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協同教學深究

時間:2022-04-25 04:06:00

導語:有關小學協同教學深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關小學協同教學深究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從實踐層面論述了學校在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所做的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的探索。我們將課程統整的目標定為“協同、高效、樂學”,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選擇了單科協同、多科協同、循環協同三種課程統整的方式,為此建立了三支專長互補的教學團隊:單一領域教學團隊、跨學科教學團隊、智能教學團隊,并在教學策略與學校的支持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關鍵詞】協同教學課程統整教學團隊教學策略

協同教學是一種教師合作的教學組織形式,打破以教師個人為主的教學方式,由不同專長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對班級的學生采取大班教學、小組討論、獨立學習或者個別指導的方式,來完成某一單元或者某一領域的教學活動。[1]上海市虹口區第四中心小學自2005年開始《課程統整理念下的小學協同教學實踐研究》,迄今已有2年的歷史。我們在課程統整的基礎上進行了協同教學的初步探索,通過主題式課程統整的教學設計,來探索一種協同、高效、樂學的協同教學實踐,為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而努力。

一、確立課程統整的目標:協同、高效、樂學

協同教學的理論內核來自西德斯圖加特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赫爾曼·哈肯的協同學。協同學是從系統演化的角度來研究開放系統在一定的外部條件作用下,其內部諸要素、諸層面和諸子系統之間,如何通過非線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協同效應,自組織成為一個協同系統的內部機制和規律的科學。協同學的基本原理是協同效應原理、自組織原理和有序原理,其中協同效應原理是核心。[2]所謂協同效應是指在一個系統內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著競爭與合作的相互作用,而且呈現相對無序狀態。人們可以對系統中各要素施加影響,當外界力量達到一定程度時,系統內的要素會呈現出協調、合作的態勢,達到一種有序狀態,從而能夠更好地發揮系統的作用。

基于協同學的基本理論,我們將協同教學的目標定位為“協同、高效、樂學”。我校通過三種課程統整方式、多種教學團隊的組建、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來發揮教學系統的“協同效應”。在對學校課程進行統籌規劃的基礎上,我們從探索自然、關心社會、體驗成長三個方面進行主題式協同來達到“協同、高效、樂學”的目標。課程統整以新課程中的語文教材為主線,其他學科有機滲透融合,形成一系列知識群。在探索自然中,設置了動物天地(一年級)、植物王國(三年級)、生物天地(四年級、五年級)等主題;在關心社會中設置了“手牽手,共成長”(二年級)、“奇妙大世界”等多個主題;在體驗成長中設置了一年級的“我是快樂的小學生”、二年級的“鮮艷的紅領巾”、三年級的“我十歲了”集體生日派對、四年級的“廣闊天地任我行”社會實踐活動、五年級的“追尋新的理想”等。這些主題內容的安排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循環往復、循序漸進。

二、選擇課程統整的方式:單科協同、多科協同、循環協同

長期以來,小學課程仍然以分科為主。分科課程中,不同學科的知識處于相互分離的狀態,相互之間沒有多少聯系。學生的思維方式常常局限在各門具體的學科材料和書本知識中,難以抽象出普遍的思維方式、方法。學生難以將知識融為有機的整體,表現出思維的片面性、凝固性,缺乏創造性。不同學科的知識重復現象嚴重,學科間順序安排不合理。再加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協同,各學科的教師只關注完成自己學科的教學目標,造成了學生的重復學習,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擔。為了改變分科課程知識孤立隔離的現狀,課程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缺乏個人生活意義的狀態;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我校對現行的課程內容進行了統整。課程統整的方式一般有6種:(1)學科內統整,(2)以學科為中心的跨領域課程,(3)多學科課程,(4)整合式課程,(5)科際課程,(6)超學科課程。這6種課程的統整程度逐步升高。我校采用了其中三種課程統整的方式:學科內統整(單一領域協同)、整合式統整(多科協同)、超學科統整(循環協同)。

單一領域的協同是在一個學習領域中采用縱向協同的方式對一至五年級教材中的相關主題進行整合,增加課程與學生生活的關聯性與意義。這種整合方式仍然以分科方式進行,協同的要求比較低,所占比重不大。多科協同以主題的方式將現行教材中不同學科中的相關內容進行統整。我們從一至五年級的教材(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選擇了不同的主題,從目標、內容、實施方法三個層次上進行統整。例如,我校在一年級的“動物天地”主題中,將語文學科的《小烏鴉愛媽媽》(40)、《比尾巴》(48)、《小溪生病了》(54)、《小海馬》(57)、《小豬問路》(58);數學學科的《海底世界》;美術學科的《我繪制的魚》;常識學科的《親近動物》;音樂學科的《跟著動物走》;體育學科的《滾翻、走和爬》等內容進行有機統整,形成目的明確、內容連貫的主題,以達到協同、高效、樂學的目的。在課程的實施方法上也進行了協同,如《小烏鴉愛媽媽》的教學中:

1.協同音樂課中的同名歌曲,使學生在吟唱的同時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2.協同課程中有關鳥類喂養的知識,突破難點,體會小烏鴉對媽媽的愛。

3.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的教育,讓孩子懂得要有愛心,并學會關心別人。

循環協同根據課程標準來設置主題,以學生的多元智力發展為主線,而不是根據學科內容來選擇主題,因此統整的程度高。循環協同主要由專長教師組成。我們學校按照不同的線索設置了多種主題,如“精彩午間”中安排有“我行我素”、“天生我才必有用”、“奇妙大世界”、“小雨點廣播電視臺”、“健康衛生”等。循環協同以輪換方式來實施。

