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學中進行新課程改革問題透析
時間:2022-04-10 11:14:00
導語:如何在教學中進行新課程改革問題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實質性地推進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如約與我們相遇了,雖然我們與課改同行的時間并不長,教育論文但是我們正感受著課改帶來的希望,領略著課改賦予的激情,分享著課改的喜悅。面對新課改“我們該怎么辦呢?”“課改要改變我們什么?”專家培訓參加了,課程標準也讀了,課例光盤也看了。但是,我們還是在困惑和茫然中不知所措。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平等
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要更新,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要轉變……所有這些,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去實現、去落實、去操作呢?這才是當前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請教前來培訓的專家,專家告訴我們說,課改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現成的答案,要結合教學實踐去摸索尋找。想想專家的話,不錯!多少年來,我們早已習慣了去執行大綱,統一教學計劃,抄寫教參,應付考試,沒有哪一天,我們把自己當作一位研究者去自主地、創新地進行過教學。今天,不妨換個思路,不去想“該怎么辦”,先來探尋一“下不應該怎樣做吧”??匆豢矗覀冊诮逃虒W中哪些教學行為、教學方式需要改變,有人說,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方式是教學理念的具體的表現,思想觀點的轉變是一個思想斗爭的痛苦過程。
一、學生在我們眼中真的是平等的嗎
課上,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后回答。課堂經過短暫的沉默,有學生舉手了,然而老師卻匆忙地讓其中的一位同學站起來回答,她回答得很好,得到老師的表揚,喜滋滋地坐下。這一教學環節就這樣過去了,接著教師開始了下面的教學。我們都知道學生是有差異的,當大多數學生還在思考狀態時,教師就讓心中的“優生”回答了問題,這樣一人代替了多人思維,而其他學生是這么想的嗎?卻沒有了發言的機會。課堂提問時,我們習慣于關注那些舉手“的優生”,而忽略了沒有舉手的大多數。我們總是喜歡讓這些“優生”來回答問題,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已依據考試成績把學生分成了三六九等。一位農民走進大田給玉米施肥時,他總是給那些弱苗多撒一些肥料。我們當老師的是不是也應更多地去關注、關心、關愛那“些弱苗”呢?
下面是筆者就此問題在學生中問卷調查的情況:學生們說:請把發言的機會給每一位同學;不要只叫那幾個好學生回答問題;老師不應該總是叫固定的人回答問題;我同桌的學生請教問題時,老師總是和顏悅色地講解,而我問問題時,老師總是不耐煩;每次考試后,老師為什么光表揚前幾名,而不表揚進步大的學生呢?從學生回答的情況看,學生是不平等的,師生是不平等的。
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做到平等,平等是民主思想的具體體現“。好老師的眼中每一位學生都是好學生”。只有把學生看作是與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才能得到他們的尊重、得到他們的信任,他們才會敞開心扉,無所顧忌地去自主學習,使每個學生健康快樂地發展??洫労捅頁P越多越好嗎?現在,走進課堂我們看到變化最大的是對學生的課堂評價。過去在課堂上,鼓勵、表揚的話語極少,冷冰冰的“坐下“”、不對“”、錯了”充斥課堂,學生總是在提心吊膽的狀態下發言,唯恐自己的回答有什么紕漏、差錯,遭到老師的諷刺、挖苦,甚至嘲弄。而現在,課堂上又變成了另一種情形,只要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不論結果如何,一律變成了“好“”太好了“”你真棒”這些鼓勵、表揚的話語。我們不否認這些贊美之詞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也體驗到了成功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
二、夸獎和表揚真的越多越好嗎
不看回答的對與錯,是與否,一味地夸獎和表揚,也會帶來事與愿違的結果,在一片“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聲中,我們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下面是一次教師座談會上的摘要。
A:在我看到課改課例中,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往往夸大其詞,聽起來很不舒服,明明學生朗讀得不怎么樣,卻說學生讀得很好,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其實可以用“你讀得很認真,下課后繼續讀一讀,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讀好?!?/p>
B:一味地夸獎表揚孩子,使一些學生沾沾自喜,飄飄然中丟失了自我,有時還真的以為自己了不起,驕傲自滿,導致不良的學風。班上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老師每天夸獎表揚一番,結果適得其反,其它同學漸漸疏遠了她,她在學校小心謹慎惟恐犯錯,心理負擔沉重,成績直線下降。本來嘛,世上沒有不犯錯的孩子。
C:對學生評價的方法不是單一的,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善意的撫摸,都是交流。課改之后,我們既不能諷刺、挖苦、嘲笑學生了,也不能盲目過度地表揚學生??洫劚頁P只是評價的一種方式,而不是目的。課堂上真正做到讓學生有信心地站起來,很體面地坐下去并不容易,這也反映出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千萬不要“把棒殺”變成“捧殺”。
教師們的發言一針見血,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對話就是一問一答嗎?教學理念、教學思想的更新,必然帶來教學行為,教學方式的轉變。聽名師的課,那真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聽專家的報告,確實受到很大的啟發。但是,理念不等同于實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依然“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就“說對話”吧“,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過去的課堂就是老師講、學生聽,只要學生記住了結論,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失去了學習過程的體驗,更不用說“動態生成”了。而今,課堂氛圍異?;钴S“,是不是?“”是!“”對不對“?對!”可謂師生互動,聲浪一陣高過一陣,掌聲此起彼伏,在這種熱鬧的背后,我們也應當看到,這是對“對話”的誤解。師生對話是一個永遠沒有完成的動態生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是《實話實說》中的主持人。就教師提問來說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判斷性提問,“如對不對“”是不是”;二是敘述性提問,“如你來說一遍“”誰來說一說”;三是思辨性提問,如“你是怎么想的“”這是為什么”。第三個層次的提問才具有引領學生體驗學習的意義??梢哉f對話是平等、民主法則下的一種交流,既然是敞開心扉的互動交流,那么教師和學生都應是話題的提供者,問題就不應該只是教師提出,學生同樣是問題的提出者、分析者、解決者。在對話場景中,師生、生生之間心靈碰撞,情感交融,學生才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存在的價值,精神的愉悅,成長的幸福,形式上的一問一答不是真正意義的對話,少一點形式的追求,多一點理性的思考,我們的教學會變得更有效。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用全新的教育理念來審視我們的教學行為,你會發現還有許多形式化的、庸俗化的地方,教學中的一些作法與課改要求也只是形似,而遠沒有達到神似的地步,讓我們繼續尋找新課程的感覺吧!
- 上一篇:談論股指期貨的發展對我國帶來的市場危機
- 下一篇:小議智能化會計核算系統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