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學校教育功能的泛化及反省
時間:2022-11-13 11:49:00
導語:詮釋學校教育功能的泛化及反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自發到自覺的發展過程,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有目的、有組織并具有高度自覺性和高度進取性的教育形態——學校教育。從泛教育理論來看,非形式化、非正規化的教育雖然依然存在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學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內涵,是教育的全部。這種固有的觀念致使社會生活中大量影響人發展的活動仍置身于教育理論的視野之外。因此,“廣義教育”的概念盡管提出很久,但至今仍是一個孤零零的色彩斑斕的定義[1]。信息時代的到來,一方面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使得學校教育的負擔越來越重,這不但無助于學校教育功能的發揮,反而成為影響學校發揮其正常功能的阻力。探討新時期學校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及挑戰,必須客觀認識目前學校教育在育人過程中的角色定位,調整教育策略并有效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
一、影響式微: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的巨大沖擊
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推進、多元文化的發展對學校教育和學生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學校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高墻不復存在,學校與社會的鴻溝也變得越來越小,信息時代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保持自身的“封閉性”繼續充當人類的“桃花源”。與以往相比,學生在成長道路上受社會因素的影響也大大增強。一方面是學生參與社會的主動性增強?,F代社會生活的絢麗多彩帶給學生更多的新鮮、刺激,這種新鮮、刺激的生活,其吸引力遠遠大于學習內容。相較于枯燥乏味的書本,學生更愿意投入其中。另一方面,學生與社會接觸的機會也大大增加。以報刊雜志、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為載體的大眾傳媒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這些大眾傳媒,學生能夠迅速了解周圍世界所發生的變化,能夠很快捕捉到自己在知、情、意、行方面的需要,能夠很快了解與掌握書本上沒有的或通過學校學習難以達到的某些知識、技能,這一點是學校教育所不能比擬的。非學校教育的教育形態對人的影響,從表面上看是零碎的、偶然的甚至是無序的,但從根本上看,這些影響中都隱含著價值取向、民族心理、風俗習慣等深層的文化底蘊。社會就是“大課堂”,它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處于身心發展中的學生的品性走向。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這種“身臨其境”的教育對學生影響更廣泛、更深刻,也更持久。如現在學校都在極力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可殘酷的現實卻是青少年道德的普遍滑坡和犯罪率不斷上升,且呈現出犯罪年齡低齡化、犯罪手段成人化趨勢。面對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雖然與當前學校教育的教育方式不當、教育內容與現實脫節有關,但更多的是受到了社會因素的影響所致。可以說,在當今社會,外部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日深已是不可回避的現實,社會發展變化對教育沖擊的直接結果就是學校教育對學生成長影響式微。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趨勢必將更加明顯。毋容置疑,學校教育在塑造學生素質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由于學校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因此,無法滿足如此數量眾多、年齡各異和需求不同的教育對象的需求,使得學校教育對學生成長所發揮的功能極其有限。這些年來,學校教育一直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課程、教學等環節努力改進,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在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成長與課程愿景的差距很大,映襯出學校教育在育人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狀態。面對這些問題,如果我們把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推給教師,將目光過于集中在學校教育上,對其他因素就會缺乏關注,令學校教育背負很多額外負擔,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二、功能泛化:學校教育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學校教育以其自身所特有的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系統性等特點來達到育人的目的,但現實生活中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很多。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學家馬克斯·范梅南所言:“孩子的發展,不論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都不止是我們教育學行為的結果?!€有許多因素影響著孩子走向成熟。”[2]在影響學生發展的教育系統中,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都各自發揮著重要功能??稍诂F實生活中,學校教育的功能卻被“神化”了,人們往往對學校教育寄予無限的期望?!叭藗兤髨D用教育去解決社會和個人發展中的幾乎所有領域的問題,并深信教育起到的作用總是正向的、積極的、促進的。”[3]于是,學校教育被視為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造就人才的責任主體,學校教育在無形中承攬了超出本職范圍的更多義務和責任,而擔負著重要教育職責的家庭與社會將自己的責任都轉嫁給學校,在不知不覺中淪為教育世界中的“看客”。如主張“教育和生活相聯系”,有些家庭就將家務活動中的洗衣、做飯、疊被子等這些本該是家庭教育的內容都弄到學校里來,而學校也“義不容辭”地接受了。