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綜述

時間:2022-06-10 10:13:00

導語:鄉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綜述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深入推進,小學科學這門課程在小學應運而生,并取代了過去的自然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薄皩W生是科學學習的主人?!薄敖處熓菍W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薄坝H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經?!边@些理論的推出,標志著小學科學課從過去單一的學科教育轉移到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上來,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飛躍和教學雙向方式要變革。然而,任教科學課的教師怎樣教好這門課已是轉型階段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學生好思想、好方法、好觀點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科學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引導。筆者通過分析,認為近年來科學課內容不但多學科性,而且觀察與實驗也具有多樣性。怎樣讓這些實踐活動發揮高效的作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就顯得舉足輕重了。筆者通過近幾年的科學課教學摸索,對小學科學課教學有以下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讓多媒體教學與學生實際觀察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農村學校雖然地處偏僻,但是“大山擋不住信息,網絡連接著未來”,“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實現資源共享”的遠教工程,是國家為所有中小學投入遠程教育的惠民工程。隨著這項工程的落實,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已不再是城里學生的專利,農村孩子也可以享用各地好的教育資源,也可以把圖片、音頻、文字材料及板書以動畫的形式展現給每個學生,讓學生看到也許從未見過的事物,讓學生體驗一些不易或者無法操作的實驗,讓學生看到一些平時無法觀察到的現象,使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擴展。因此,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能為教與學提供很大的便利,在學習中起到其他教學課型無法起到的作用。然而,過分依賴這一手段,只放一放圖片或者單一地利用課堂實錄,會使學生對知識和結論半信半疑。因此,在實際教學科學課時,應力爭每一個實驗都按照由多媒體與活生生的新鮮事物及學生親身經歷相結合的原則來進行巧妙的教學。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觀察動物———青蛙”一課時,除了科學地利用投影片、錄像片段、文字資料外,筆者事先還在當地的亮江河、小溪溝里捕撈活青蛙的受精卵、小蝌蚪、帶尾巴的小青蛙、不帶尾巴的小青蛙、成年青蛙各1只,分別裝入5個容積為500mL的透明玻璃杯中,并加入適量的水。為防止成年蛙跳出,在后2個玻璃杯口上罩上適當的網子。然后,在教學中分別按順序放在投影儀上,并通過投影放大到銀幕上,這樣,學生就能直觀地看到在水中游動的卵、小蝌蚪、帶尾巴的小青蛙、不帶尾巴的小青蛙、成年青蛙,使學生對青蛙的生長過程、條件以及形態有初步的了解,學生化抽象為具體,變虛為實,使自己身臨其境,進入了動物世界,這樣做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后,筆者派專人將青蛙放歸大自然,并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愛護有益動物的思想教育。新的科學課程要求接近社會現實,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實際經驗提煉學習素材,從豐富、生動的現實中尋找知識的主題,使學生從中認識和感受科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身邊的事物是層出不窮的,也是多樣的,只要教師善于觀察、捕捉,就會有許多鮮活的例子。因此,教師在充分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的時候,要與真實的現實相結合,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二、因材施教,組織和引導好每一節科學課,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觀念

科學課教學不僅是知識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且還包含對學生科學技術和興趣愛好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啟發、熏陶和實際鍛煉,讓學生在掌握和應用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培養科學的實驗觀念。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第4課“探究磁鐵的性質”一課時,教師的左手心內先握1塊圓柱形的磁鐵(磁鐵暫不讓學生知道);讓學生觀察拳頭的手背和拳輪上吸住的鐵屑、釘書針、大頭針等物體,而且甩也甩不掉,然后再讓左拳接觸粗沙、鋸末、碎玻璃、小銅片和小鋁片,無論怎樣接觸總是吸不住,學生觀察到這種現象時感到莫名其妙,認為教師是在玩魔術,迫不及待地要弄個清楚,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有的學生真想將教師的手掰開看看手里到底是什么。當打開左手將圓柱體磁鐵拿走時,手上的鐵屑、書釘、大頭針自動掉下,這時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是磁鐵的作用。用這種演示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再直觀地解釋磁體、磁性、磁場等概念就容易多了。通過觀察與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養了學生學科學的興趣,了解了人類對自然進行探索、利用和改造的過程,學生牢固樹立了科學實驗的觀念。

三、充分利用小制作、小發明和身邊的自然現象,在科學研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實驗習慣

室外觀察題、技能訓練題、創造思維題大多數與周圍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指導學生用小制作、小發明和發生在身邊的現象去探究問題的實質,進而獲得結論。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第2課中的“平面鏡成像”實驗時,筆者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2塊平面鏡,通過調整2塊平面鏡的位置,可看到自己后腦勺的頭發,并對學生進行“人要經常用鏡子照照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儀表和行為是否端正,樹立嚴于律己的思想”品質教育。另外,筆者還巧借身邊的事例來解釋室外觀察題。汽車司機夜間行車時,駕駛室內不能開燈,為什么?教師因陋就簡,晚上將室內電燈打開,讓學生站在玻璃窗前觀察玻璃,當電燈亮時,看到玻璃窗上盡是室內物體的像,而看不到室外的物體。當電燈熄滅時隔著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體,而玻璃上的像消失了。由此,讓學生自己觀察、總結,嘗試說明汽車司機夜間開車為什么不能開燈的原因,由此激發學生觀察身邊現象的習慣。同時,讓學生感到身邊時時有科學,處處有科學。這既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濃烈興趣,又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而充滿神奇的環境中展開想像、獲取知識、認識科學,從而養成良好的觀察、想像、總結的科學實驗習慣。借助科學實驗結論還可對學生進行相信科學、破除迷信的科學觀教育。

四、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培養學生實踐出真知的科學態度

理論來自于實踐,來自于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實踐出真知。作為一名科學課的教育工作者,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要讓學生接觸事物本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走到大自然中去。自然界隨處都有新奇的東西,隨處都蘊藏著科學的道理,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中,學生才有認識事物的機會,才有想像的空間,才有科學的靈感。學科教育的改革步伐是很大的,它需要我們去落到實處。科學課如果僅僅靠在課堂上介紹自然界的事物,教學就顯得空洞而枯燥,學生聽起課來也會不知所云,這與童心未泯的孩子們迷戀大自然、愛游玩的個性特征恰恰背道而馳。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創性地組織教學。小學科學課就是要讓學生走出去,走向大自然,教師在活動中要適當給予學生合理的引導,這樣,科學課的教學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之,筆者認為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需要全體科學教師共同努力,帶領學生親自進行探究。只有在科學課的教學和實驗操作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才能達到從小培養學生操作和實踐能力的目的。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思路也是無窮的,無論科學課的教材發生怎樣的變革,教師都應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去教好這門課程,都應該在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從小具有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主要目的,讓學生成為素質教育的學習主人和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