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對問題學生的關懷

時間:2022-04-25 11:54:00

導語:小議對問題學生的關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對問題學生的關懷

一、“問題學生”產生的原因

“問題學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差生,在今天這個大環境下特別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還提差生似乎說不過去,但作為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一名政治教師,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中確實還存在大量的差生。我在我們學校的附屬中學一直教政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附屬中學的生源條件比較差,按社會上一些人的說法那就是“已經被篩子篩過幾道的了”,有的人甚至說“你們教這些學生,我擔心你們自己都會被同化了”。

上學期?心理嚴重,組織紀律性差,學習成績低下,行為異常,品德不良。這些學生是怎么差了的呢?經過觀察和調查我發現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學校超級大班的出現。這幾年大量的農村孩子涌入縣城,各個小學、中學人滿為患。縣城幾所小學在縣教育局明令劃分超級大班之前,各個年級各個班少則七八十人,多則八九十人,有些學校個別班甚至超過一百人,“劃超”之后,小學各個班的人數也還是在七十五人左右。超級大班的出現,使教師心力交瘁,顧此失彼。

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特別是行為習慣、品行不良的學生,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都已經失控。這些學生經常遲到、曠課,甚至夜不歸家,通宵上游戲廳、網吧、賭博,家長毫無辦法不說,還不理解老師的做法。有時還讓老師哭笑不得。有位家長給他孩子請假,讓他孩子不上晚自習去陪一個朋友耍一晚;一個學生經常不掃地,孩子母親卻說:“老師,孩子不掃,我來掃,反正我沒事兒干!”有的家長報名時干脆就對老師說:“老師,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我對他實在沒辦法了?!?/p>

三是社會上的誘惑太多了。影視、報刊、游戲廳、網吧、茶館等都對學生有著不可抵擋的誘惑。據調查,這兩個年級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進過通宵網吧、游戲廳、錄像廳,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有過賭博行為,沒錢就回家騙父母、甚至去偷、去搶。

二、如何努力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

面對這些學生的現實,我們哀嘆也罷,自嘲也罷,那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究竟怎么辦呢?本人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用教師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問題學生”。

所謂教師人格的力量,是指教師個人的思想品格、知識才能、道德情感、意志作風等,即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烏申斯基曾說過:“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笨唆斊账箍▼I也曾說過:“對兒童來說,教師的思想和品德是分不開的,一個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所說的話,比一個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受他們鄙視的人所說的話,他們接受起來是完全不同的,從后者口中說出來的即使是崇高的思想,也會變成可憎恨的東西。”

我至今記得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何老師,他那時已四十多歲了,教我們的語文,鋼筆字、毛筆字和黑板字寫得非常好,我們當時非常崇拜他,更讓我們對他刮目相看,對他尊重不已的是,他對我們讀初三的時候的一節課上發生的事的處理。那時我們班人多,調皮的也多,一天,我們班的一個同學給一位老師的白衣服上滴了一滴墨水,后被同學們反映給了班主任老師,我們都以為這下班主任老師要狠狠懲罰那個同學了,可是讓我們所有的同學都沒想到的是,那天,班主任老師并沒有大發雷霆,而只是當著全班同學說:“你滴在老師背上的墨水,老師可以洗,你的行為呢?你好好想一下吧?”第二天,讓那位學生給老師道了歉,事后也沒有通知家長什么的。讓那位同學反而慚愧不已,再也沒有做出過出格的事。

可見,教師人格的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它不僅可幫助教師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而且對想當一部分學生來講,教師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品質,甚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他們的心靈當中留下痕跡,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可是任何名言警句、任何教科書都無法替代的教育力量。

二是教育“問題學生”學會自?“問題學生”由于經常在家里、學校受到批評、責備,往往自己輕視自己,自卑心理嚴重,而自尊心卻又特別的強。這樣很容易讓他們在學校、家庭之外去尋求精神寄托,如抽煙、喝酒、賭博、偷盜、搶劫、打架斗毆等。所以我們要讓“問題學生”能夠正確面對現實,不逃避和否認自己的缺點,從而樹立起自尊自信,在心中燃起點點希望的火星。我每接一個新入學的年級的時候,在開學的第一堂政治課上我都要給他們講我從雜志上看到的一篇短文,以鼓勵那些“問題學生”,題目是《每個孩子都有一座天堂》,內容是這樣的:

有三個這樣的孩子:

一個孩子四歲才會說話,七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彼€曾經遭遇到退學的命運。

另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癡,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第三個孩子經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么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

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

孩子的前途誰也不可限量,每個孩子都有一座屬于自己的天堂,我們不能發現它,那是我們還缺少智慧的眼光。

三是對“問題學生”實施生活教育。

我們以前的教育缺乏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水平,使學生普遍感受不到生活的豐富性和樂趣,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厭學,甚至變成“問題學生”。同時大量事實也證明,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作為老師我們也不難發現,那些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熱愛父母,對生活有深入體驗的學生,對學習往往有較為深入的理解、感悟,其學習動力強,效果和質量也比較高,學習過程也顯得輕松愉快。因此,我們要把教材中空洞的不切實際的例子轉化為學生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記得在教愛國情操的具體表現時,由于教材以及人們平時給學生提供的榜樣太單一的結果,使很多學生都認為只有那些運動員、軍人、科學家等才是具有愛國情操的人,而現實并非如此,學生們更多的是與自己的同學、朋友以及社會上各行各業的普普通通的人在打交道。于是,我讓學生討論:農民種田、工人做工、清潔工人打掃衛生、父母養育孩子算不算是具有愛國情操?是不是只有偉人、名人才具有愛國情操?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通過討論學生也明白了很多道理,有個平時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還沖口而出:“老師教我們也是愛國情操的表現!”當時我表揚了這個學生,學生高興地笑了。

四是加強對“問題學生”的底線道德教育。

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當機會與自由降臨的同時,我們每一個人的底線道德都面臨著嚴峻考驗。在學校生活中,也給很多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作為教師,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犯了錯誤,改正了就好了,但有些錯誤是一輩子都不能犯的,這就是要求學生要守住自己的底線道德。所謂底線道德,就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該自覺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規范。我經常給學生講陜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級上冊上的一個事例: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您認為是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說:“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些什么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把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笨梢姡拙€道德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能使人終生受益。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特別是“問題學生”的底線道德教育,讓他們明白底線道德不是該不該遵守的問題,而是做人的起碼原則和我們每個人都應盡的一種義務。

當然,教育“問題學生”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它不僅需要我們當老師的努力,還需要家長社會等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而且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也必須錘煉自己,讓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在教學上多下功夫,肯吃苦,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