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教學基本概念和實踐

時間:2022-04-25 03:42:00

導語:小議教學基本概念和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教學基本概念和實踐

【內容提要】課堂觀察是教師研究課堂的基本方法,它能促進教師個人理論、教學研究方式和學??蒲泄δ艿霓D變,應實現目的與方法、描述與詮釋、建構與行動的統一,追求的是一線的、學術的和持續的研究品質。課堂觀察的具體操作形式有團隊觀察、個體觀察及自我觀察。

關鍵字:教學探討

課堂觀察是研究課堂的基本方法,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但在目前的教學研究中,課堂觀察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課堂觀察重要性的認識和操作性的把握還遠遠不夠。我市教育局區域聯動,努力探索課堂觀察的操作方法,形成了課堂觀察的基本理念和初步的實踐經驗。

一、課堂觀察的基本理念

課堂觀察的基本理念關涉的是課堂觀察“為什么”、“是什么”和“追求什么”的問題。我們認為:課堂觀察能夠促進教師個人理論、教學研究方式和學校科研功能的轉變(“為什么”);課堂觀察應實現目的與方法、描述與詮釋、建構與行動的統一(“是什么”);中小學課堂觀察應追求具有自身特點的科研品質(“追求什么”)。

(一)促進三項轉變

促進教師個人理論、教學研究方式和學校科研功能的轉變,這是課堂觀察的目的與成果期待。

1教師個人理論的自覺轉變

真正決定教師教學行為的是教師的個人理論。這種建立在公共理論與教師實踐感悟基礎上的個人理論內隱而深刻,形成不易,一旦形成,也很難改變。在教師個人理論的轉變過程中,“外力”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教師個人理論的轉變不是僅僅依靠外力的“指示”和“指導”就能實現的,它更多地依賴于教師的自覺發現。課堂觀察能夠激發教師的自覺發現,從而實現無論聽課教師還是執教教師個人理論的自覺轉變。

2教學研究方式的根本轉變

課堂觀察帶來的教學研究方式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使教學研究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傳統的教研活動較為“粗放”,充斥著“好像”、“感覺”、“似乎”等這樣的表述話語。這種研究方式不能真正地影響人。其次,由“離散狀”向“聚焦式”轉變。傳統的聽課活動是“無主題變奏”,“評課”也是“跟著感覺走”。因為沒有主題,不能集中精力解決問題,好像什么問題都談到了,但什么問題都沒有解決。最后,由“范式化”向“情境化”轉變。課堂觀察是在特定情境中進行的,它很少采用范式化思維,而主張“用情境說話”。

3學校科研功能的重要轉變

學校的教育科研常常被人誤以為是“務虛的”,是與教學實踐“微關聯”甚至是“無關聯”的。科研與教學兩不相關、互相分離,所謂的結合也常常貌合神離。而課堂觀察的實質是以研究的方式解決課堂問題,它研究的問題是“微小的”,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依托的理論是科學的,給教師提供的幫助是具體的?!敖鉀Q實際問題”是學??蒲械牡谝蛔非?。

(二)實現三個統一

目的與方法、描述與詮釋、建構與行動的“三統一”,是課堂觀察的主要特征。

1目的與方法的統一

課堂觀察是一種有明確目的和方法的研究。課堂觀察的目的多種多樣,因校、因人、因時、因研究的需要而異。研究目的不同,就必須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課堂觀察中,目的與方法必須統一,否則就無法操作。任何一種課堂觀察的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常常要因觀察需要而變化。

2描述與詮釋的統一

“課堂描述”是課堂觀察研究的起點,課堂觀察研究是建立在“描述”的基礎上的。課堂描述包括兩類:一種是基于定量觀察的現象描述,“用數字說話”,這是課堂描述常用的方法;另一種是基于定性觀察的細節描述,“用細節說話”,這是課堂描述使用的最基本方法。課堂的關鍵細節折射的是教師內在的個人理論。課堂描述不是課堂全部內容的描述,而是一種選擇性描述,它可以忽略一些“無用”的信息。描述了課堂現象與細節后還要進行教育詮釋。未經詮釋的現象和細節是原始的,其研究價值是沉睡著的,課堂現象與教學細節只有在深刻的詮釋中才富有研究的意義。

