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工程建設中的實訓基地

時間:2022-01-06 09:25:08

導語:漫談工程建設中的實訓基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漫談工程建設中的實訓基地

一、實訓基地在建筑工程專業群建設中的實踐

1“.教學做”一體化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在整合現有實驗實訓設備基礎上構建6個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的實訓中心。實訓基地的功能定位滿足校內日常實訓教學需求、滿足區域內輻射院校的實訓教學需求、滿足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以及專業技能鑒定的需求。在本實訓基地內開展的各項教學工作采取邊做邊學的教學方式展開。根據工作崗位要求設置循序漸進的工作任務,促進學生動手完成任務,在過程中去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各種問題,并致力于解決問題,在這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反復過程中提升職業技能。

2.生產性“校中廠”實訓基地。該實訓基地由4個專業工作室和4個研究所構成:項目管理工作室、裝飾工作室、隧道與地下空間技術工作室、平面色彩工作室。本實訓基地由校企共建,通過專業工作室承接企業生產任務,由各個課程混合團隊教師帶領學生完成生產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升自身職業能力,保持與市場的緊密銜接,同時,學生真實經歷完成生產任務的過程,培養其職業技能。建成后主要為滿足研究教學、科研、生產等方面的需要,主要研究方向或研究領域如下:綠色建筑的評估、改造,綠色施工技術研究與開發,有關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與開發。

3“.廠中?!睂嵱柣?。本實訓中心以校企共建為核心,在合作企業內建立實訓基地,根據企業項目實際開展情況,結合學生認崗、跟崗與定崗實習,在不同階段,將學生派駐工程現場,由現場工程師指導學生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創造學生在校期間現場參與真實項目的機會。

二、實訓基地在建筑工程專業群建設中的成效

1.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是檢驗實訓基地運行效益的重要指標。目前專業體現出來的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不強,主要是因為實訓師資隊伍人才的缺乏。各院校普遍重視課堂教學,忽略實訓師資的培養。我們按照專業群建設的“加強校企合作、引聘企業技術專家、培養學校實訓教師”的原則,通過“內部培養,下企業鍛煉,校企交流”等方式,搭設實訓基地教師成長平臺,配合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同步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為了使實訓教師更加有積極性,制定出相應的實訓實踐教學管理辦法和考核辦法,在職稱晉升和職務待遇上消除顧慮和隱患,讓實訓基地的實踐教學老師到企業相關項目中去擔任具體職務,從事于教學相關的工作,實現實訓課堂與工程項目崗位的無縫對接,提升實踐教學的目的性。

2.突出實訓基地的服務社會、服務學生的功能。充分利用校企一體化實訓基地的教學資源,本著學為之用,教為之用的原則,使專業群中的各實訓基地為社會服務,為企業服務,將社會、企業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引進來,提高實訓基地運作和利用效率,促進學院與企業的深度合作。通過建設四個基地、一個工程中心完善建筑工程的教學功能、技術服務功能、研發功能:

①以實訓基地為依托,搭建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平臺。

(1)職業技能鑒定服務:充分提高建筑工程綜合實訓實訓基地運行效益,建立健全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平臺,如建筑工程、樓宇裝備、建筑裝飾等技能鑒定。

(2)職業崗位培訓服務:實訓基地與社會發展、企業需求同步建設。利用學院實踐知識系統性強這一優勢,主要開展工程測量、鋼筋工、泥瓦工、樓宇智能安裝、報警設別、木工、房屋裝飾設計、展板設計等專業技術培訓。

②開展社會專項技能培訓服務,服務地方經濟,通過與常州市建設局、建筑類行業協會等合作,利用實訓基地資源條件,積極組織開展建筑類特殊工種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為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撐。

③以實訓基地建設為依托,打造服務地方產業的技術平臺。

(1)根據學院雙師型教學隊伍的特點,以實訓基地建設為依托,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宗旨,將企業具體實施的項目人才培養使用方式引進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來,進一步強化項目化教學的特點,鞏固現有的教學成果;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利用“送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支持本院老師獲得職業技能鑒定資格;為學院畢業生提供就業前的認證考核,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持續的人力資源保障。

(2)鞏固已有成果,結合學院的專業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企業員工繼續教育培訓,特別是在建筑工程、樓宇裝備、建筑裝飾三大產業群的廣大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與常州市建設局共建建筑類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實訓基地的建設在專業群建設中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實訓基地的建設又是高等職業教育中對學生實施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素質培養的必備條件,是提高畢業生質量的關鍵。實訓基地的建設,應根據專業群內各專業的核心技能基礎,系統分析、統籌安排、統一建設。既要做到功能兼顧,體現各專業特點,又要避免大而全、換湯不換藥,造成資源浪費。最終把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成為專業群內各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合作企業的職工培訓基地、地區經濟發展各職業技能訓練考核鑒定基地和技術開發應用與推廣基地。全面提升學員實訓教學管理水平。

作者:李靈單位: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