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創新

時間:2022-04-12 05:00:00

導語: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創新

一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在統治階級領導下進行社會主導思想意識的灌輸和規范行為的訓導”。針對人們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逆反心理,通過激發和調動人們的無意識心理,以達到削弱抵觸情緒、引發感情共鳴、淡化教育痕跡、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激勵、協調、提高功能的必要手段,它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必要條件,也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按照其功能和作用可分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具體方法和操作方式與技巧三個層次,在此所指的方法是在具體方法層面的一種工作方法,在已有的諸多工作方法中,教育管理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以經驗說為基礎,以系統說為主線,以要素說、形式說、本體說、現代說和發展說為分支的譜系。有研究者歸納出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式、方法和手段上所呈現出的“以理論教育為主導”、“以社會實踐為基本途徑”、“以典型教育為重要方式”、“以媒體輿論為重要手段”四個特點。張承安、李偉在《從近三十年研究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發展趨勢》一文中還概括出三大趨勢其中如與其他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趨于綜合、呈現多樣化趨勢等。王美容在分析這一綜合化發展趨勢時認為具體表現在:首先是方法的多樣化發展和方法的綜合運用;其次是方法的滲透性發展。融合是一種普遍而重要的綜合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綜合發展更多地體現在方法的融合重構上,教的方法與學的方法互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互補、社會教化與自教自律同構等等。然而,在實踐操作上,理論教育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當前各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運用最普遍的方法之一?,F有的方法偏重于宏觀指導、渲染造勢和說理灌輸,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成長需求,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創新——對教育管理法的認識

(一)教育與管理的差異性

首先,從性質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解決思想上的問題,教育者要對受教育者進行大量的說服教育工作。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對方、努力感化對方,使對方心悅誠服,從而更好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非強制性;而管理工作帶有剛性的硬約束,它的著眼點在于一種技術性的規則與制度的構建,并通過它實現管理的規范化與科學化,具有強制性。其次,從實踐內容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解惑明理的過程,它主要啟發受教育者的自覺性,通過提高人們的認知與覺悟水平來規范人們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進而提升人的主體意識,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發人的潛能,努力在受教育者的內心建立起內在的約束機制,所以具有自律性;而管理工作是使人認同執行的過程,通過制度構建和精神文化理念的培育,發揮其制度化的規范作用和精神理念的統攝作用,使人們認識其行為規范和使命,并按規范要求執行自身的職責,帶有他律性。再次,從作用關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作為主體存在的人,而管理的對象是作為客體存在的人物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都只能是人;而管理的著眼點是通過制度和規范的構建來追求人物關系的協調,進而實現管理的效率和組織運作效率的提高。

(二)教育與管理的一致性與融合性

首先,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內在統一性。這種內在統一性告訴我們,在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時,必然會關聯到人的行為;同時,對人的行為進行管理,也必將對人的思想產生影響。其次是目標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使人們能自覺自愿地按高校的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為高校的改革與發展做出貢獻,而高校管理的目的則是通過制定校規校紀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其為實現高校的發展目標而努力,顯然,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并在實現高校發展目標的實踐活動中得到了統一。再次,教育與管理之間的融合性。一方面,教育是通過內在的思想來管理人,因為人們真正自覺地執行和遵守規范的前提就是明白道理、通曉利害,這就需要教育發揮作用??梢姡逃c管理兩者既有自身特征和規律,又相互滲透,統一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以“柔性管理”彌補制度化管理“剛性過度”的不足,提高復雜環境中社會管理的柔韌性與應變性。教育離不開管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失去了制度建設和管理,就失去了組織的依托,顯得軟弱無力,落不到實處,其權威性和導向作用就難以體現。有效的管理可以理順關系、化解矛盾、保障社會活動有序地進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礎。