3建構與行動的統一

課堂觀察十分強調“建設性”。在課堂觀察的具體實踐中,我們特別強調觀察者給觀察對象提出具體的建議,這些建議建立在對課堂的準確“詮釋”基礎之上,是觀察者對所詮釋現象和細節的“再設計”。在課堂觀察結束后,教師不僅明白了“問題”,而且明白了“問題背后的問題”;不但明白了“問題背后的問題”,而且明白了“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法”。

(三)追求三種品質

我們的課堂觀察是以一線教師為主體的,我們的課堂觀察追求一線的、學術的和持續的研究品質。

1一線的

“一線的”包括兩層意思:一是“一線該做的”,一線教師應通過課堂觀察來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課堂觀察是一線教師的應然選擇;二是“一線能做的”,教師的課堂觀察應具有適合的“精細度”,應介于精細的專業研究人員課堂觀察與粗放的傳統聽課之間。

2學術的

我們所追求的“學術品質”是“一線學術”的品質,或者說,是“草根學術”的品質,這種學術品質能夠促使教學實踐不斷地走向合理與智慧。課堂觀察的成果表達也具有“一線學術”的話語特征,注重的是對教學現象的理性思考。其表述常常是樸素的,但又隱含著理論;常常是個人的,但又可以抽象;常常是個性的,但又具有普適意義。

3持續的

課堂觀察不是靜態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也不是階段性的研究,而是一種在常態中進行的“持續”研究。課堂觀察的“持續性”表現在多個方面:1)觀察主題的持續。課堂觀察的主題具有“可重復性”,設計的一些觀察量表也可以重復使用。但是,這種“重復”絕不代表研究的重復,因為教學現象絕不重復。2)觀察對象的持續。教師個人理論的轉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對一個觀察對象作持續的觀察和指導。3)觀察行為的持續。課堂觀察作為一種研究行為也具有持續性。

二、課堂觀察的初步實踐

(一)團隊觀察

“團隊觀察”中的“團隊”在學校通常指教研組和課題組。在我們所開展的各種課堂觀察中,團隊觀察相對較為規范,它分為“準備階段”、“觀察階段”和“反思階段”。

1準備階段:“五確定”

團隊觀察通常需要做較為周密的準備。否則,稍有疏漏就會“前功盡棄”。1)確定主題。團隊觀察一般需要預設觀察主題,觀察主題是“團隊”觀察的聚焦點。觀察主題不是由某位專家一時興起拍腦袋拍出來的,它常常產生于教學實踐,同時顧及觀察者的專業觀察能力。2)確定內容。確定主題解決的是研究的“角度”問題,確定內容則要解決“觀察什么”的問題。3)確定方法。觀察方法有定量法、定性法、定量-定性結合法。觀察方法要根據觀察的目的、主體、主題和內容而確定。4)確定工具。觀察工具分為核心工具和輔助工具。輔助工具包括各種量表和工藝學法(包括錄音法、錄像法等);核心工具即所謂的“自身感官”。無論使用何種工具,“人”才是課堂觀察中最為核心的工具。5)確定分工。其一是分時段,每位(或每若干位為一組)教師觀察某時段的課堂;其二是“盯人法”,每個(或每若干位為一組)教師對某幾位學生進行自始至終的觀察;其三是分時、盯人相結合,比較復雜的課堂觀察既有分時段的觀察任務,又有具體的“盯人”任務。

2觀察階段:“2+1”

所謂“2”是做好“兩項記錄”:一是記錄時間。為了便于操作,我們一般以5分鐘為時間段作記錄,這樣在討論時就有了時間標尺。比如:我們可以根據記錄統計學生在哪個時間段學習最為投入和最不投入,據此來分析教師的教學。[1]二是記錄細節。記錄與觀察主題相關的典型細節是觀察最主要的任務,任何一位觀察者的信息遺漏都會給整個課堂觀察造成損失?!?”是指“課后訪談”。課后訪談是一種補充性所謂觀察,訪談的對象是執教教師與上課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