我們認為,這種課程的統整方式,可以使課程成為一個過程,一個教師展示課程能力、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充滿活力的過程。當課程成為過程,教學就內在地與課程整合為一,從而結束了課程與教學的長期分離狀態。課程作為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以及課程與教學的內在統一為學生與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創造出廣闊的空間。這種將課程與教學過程統整為一體的協同教學,為我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契機。

三、建立專長互補的教學團隊

在傳統的學校教學實踐中,一間間的教室隔離了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同伴交流與團體智慧,教師必須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造成了個人主義與互不干涉的傳統教學文化,從而阻礙了教師專業地位的提升。而協同教學讓教師突破教室的隔閡,由2個人或者2個以上的教師組成教師團隊,共同授課,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我校根據課程的協同方式組建了三個教學團隊,單一領域教學團隊、跨學科教學團隊、智能教學團隊。單學科教學團隊主要由不同年級的某一個學習領域的教師組成,如語言學習領域、或者數學學習領域等??鐚W科教學團隊由語文、數學、英語、科常、音樂、美術等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而智能教學團隊則以個體教師的智能強項為核心,團隊(7位)的每位教師確認自己的智能專長,擔負一種智能課程的規劃,相互支持。在協同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認識到,教師的合作意愿以及相互尊重對于協同教學的成功非常重要,而教師的自由組合是形成這種團隊的重要條件。自由組合的團隊使團隊成員間學科知識、興趣、視角、經驗背景和資格水平上各不相同,這不僅可以提升教學團隊的優勢,互相取長補短,而且也可以促進教師個體的專業成長。但是在專業知能水平上,如果教學團隊成員的差距太大,則可能造成教學團隊成員之間難以保證真正的平等,展現真正意義上的智力互動。因此,教學團隊成員間的真誠合作、平等相待是協同教學成功的保證。

四、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在實踐中,我們探索了多種團隊合作方式。最常用的是團隊成員共同參與整個協同教學環節的設計,如協同方式的確定、課程的設計、教學的實施、評價等,共同確定實施時間。教師們或者在不同的課堂中相互配合;或者兩位(兩位以上)教師都在同一教學現場,在教學過程中輪流呈現不同的教學材料;或者合作教師共同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但分別對同一班級的不同小組進行教學,分別批改同一堂課的作業。雖然教學團隊采用了不同的協同方式,但是協同教學并不等于教師輪流呈現特定的教學內容,而需要進行整體設計,使不同教師主導的課堂都成為實施統整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團隊成員間的分工合作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

在具體的教學策略方面,為了實現協同教學的目標,我校根據教學情境的特點,對教學實施過程進行系統的決策活動,以達到最佳效益。我校主要采用了兩大類教學策略,一類是合作式教學策略,如教學團隊教師共同擬定教學目標與計劃,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分組,采用多種方法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在教學活動中采用講解或者角色扮演的方法,共同觀察與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況,采用多元評價的方式,來充分展示與分享學生學習的成果,最后由教師綜合及總結。一類是采用多元智力的教學策略,如頭腦風暴、寫札記、做中學、音樂欣賞、同伴分享、合作小組、一分鐘內省等。

五、提供成功的保障

在課題研究啟動時,我校成立了“學校統整課程開發委員會”,該委員會由校長、各學科組組長、科研室主任、科研員、大學的課程專家、家長與學生代表組成,其職責是制定《學校統整課程開發指南》與科研實施計劃,統籌安排學校統整課程的開發與課題研究工作。在實踐中,我們確立了定期研修制度,利用周三的上午兩節課時間,每月進行2、3次研修,學習協同教學的理論、修改完善課程指南、設計主題教學、反思與提升教師的實踐。在課題研究中,學校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便利條件,將與課題相關的信息到網上,教師則根據自己的專長自愿參與課題研究。同時也將教師撰寫的文章進行網上評選、交流。

課題研討活動以學習團隊的形式從不同的層面展開。目前主要有兩類團隊:管理者學習團隊由校長直接領導,由科研領導小組與行政班子成員組成。活動形式是每月舉辦一、二次論壇,主要由校長組織團隊進行學習反思,調控學校課題的運行,規劃課題的下一步實施計劃。同時,管理者學習團隊都會深入各教學團隊,在管理者與教師之間形成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紐帶作用,一方面將學校的決策傳遞給教師,另一方面將教學團隊的思想傳遞給學校決策層。協同教學團隊的研習以教師論壇為載體,開展全體教師學習研討,利用每周五教師業務學習時間,組織2次活動。一次為協同教學理論學習,一次為協同課堂教學研討。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多次外請專?研究有了明確的方向,同時也拓寬了教師的知識面。

綜上所述,在兩年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對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有了比較深入的思考。教師參與課程統整的規劃與研究提升了教師的課程能力,而協同教學的實踐活動提高了教師的團隊合作精神。一種和諧有序、高效樂學的新型教學文化正在全校師生間悄然興起。

【參考文獻】

[1]張德銳等著.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2]H·哈肯.關于協同學.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3(1):8.

[3]孟繁英.論“協同教學”的課堂模式與學生心理發展.課程與教學研究,200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