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教育質量的意義及路徑

時間:2022-05-22 08:59:00

導語:小議教育質量的意義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教育質量的意義及路徑

論文摘要:教育文化是人類社會的文化形態之一,教育質量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課題,提出教育質量文化的理念,探討建設教育質量文化的重要意義及其路徑選擇。

論文關鍵詞:教育質量文化;建設;意義;路徑

近年來,我國教育發展已經逐步進入國際化、市場化發展階段,在規模發展的同時,已開始將視角轉移到質量提高上來,從注重量的發展向注重質的提升轉變,從重視規模和效益的發展向重視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轉變。教育質量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有力保證,其建設對于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教育質量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教育質量文化是人類社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教育文化是人類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化形態,嚴格地講,人類最初的教育從其本質上講是文化而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教育。教育文化是人類發展、進步的標志,是人類文化的表達方式之一。同其他形式的人類文化一樣,前人所創造的教育文化對后人來講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遺產。教育文化具有選擇、繼承和發展三個社會文化價值,具有導向、陶冶、輻射、凝聚、統合等基本功能?!?/p>

學校質量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形成的涉及質量空間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思維方式、道德規范、規章制度、法律觀念及傳統、習慣等“軟件”的總和。它既是一種觀念,又是一種物化形態,不僅表現為所培養的學生的素質、教育教學質量、服務質量、管理和工作質量,而且還延伸表現為消費質量、師生生活質量和校園環境質量等。

教育質量文化是社會文化在教育領域的特殊形態,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文化的豐富而不斷形成和完善。它從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是教育文化的極大豐富與升華。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教育質量文化則是不斷對教育文化的升華。

(二)教育質量文化是教育質量提高和民族進步的有力保證

教育質量文化是教育機構和社會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及其相關活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涉及質量問題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思維方式、道德規范、規章制度、法律觀念及傳統、習慣等“軟件”,以及支持“軟件”存在的社會環境等“硬件”共同的總和。教育質量文化不僅直接顯現為教育質量、服務質量、管理和工作質量,而且還延伸表現為消費質量、生產質量和環境質量,集中表現為整個教育形態的綜合素質的高低。

教育質量文化以教育質量為中心,其人才觀、質量觀、價值觀決定了教育領域相關人員在教育質量形成過程中的思維意識及具體做法,直接關系到教育質量的提高。在“以質量求生存”的教育發展新時期,形成良好的教育質量文化,對教育質量的提高意義深遠。

同時,教育質量文化作為教育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類教育實踐、教育認識活動的產物,表達著人類一定的教育文化價值觀念及其發展的歷史軌跡,具有顯著的導向價值,在政治方面、道德方面、價值方面等都有導向作用。教育質量文化具有促進人類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作用,它是提高人的素質、發揮人的潛能的重要途徑。建設教育質量文化對民族的進步與振興有重大戰略意義。

二、建設教育質量文化的路徑選擇

教育質量文化建設有著傳承人類文化、提高教育質量、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而要建設好教育質量文化,需要樹立一個理念,明確兩種意識,遵循三個原則,抓住四層系統,落實五方面工作。

(一)樹立一個理念:“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

貫徹IS09000系列標準,樹立“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是全面性、全員性、全程性。全面性是教育相關機構(包括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社會相關機構等)通過教育教學、教育評估、教育督導等各項活動進行質量設計和質量控制,做到凡事有制度、有準則、有監督、有檢查、有落實、有整改。全員性強調全體相關人員共同參與、協同配合。全程性要求在教育教學、教育評估、教育督導等各個環節都要做好工作,保證整個流程的暢通,形成有機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