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經濟學說史教學研討
時間:2022-06-01 04:51:00
導語:高校經濟學說史教學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一些農業院校經管專業開設了經濟學說史課程,該課程對學生掌握西方經濟理論的脈絡至關重要。隨著教學理念的創新和研究內容的不斷深入,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如何上好這門課,提高教學效果,拓寬學生思維,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和探索,得出了一些體會。
1經濟學說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1內容浩瀚,未體現農業特色
本課程囊括了西方近400多年來的經濟思想,包括重商主義學派,重農學派,古典經濟學派,邊際效用學派,制度學派等。每個主流學派都會有一組類似的核心觀點及政策主張。眾多的歷史線索使得這門課程掌握起來難度不小。學生普遍反映授課覆蓋面廣,章節龐雜而細碎,核心內容混亂,對所學知識感到既茫然又理不清頭緒。在綜合型高校中該課程主要以知識本體為切入點,致力于培養研究型人才,而農業院校該課程的教材設置普遍向綜合型高校看齊,傾向于課程學術化,自身優勢和特色不明顯,與綜合型大學區分不大,不足以體現培養“三農”人才的教學目標。且課時安排較少,一般為40個課時。由于課程指導思想不明確,學生難以達到寬口徑復合型人才的標準。
1.2理論性強,與實務銜接度不高
經濟學說史是對前人經濟理論的追蹤,因此涉及面廣且底蘊深厚。每章基本都從生產﹑分配﹑交換等環節來分析經濟活動;在理論方面又涉及到收入分配理論﹑經濟增長理論﹑經濟波動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在相關課程上又涉及到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歷史和哲學等。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社會意識具有獨立性,既要考察各時期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學派的經濟觀點,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由于學時所限,教師不可能對每個知識點都逐一講授,對于部分章節只能是高凝練條框式的介紹。這種理論課程注定鮮少營銷類課程生動的案例,缺乏會計類課程的業務實訓,顯得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
1.3重講授而輕評述
“以史為鑒,方能知興替”,經濟學說史的意義在于提升經濟學的理論素養和創新能力,更好地把握當前經濟學的發展趨勢。經濟學說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不但要注重各學派思想間的傳承延續,更要密切聯系當今學術前沿和熱點經濟現象。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把所學理論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完善經濟思想的時代感和解釋力。由于課時安排為40個學時,教師在授課中為完成教學進度往往只采用羅列陳述式教學方法,很少考慮到高等教育的特點,導致評述缺少時間進行。這種“填鴨式的滿堂灌”方法既束縛了學生對知識的探求,也不能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提升經濟思想現實意義的理解和語言應用能力。忽略了師生間的互動,這種空洞枯燥的講學方式,勢必會導致學生情緒低落,影響了教學效果。
1.4雙語教學難度大
作為系統介紹西方經濟思想演進的經濟學說史課程,雙語教學無疑是提升學生知識層次和應用水平的新途徑。農業院校雙語教學起步晚,學生大部分都來自于農村和省內較邊遠地區,在入學時英語水平就良莠不齊。入校后雖經過一段時間的英語課程系統學習,但由于個人英語學習興趣﹑基礎和學習方法的差異,再加上高校英語分班制講課的實行,這種差距有逐步增大的趨勢。即便是一些已通過國家英語四﹑六級的學生,因長期側重于筆試成績,忽視了聽讀訓練和口頭表達能力,對專業詞匯和文章的精準表達和前后知識的銜接度上還問題較大。本課程雙語教學中存在的一種普遍情況是,有的學生對講授內容尚能接受,有的學生無法跟隨老師的教學進度,久而久之會影響教學效果。
2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
2.1立足農業院校實際合理安排教案
結合自身優勢來設置課程,在教案中增設一些農業經濟思想﹑學派和經濟專題。如法國重農學派與中國農本思想的比較﹑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趨勢﹑農民增收問題等。根據課程教學框架把內容按照6∶3∶1的比例分成3個部分,針對核心內容進行重點講授,如重農學派﹑古典經濟學等,對輔助內容以學生討論的形式進行,選擇一般性內容由學生課后自學了解,如西斯蒙第的經濟思想。要善于用所學知識分析當今熱點經濟問題和現象。如重農學派對農業問題的理解,對于推進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有何意義;亞當•斯密對政府的認識對我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保障性住房體系有何借鑒作用;收入分配理論對于擴大當前我國消費需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這樣既能深化對書本理論的認識,又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注重學科的交叉性和滲透性,把與本課程有關聯的內容諸如哲學﹑歷史﹑宗教﹑人文等反映到教學過程中,著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2.2注重能力培養,實現教學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體視頻資料法
