸收。網絡文化的多元性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很容易使學生淡化國家意識,瓦解民族身份,失去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2.缺乏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良好的責任感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是現代社會對人的行為的基本要求。但不少學生都認為網絡是一個虛擬的載體,網上的人看不見自己,所以可以濫用權利、為所欲為,甚至可以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可以編造謊言,導致學生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不少學生從網上下載不良信息,私下傳播觀看、沉迷于網上游戲或聊天、熱衷于網上戀愛,甚至不擇手段威脅恫嚇老師和同學等等。
3.缺乏自律意識和抵杭誘惑的能力
青年人夭性好奇,網絡的虛擬性、互動性切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受到學生的“追捧”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少學生與網絡結下“不解之緣”、難以自拔,將金錢和時間都花費在網絡上,產生了網絡綜合癥,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少數學生沉迷于網吧,一學期下來主課紅燈高掛,更有一些女生為網戀所惑,擅自離校出走。此外,網絡交流缺乏真情實感,沒有壓力和懲罰,分不清虛擬和現實生活的差異,極易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這些都可能使青年學生傾向于作惡、厭世、自我中心、祟洋媚外、拜金主義等思想傾向。個別學生受網上色情、暴力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影響,出現偷竊、搶劫、打架斗毆、強奸等嚴重問題,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學生的網絡道德規范勢在必行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道德是社會以善惡評價方式、依靠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以及社會輿論來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是社會的道德,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生活,是適應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共同利益關系這一人類社會生活的必然要求而產生的。它的產生與社會的產生和發展不可分割。新型的網絡道德規范的產生也是如此,網絡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其產生和發展的現實基礎。
隨著網絡進人校園,越來越多的學生與互聯網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資料、收發電子郵件、觀看電影、下載軟件、發表議論、玩游戲、交朋友、看新聞等等,可以說學生對互聯網是“一網情深”。因為網絡的豐富性、虛擬性和互動性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實現自身需要的舞臺,網絡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甚至日常生活的影響與日俱增。
由于網絡的傳播調控難度大,精華、糟粕同時存在,加之上網交流的人的政治立場、道德品質、文化修養、思想方式、交流目的各不相同、魚目混珠,給學生工作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網絡違法犯罪行為日益突出,網上詐騙干擾社會和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網上迷信、色情、暴力和其它有害信息的傳播,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網絡信息傳遞的互動性和開放性,為錯誤思潮和腐朽文化的侵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所以學校應該切實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網絡道德素質。但是目前在網絡信息化教育過程中,一些學校往往只注重計算機及其網絡的純工具和純技術教育,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不夠重視,導致青年學生網絡道德嚴重缺失。
三、如何加強青年學生網絡道德規范
1.學校要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學校要把加強網絡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不斷拓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要下功夫、花力氣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教育活動,形成網上網下教育的合力。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密切關注網上的動態,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及時回答和解決學生提出的間題。要充分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強校園網的管理,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2.要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祖國的培養,老師和家長教育、照顧、扶持,都是為了讓他們健康成長,成人成才。廣大青年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要加強對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強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提高學生對先進文化、主流文化接受的積極性,使他們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高揚遠大的理想風帆,形成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要教育學生堅定地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學生要以對祖國、對人民、對家庭、對自己高度負責的精神,以頑強的毅力,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學習上,為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知識基礎,掌握好建設祖國的本領,學生一定要聽從老師和家長的教導,自覺遵守校紀校規,嚴格要求自己,力爭學多一點,學好一點,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青年學生要志存高遠,只有具有遠大理想、高尚情操、頑強意志和執著的精神,才能自覺抵制各種錯誤的誘惑,才能有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園和靈魂居所。
3.不斷進行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自律意識
這里的養成教育是指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和途徑,按照網絡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培養一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的教育。要教育引導學生在網絡信息活動中做到誠實、自律、守信,樹立對白己的言行負責的態度,自覺抵御網絡游戲、網戀的誘惑,防止產生。雙重人格障礙在網絡行為中形成良好的習慣,培養網絡道德白律意識。網絡道德教育應該作為網絡信息專業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網絡教育不能“唯技術”,要大力提高青年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認識,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根據青年學生的特點,可采用“辯論型”、“案例型”教育方式對網絡上的不文明行為進行討論,激發學生對網絡道德問題的重視,并對自身的網絡行為進行反思。學生自身網絡道德的養成,要堅決做到“六不”,即明辨真偽不輕信,保持真誠不撒謊,履行責任不妄言,遵守協議不侵權,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絕誘惑不沉淪,只有這樣,才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握著的鼠標該滑向哪里,點擊何處。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的互聯網世界,面對網絡社會種種誘人的機會和五光十色的陷阱,做到潔身自好,使新興的網絡社會、互聯網世界駛向更加美好的彼岸世界。
與此同時,學校應制訂相關的制度,并嚴格檢查,對不文明的網絡行為在校園網上進行公開曝光。對網絡道德缺失的學生與其操行等第掛鉤,通過各種措施,從理論學習、提高認識、強制規范到道德自律,一步步培養青年學生的網絡道德修養。道德習慣的養成不會一嗽而就,需要學生從理論的角度去認識并逐步升華為學生的道德意志,由此產生并鞏固道德行為,最終形成道德素養。真正的道德是由于認識到自然規律和社會責任而形成的一種行為的必然性和自覺性。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自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繼承傳統道德的基礎上,加強網絡時代的道德自律,進一步建立公眾意識和他人意識,弘揚個人人格力量,是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
4.教師以身作則,做網絡道德的先行者
傳統社會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但在網絡社會里,網絡技術大眾化及網絡信息公平性,使原有的教師的知識權威面臨挑戰,教師從知識傳播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研究者,教師的威望更多體現在自身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上。教師良好的網絡信息道德素養,將會影響學生的網絡道德品格,并對學生形成一定的人格感召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問題,更應時刻保持強烈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道德力量的感化,人格魅力的影響,在網絡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將收到理論說教所無法替代的效果。教師在網絡教學活動中的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品質,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如果說,網絡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在未來生活道路上謀生的資本,那么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質則是學生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并將從整體上提高中國網民的整體素質。
- 上一篇:多媒體教學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透析
- 下一篇:狹隘的教育功利化表現及危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