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較閱讀法鍛煉學生閱讀力

時間:2022-03-12 10:54:00

導語:用比較閱讀法鍛煉學生閱讀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用比較閱讀法鍛煉學生閱讀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新的環境、新的形勢要求我們語文教學方式也要與之相適應,相協調。在繼承、發展、創新思想的指導下,人教版語文教材對教學內容作了新的探索設計,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也作了新的、更進一步的要求。在學生閱讀能力方面更是從深度、廣度方面的目標要求甚高。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探索了有針對性的培養閱讀能力方法——比較閱讀法。

在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中,文章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教師在講授這些文章時,可以找一些單元內的文章或者課外一些體裁、文體、風格迥異的段落或文章進行比較,比較的內容可以在文章于文章之間,段落于段落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或者文章風格、立意、寫作方法等之間都可以是比較的對象。選擇中確定好比較點是關鍵,比較時可以應用對比和類比的方法,對比側重于求同,類比側重于求異,突出被比較兩者之間的不同點,明確了相同點和不同點,就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深度、廣度有進一步的理解與掌握,同時也對學生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等語文能力有一定的培養作用。

人教版語文教材雨果的一篇文章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這篇課文重點給學生介紹圓明園的不朽的藝術價值與譴責英法聯軍的罪行的兩部分內容但作者在此文中是用文學的表現手法把這兩部分內容呈現給讀者。為了讓學生體會文學藝術手法的魅力,所以我在教讀此文時,我把歷史課文中這一塊內容打印成資料印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體會表現同一個主題卻用兩種不同的風格的內容的文字表現出來,找到了比較點,學生用表格的方式將其體會思考的內容寫出來,使學生的思考方式一下子豁然開朗,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加強了自己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教讀魯迅的作品Ⅸ阿長與<山海經>》時,在體會理解本文的寫作方法之一——欲揚先抑時,我給學生提供魯迅另外一篇寫人的名篇<藤野先生>給他們閱讀,讓學生分別朗讀和講授課文,讓學生細心體會這兩篇文章寫作方法有何相似之處。因為在將寫作方法之前,我已經分析了這篇文章的內容。

所以同學們很快地發現同樣是寫人,使用了一個明顯的寫作思路,先寫這個人給作者留下并不好的印象,后來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這種印象以及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順勢一導,點出“欲揚先抑”的寫法,通過這樣一起一落,學生很快地容易理解這種寫法,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一舉兩得,效果十分理想。不僅是段與段、篇與篇之間可以比較,就是同一篇課文內部之間也可以比較。例如,《信客》中開頭有幾段的敘述老信客事例的文字,我讓學生比較有無這段敘述,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效果是否有變化。

這類比較可以使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深入了解課文的結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上述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選擇確定好比較多,通過兩者之間的異同對比、列舉,使被比較兩者的內涵在比較過程中逐步被學生體會、發掘出來,對加深被比較兩者理解是十分有益的,會一舉多得的效果。掌握了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辨析理解閱讀能力,更能使學生有觸類旁通、融洽貫通的能力。因此,學生掌握了比較閱讀法,對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