三、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有機結合的對策

(一)構建學生工作格局,以思想指導行動

大學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學校各部門齊抓共管,輔導員工作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是學生工作的主力軍,但是高校學生工作絕不能僅僅依靠輔導員單打獨斗,它需要全校各部門積極配合。目前,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輕教育引導、重管理服務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缺位或錯位。為此,需樹立大管理整體育人思想,只有樹立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才能避免就管理而管理、教管分離、重教輕管的模式,堅持教管結合,寓教于管,使高校的各項工作共同作用于人才培養上。具體地講,就是運用科學的理論、原則、方法,遵循管理規律,通過高校的課程教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校風校紀教育、日常作風養成,以及高校的管理實踐和家庭、社會大環境等諸多環節,對受教育者實施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全方位培養。

(二)通過隊伍建設提高管理者育人的素質和能力,以人格魅力感染人

管理育人隊伍建設是管理育人工作主體建設,是指各級、各類領導、管理人員的思想和業務建設。管理育人隊伍建設的重點是基層管理隊伍建設,因為他們工作在管理育人第一線,直接與學生面對面?;鶎庸芾黻犖樘貏e是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建設要在兩個層面上展開:一是思想建設。必須系統學習并掌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原理,具有管理育人的專業意識和知識,把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則性要求與日常學生事務管理、學生人生導航服務結合起來;二是實踐教育。重點是學習和掌握管理育人的方法技巧。輔導員的管理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制定學生工作計劃的能力,表現為能否科學、全面地制定出行動計劃;二是執行計劃的能力,表現為在計劃的執行過程中,能否充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以及協調團體中成員之間的關系,并進行適當地授權和控制;三是評估計劃的能力,表現為在活動開展中能否科學地對活動情況進行評價并對執行者給予相應的指導,在活動結束后歸納總結經驗教訓,并進行成效考核評估,從而將管理與育人融會貫通,在管理中育人,在育人中實施管理,實現管理與育人互相轉化、良性互動。管理育人隊伍建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塑造。管理者本身正確的價值觀、人格魅力就是一筆豐厚的管理資源。

(三)重視對日常管理工作各個環節的研究,以嚴謹規范的工作影響人

像科學管理對工作本身進行研究一樣,教育管理者對日常管理工作的態度應嚴謹,要不斷使日常管理規范化。思政內容要能夠緊密聯系現實社會和學生成長的實際,較好地解決內容的層次性問題,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實施分層次的管理模式,將不同階段的教育管理內容貫穿于大學教育整個過程。一方面從每個年級的學生發展需求來看,不同年級均有不同的側重和要求。大學低年級主要開設基礎課程,而高年級開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結合專業課學習更高深的內容,使學生從新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不強求理論的系統性。要注意將教育內容與學生年齡、智力和文化程度相結合,不搞空洞的、形式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創造良好的管理育人氛圍,以優美的環境熏陶人

管理育人的環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求滲透在物質、信息、制度、活動載體之中,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為學生創造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它能使各種精神要素與學校的各項制度和組織結構有效地連接起來,達到內在平衡,從而在學校內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當前重點首先是做好政策導向、輿論導向等方面的工作。從宏觀上講,學校的各項政策、規定都要有利于育人,要體現出以生為本,體現出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從管理的微觀層次上看,學校的各項管理規定、措施、辦法等也都要體現以生為本,都要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一是以優美的校園環境陶冶大學生關愛自然、關愛社會、關愛他人的美好情操。通過物化的校園校舍,體現學校的教育理想,使校園成為朝氣蓬勃、奮發圖強、充滿生機活力和希望的園地。有些院校為更好地發揮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的激勵和引導作用,每一幢教學樓和每一條路均用校訓等命名,以求將這些物化的精神文化在校園內積淀下來,在共同孕育學校文化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學校行為場”。二是加強大學生宿舍、食堂等生活社區的管理。重視休息場所的作用,加大寢室建設力度。寢室不僅僅是學生生活和休息的場所,更是良好學風形成的最基本單位,學生管理工作的落腳點應從班級轉移到寢室。學生通過集中住宿,培養共同的社會理想、公共責任、獻身精神和“未來領袖”之間的凝聚力。大學住校的經歷,成為大學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F在的師生關系愈加疏遠,學生得不到必要的人生指導,只是學了一些具體的技藝,有知無德,難以承擔服務社會之重任。教師除了要對學術做出貢獻外,還要和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多深入學生的生活場所,真正使大學成為學生能夠安居的“心靈的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