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教學論文
時間:2022-03-15 10:04:18
導語:思想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高等學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課程教學是否具有實效性關系到大學生能否正確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采用適當的教學法對于提高“概論”課程的實效性,培養大學生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比較教學法在“概論”課教學中的充分運用對于提高課程的實效性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比較教學法;課程;運用
一、創新“概論”課教學方法的必要性
“概論”課程是一門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著重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幫助學生系統掌握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原理,創新教學改革,通過講述生動故事、厘清理論淵源、抓住歷史脈絡、挖掘現實意義、進行對比分析等,使教材中的這些理論能夠在這些方法的滋養下“活”起來,達到吸引學生、說服學生、教育學生的目的,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在學生中真正得以體現、得到認可,堅定學生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1.有利于系統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是“概論”課的重要教學目的。經過初中、高中的各種政治歷史教育,大學生對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其領會的深度不夠,一知半解;不能形成完整的思想認識和思想體系;缺乏廣闊的視野,無法知曉理論重點和精髓,難以把握理論本質。目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1)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思想,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2)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拉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的序幕。(3)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4)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認識,繼續向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立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5)以習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全局視野和戰略眼光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等思想,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根據人類思維的特點,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通過采用比較教學法,學生可以更深刻地認識上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未來發展,同時可以比較各個進程的具體情況,從理論角度提高認識深度,明白為什么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馬列主義、思想既是一脈相承,又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
2.有利于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
只有通過比較事物的特點,學生才會更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要提高課程的實效性,就需要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已近百年,并將繼續發展。通過比較,把各個歷史進程的不同階段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作一縱向比較,讓學生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科學態度,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推向新高度。其理論成果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不斷指引著黨和人民偉大事業取得勝利。
3.有利于堅定青年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結合我國國情,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全面分析比較,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抵制當今社會上流行的一些反面的觀點和錯誤的認識,消除大學生對一些似是而非問題的困惑。在具體教學中,把一些富有爭議、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蒙蔽的事實擺出來進行橫向比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同西方資本主義的比較中凸顯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必由之路。
二、比較教學法的主要類型
1.橫向比較法
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為參照,把中國的國情和所取得的成就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情和所取得的成就進行比較,讓學生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例如:可以拿2008年以來世界金融危機中西方社會的發展作比較,就會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當世界經濟一片低增長和負增長態勢蔓延時,我國經濟卻高速增長,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如果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成就是不可能達到的。2.縱向比較法就是在“概論”課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同階段的理論成果和在其指引下取得的重大成就進行比較。在思想的指引下,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新的勝利,正朝著“兩個一百年”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進。每次理論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同當時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都符合了當時社會發展規律和中國國情,并且在此理論指引下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重大進步。通過縱向比較,讓學生深刻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一旦離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指引,我們的各項事業就會遭受挫折和失敗。三、運用比較教學法應當注意的問題1.認真細致地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概論”課教師應當樹立運用比較教學法的意識。此種教學法涉及內容多,對比角度廣,分析更透徹深入。要求教師不僅對“概論”課要精通,而且要熟悉其他歷史及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要以平時下功夫注意收集完整系統的資料文獻為基礎,建立資料庫。知識要扎實、理論功底要深厚,在授課前要科學設計各個教學環節,根據受眾的專業性質、知識背景、認知特點、學習興趣及愛好等情況,一定要安排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做好預習。因比較教學法涉及面廣內容多,在傳播手段上也必須全方位涉及,為了提高傳播效果和質量,除了傳統的書面文字材料、教材、黑板、圖片外,教師應該充分采用錄像、電視、視頻、微博、微信等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傳播手段越直觀越能實現比較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
2.選擇好比較對象
在“概論”課教學中,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間都能用比較方法。在長久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頭腦的過程中,運用比較教學法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和深刻地認識教學內容的異同,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同。這種方法的本質決定了它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前提條件,就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用以比較的對象要有異同點。相同是比較的基礎,相異是比較的結果。不能為了比較而比較,把兩個毫不相關的內容放在一起比較。換句話說就是要有可比性。因此,選擇好比較對象這才有比較的價值和效果。
3.比較時多采用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啟發式教學,對于教師的要求就是引導轉化,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具體知識,再進一步把學生的具體知識轉化為能力。在“概論”課教學中,應當依據教學內容、授課對象具體情況,從學生出發,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興趣等規劃并設計一個完整的啟發式教學的體系。
4.對比較內容對象進行異同比較并加以綜合評價
在進行比較和評價過程中,要善于啟發學生,不要大包大攬,要創造各種條件,盡量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分析、研究、領會比較對象的異同點,探尋出規律性的認識。教師要傳授給學生比較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善于運用比較方法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比較教學法實踐證明是創新“概論”課教學的有效途徑,它必將大大增強“概論”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范小強 王建利 單位:北京農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進一步認識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增強推進改革發展的自覺主動性[N].人民日報,2003-11-26.
[3]尤同存,吳榮耕.比較教學法在《中國近現代史剛要》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9,(1).
[4]劉曉嵐.比較教學法在法學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12).
- 上一篇:人力資源整合路徑分析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命活力的反思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