不僅如此,學校教育功能的泛化也促使學校主動出擊,越俎代庖攬來屬于家庭教育或社會教育的教育內容,導致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教育世界中主體退場,功能退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主要是教孩子做學校所布置的作業,而社會教育則熱衷于辦各種培訓班、補習班等。同時社會眾多領域開始染指學校教育,將眾多社會問題或矛盾移植到學校,并將其轉換成教育問題來解決,如民族問題、學生入學、考試加分等。角色泛化使學校承擔的社會功能日益膨脹,加重了學校教育的負擔,削弱了學校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人們將社會和人發展的良好愿望全部寄托在學校教育上,就會基于自身對學校教育良好的期望為依據去評價學校教育活動。而一旦出現某些教育現象與人們所期望的愿望不相符時,人們便會很自然地將責任全部推到學校教育身上,從學校教育上找原因。于是,種種不良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最后幾乎都歸咎于學校教育,隨后的防治措施也往往體現在學校教育的加強與改進上,似乎人和社會的一切問題都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教育要對此一切負責,于是學校教育成了備受詬病的禍根之源。的確,學校教育有所要承擔的責任,但如此寬泛、如此重大的責任是學校教育單獨承受不起的,而需要社會的整體應對。教育角色的泛化使得教育成為任人鉗制的公共領域,任何人都可以對其加以指責和評判。而問題的解決單單從學校教育下手,結果又往往難以奏效。學校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環,其教育背負是與整個社會發展狀況相適宜的,如果背負不負之重,就會嚴重影響其肌體的健康和功效
三、功能反思:學校教育功能現實維度的理性思考
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只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特定階段的影響要素之一,學校教育對人發展的影響力從時空上講是有限的。學生的發展不單單是學校的事,學校教育也沒有為學生的一生發展負全責的義務。社會發展的現實境況需要我們對教育策略進行調整,減輕學校負擔,使學校的教育功能得以有效發揮。
(一)加強社會教育,為學校教育減負
社會教育是指社會生活中對人的身心發展起積極促進作用的各種教育性因素的總和,既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一切社會機構、社會團體以及個人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也包括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經意間所獲得知識、技能和道德啟示[4]。社會教育作用的隱形性、長效性,使得人們對社會教育重視不夠,但社會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亞文化對學生的發展影響卻是難以低估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系統和教育政策幾乎是圍繞學校教育設置的,社會教育邊緣化問題非常嚴重。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調整教育策略,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均衡發展。社會教育建設是個大工程,政府必須承擔建設和維護的責任。一是必須把建立和完善公共社會教育系統納入國家的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并適時進行社會教育的立法。二要以政府主導,建立社會教育的公共服務平臺,把社會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政府建立的社會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應包括非商業性大眾傳媒、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宮(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區文化和教育中心以及其他各類非營利性教育機構、設施等。政府對地方大眾傳媒應加強監督和引導。三要在觀念、民俗、道德、禮儀、行為等方面對社會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進行梳理,注入新的時代要求,通過社會教育機構以及其他教育機構大力傳播。四要改變學校教育為中心的組織和管理模式,在建立終身教育體系的大系統下,實現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和諧、均衡發展,并依此確立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五是必須加大對社會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設施建設,保障資金投入,推進社會教育機構公益化。
(二)調整教育策略,發揮學校教育的引領作用
客觀分析當前境況下學校教育所面臨的處境,并非要推脫學校教育者的責任,相反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校教育的引領作用,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在社會因素對學生成長之影響日趨加強的境況下,學校教育的功能不能局限于人類已有文化知識的繼承與傳遞,而要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超越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學會思考、理性選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學生在一個變動不居的社會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奠定基礎。
學校教育要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形成廣泛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興趣,積累多方面學習的經驗和技能;提升學生認識、甄別和選擇的能力,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樹立起健康而積極的學習生活態度,構筑起堅固的精神世界;使社會的各種資源成為學生形成多元學習能力和提升自己素質的良好素材,并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生的成長。
學校教育要調整課程與教學的改革,使學校教育扎根于生動的人類社會實踐,使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世界相通,與學生鮮活的生命世界相通;還要使學生通過學校教育在面向陌生的、富有挑戰性的社會情境中靈活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理智地鑒別、吸收及運用社會資源,為獲得終身教育框架下自我成長的不竭動力奠定基礎。
- 上一篇:數學老師教育教學交流材料
- 下一篇:簡談學習方式的完善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