運用現代信息手段提高教學效果。自制多媒體課件,將其并入校園網絡。學生可以不受限制地上網了解課程信息。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多媒體方式教學。使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直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授經濟增長理論時,用幻燈片演示的方法把社會經濟運行的過程直接生動地演示出來;講到古希臘經濟思想時,可通過展示希臘神廟、城邦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圖片來展現奴隸制經濟的特色及成就。幾分鐘內的教學效果會遠甚于照本宣科10min;播放與相關視頻資料,如《摩登時代》﹑《華爾街》﹑《哈佛大學公開課—博弈論》等;通過《大國的崛起》展示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物生平介紹。采用這種方法要注意避免一些誤區,一是選擇適合的材料并截取適當部分,使其貼合教學內容,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脫離了教案和大綱;二是明確內容定位,點到即止。遠離超時﹑超量的“視頻轟炸”。本課程歷史性強,時間跨度大,切勿喧賓奪主,以眼花繚亂的形式淹沒了教學重點。
2.2.2討論式教學法
經濟學說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特別是對實際經濟案例做到深入解釋和準確定性的能力。但這恰恰是當前學生缺乏的素質之一。在“討論式教學法”的實踐中,由教師首先挑選出能引發深層次探討的題目,學生就不同觀點和看法進行課堂討論,來揭示基本概念的內涵和經濟規律的實質。為了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論前準備和收集相關資料,教師提前1~2周將討論題目告知學生,上課時由學生自主發言,教師適時地介入和總結,糾正學生的邏輯錯誤處,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使其掌握科學的方法去探究﹑充分表達和反思問題,培養學生思維層次的提高和求知的主動性。
2.2.3比較教學法
經濟學說史章節內容較多,不少學生反映記憶起來有難度。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把具有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知識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由教師篩選出比較內容,通過縱橫﹑正反等對比來求同辯異,減少記憶內容,使知識構架溝通組織起來。把差異性的內容通過比較來區分特性,深化理解。如比較分析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價值理論;重商主義和重農學派對于財富的不同解釋等;至于相似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內容后通過橫向比較后進行類推,從而減少記憶內容,總結規律。
2.3改革考核體系
克服傳統考核重知識輕能力的局限,轉為以能力素質的考核為中心。一是考核體系可分為平時考核成績,實踐活動成績和期末考核成績三部分。其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可由教師按照教學需要進行調整。平時成績的環節包括出勤﹑課堂討論﹑習題作業﹑期中考試等內容;實踐成績包括論文﹑調查報告與相關項目研究情況;期末成績包括期終卷面考試成績。二是在卷面考試題型設置上要建立靈活多樣的形式,勇于突破傳統題型,加入開卷形式和啟發學生思維的新題型。如熱點聚焦﹑材料對比﹑英漢互譯等。達到以考促教,把教學的重點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素質提高和能力培養上。
2.4合理設置雙語教學模式
一是加大學校教師培訓的力度,建立一支專業功底深厚,英語水平高的雙語教師梯隊,定期舉辦教學研討和觀摩,支持教師參加國內外專業學術會議與交流活動,不斷組織教師進行訪學研修和對外交流學習,注重教學資源的整合,通過與同類院校間的科研合作來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外語水平。二是切忌一把抓的課程設置途徑,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英語基礎進行分班教學。隨著學生的接受程度,循序漸進地提高內容深度。圍繞以實現教學目的和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為目的,避免只注重形式和應付高校學科評估的誤區。三是積極創設雙語教學氛圍,提倡學生收聽英語財經新聞和評論,多用英語進行專業交流,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開展。
- 上一篇:企業局文明測評指導方案
- 下一篇:企業局長在機關學習工作會講話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