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解讀文本的方法
時間:2022-04-13 03:29:00
導語:解析解讀文本的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的閱讀理念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閱讀中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要讓他們自己進行閱讀實踐,通過獨特的閱讀體驗,在感受、思考的過程中鍛煉思維、得到收獲、形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達到上述目的,我認為可以指導學生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解讀文本:
一、明確閱讀目的,解讀文本
每個文本都有讓讀者了解和掌握的東西,比如字詞句、文章結構、寫作順序、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語言的特點等等。當然,我們并不能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的東西都學會,而要有所側重。如魯迅的散文詩《雪》,閱讀的目的是:
1、學習文章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明確了目的,學習上就能有的放矢。在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掌握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寫作的手法。這樣安排,簡化了教學程序,節省了學習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把握閱讀步驟,解讀文本
閱讀文章一般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即初讀文本,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的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三、抓住文體特點,解讀文本
文體不同,解讀的方法也不同。對于現代文,除了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提煉主要信息以外,如果是記敘文,還要把握結構,理清順序,理解主旨,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表達的方式,探究描寫人物的方法以及運用的修辭手法等。比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其中所表達的就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贊揚了他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的人格,文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以作者與先生的交往為線索,以事件發生的先后為順序;在人物描寫上主要是白描的手法,注重外貌、語言、動作、心理以及少數的細節描寫等等。如果是說明文,還要把握說明的對象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的順序和說明的方法。例如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既要指導學生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征: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又要引導學生明確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還要幫助學生掌握說明的主要方法:列數字、打比方、引用等。如果學習議論文,要把握議論文的類別、議論文的基本要素和表達方式、議論文的結構、論證的方式和方法等。對于文言文而言,除了注重重點的實詞和虛詞以外,還要了解作品寫作的歷史背景,辯證地看待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寫作的手法等。
四、概括文章內容,解讀文本
即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講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才能正確領會文章的主旨。其一般使用的方法有:
(1)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內容,把每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常用的方法,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兩點:
①各段大意之間,有的要加上一些過渡詞語,以便讀起來通順連貫。
②要區分重點段落和非重點段落,做到有詳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2)要素串聯法。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把這幾個要素弄清了,用詞語串聯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3)問題概括法。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讀一篇文章,我們可以想一想作者所要說明的是哪幾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4)標題追溯法。有些以內容命題的文章,我們可以根據標題去閱讀,追溯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叫標題追溯法,如《藤野先生》一文,我們抓住標題便可追溯到主要內容。
(5)內容借助法。這種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段來總結主要內容。如《我的母親》一文,抓住“如果……如果……如果……我都該感謝我的母親”就可以總結全文的主要內容。
五、抓住關鍵語句,解讀文本
所謂“關鍵句”是指能提示文章的主旨、集中體現段落及文章中心的句子。只有很好地把握這些關鍵句,才能掃清閱讀文章的障礙,才能使閱讀得以迅速而有利地進行。具體的方法:
1、找關鍵句。關鍵句一般在段首、段末、文首、文末,找到關鍵句,就容易解讀文本。如《蘇州園林》從第四段以后,每段的首句幾乎都是本段的關鍵句,只要理解了這些句子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
2、理解關鍵句。有些句子必須深入理解,比如抓住句中的關鍵詞來理解句子,如《雪》中:“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逼渲械摹氨涞摹?、“堅硬的”、“燦爛的”就是關鍵詞,用它們來修飾“雪花”強調了雪的不屈的精神。而有些句子要結合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來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深入地解讀文本。
六、知人論世法,解讀文本
對于文章的解讀,不能只局限于文本,否則只是膚淺的猜測。孟子在《孟子萬章下》指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后人據此發展出“知人論世讀書法”,即準確地解讀文本,必須“知其人”,即了解作者;“知其事”,即了解寫作背景。所以在學習課文時,應指導學生通過“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分析”從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題”。
七、讀寫結合法,解讀文本
讀是寫的基礎,是寫作內容與語言的重要來源,寫則是語文能力的運用和展現。只有把這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的精華之所在。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根據文本我們可以寫讀后感(課前感、課后感),可以仿寫等等。
- 上一篇:稅務網站向服務型網站轉型
- 下一篇:房屋拆遷費稅收政策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