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分析

時間:2022-11-30 09:16:29

導語: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分析

1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的概念及關系

1.1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的概念。反哺,是一個仿生概念。本文借用“反哺”這一概念,用于表明在長期接受教育教學的“哺育”之后,地方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得到了“成長”,需要考慮如何回饋教育教學。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是指地方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過程中利用所取得的社會服務成果,促進教育教學發展,實現院校人才培養水平提升的過程。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是當前地方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背景下產生的一個課題,是對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二者之間關系的一種概括。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作為重要的育人途徑之一,不僅有助于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升,還能促進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1.2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與教育教學的關系。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與教育教學兩者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通過開展社會服務實,教師的職業素質、專業水平、和教育教學方法、技能都能在實踐中得到積極促進和有效提升,從而有利于專業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教材資源的建設。同時,師生共同參與社會服務,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學習機會,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操作技能、職業素養、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提升。由此可見,社會服務與教育教學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對于地方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和院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的功能與意義

2.1能為高職教育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發展其核心競爭力。地方高職院校的發展不能獨立于所在區域的生態系統之外,必然需要通過與政府、行業、企業和社區等多元主體建立和優化多種合作關系與服務平臺,依靠院校自身的理念創新、內涵提升及資源整合,主動尋求外界支持。以開放的精神,處理好“走出去”與“請進來”之間的結合與平衡,一方面,要主動走出校園,走向企業和社會,去了解當下及未來地方社會發展中的真正需求和潛在需求;另一方面,要通過“請進來”的方式,向社會開放,向精英開放,把社會各界精英和大師請進校園,吸引和留住大師,向精英和大師“借力”。在正和博弈中共同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創新、合作發展。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以優質高效的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及專業發展,形成良好互動與良性循環,不斷為高職教育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2.2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地方高職院校以直接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產業部門培養各類勞動力為辦學宗旨,與地方普通高校相比,其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更為突出。地方高職院校通過構建全方位社會服務體系,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如為區域、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訓與培養,提供技術創新、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實施先進文化的引領、傳播和輻射,使地方高職院校成為區域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研發推廣中心、區域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2.3能為高職院校拓寬發展空間,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社會的需求是放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風向標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參考。地方高職院校的創新發展離不開社會、行業、企業的外部支持。通過構建全方位系統化社會服務體系,為師生營造一個指向明確、相對寬松的專業發展環境,構筑一種對外有助于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與對內有利于推動教學、育人、科研協同發展的互動關系,使師生通過社會服務實現課堂教學向實踐能力培養的轉換,并將在社會服務中所取得的實踐經驗、技術成果、職業精神引入課堂教學和育人過程,為教師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和推進專業發展、為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提供了條件,兩者之間的密切互動與良性循環又能形成合力,有效助推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為地方高職院校拓寬發展空間,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3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對策分析

3.1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服務動力。(1)創新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的機制體制,制定社會服務與教育教學互相促進的配套政策,建立一套能有效激發教師主動開展社會服務的動力機制,促使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從事社會服務的主觀能動性,自覺自愿自發地積極投身社會服務實踐。積極探索建立政府、院校、行業、企業及社區五位一體各方協同創新社會服務發展工作的體制機制,建立社會服務平臺建設的經費投入機制,制定社會服務的方針、政策、規劃和管理和保障制度,促進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發揮與效益最大化。(2)探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共同發展的促進機制。利用職稱評價制度作為高職院校專業技術人才管理基本制度的作用,發揮其對教師工作取向和教學責任的重要影響,科學、合理設置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成果等各項要素在職稱評審中的權重,探索通過建立通過常態化的促進機制,鼓勵教師積極主動開展將社會服務成果運用于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實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3)培育社會服務和教育教學雙創新團隊,建設一支社會服務與教學相互促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打造特色優質服務品牌,以教研科研經驗涵養專業發展。鼓勵跨學科組建項目研究與社會服務團隊,通過集訓、研討、年度檢查、項目研究等多種形式,聯合攻關鍛煉隊伍,助推團隊建設與成長。凝練團隊研究主方向,以特色科研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行業企業中爭取有為有位;以教研科研成績反哺教學涵養專業發展。切實把地方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改革與質量提升的需要,將社會服務成果和社會服務活動引入教育教學實踐中。3.2構建服務體系,提供服務平臺。(1)充分利用地方高職院校的人才優勢和技術資源,對接地方產業行業,建立產業學院、專業性公司、應用技術研究所、校企合作基地及創業孵化基地等服務平臺,成立專門的地方合作與社會服務部門,安排專職工作人員,做好服務社會服務的各項工作。(2)以開放的精神,處理好服務校內與走向校外之間的平衡。一方面要以“眼睛向內、學校第一”的原則,把社會精英和各界大師請進校園,向精英和大師“借力”,服務好學校內部發展;另一方面,要主動走出校園,走向企業和社會,去了解當下及未來地方社會發展中的真正需求和潛在需求,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服務潛能。(3)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相關職業技能的鑒定,搭建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培訓平臺和其他服務平臺等。地方高職院校應根據所處區域社會經濟特點、行業特點和產業特點,認準地方社會的現實需求,結合學校自身已有資源,在實踐中積極探索與區域社會經濟特點相適應的發展模式,多方協同,共建共享,形成多元化的社會服務模式,切實提升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水平和社會服務反哺教科研水平。3.3優化教育資源,增強服務活力。(1)主動對接地方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增強社會服務活力。通過專業結構的優化、課程內容的更新、設施設備的升級換代,引導并促進教師關注產業發展,緊跟專業前沿,拓寬服務領域,增強服務活力,在實打實主動服務和硬碰硬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社會服務的實踐中吸納創新因子和養分,通過助力政府、行業、企業、社區創新發展,激發自身辦學活力,實現升級轉型。(2)推進校本研究,提高科研成果運用轉化成功率。建立“問題導向-課題攻關-質量評估-績效互換”的校本工作研究長效機制,以校本研究推進“立地式”研究與地方服務工作;借助學術研討以及網站、微信、微博等多種媒體,推介教師的科研成果,促進成果轉化。積極開展社會服務載體創新實踐活動。通過創辦各類實踐班和實驗班、“雙元制”班,如“農場主創新”班、“農業領軍人才”班等,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行社會服務營銷模式創新,建立在技術創新、思維創意和現代網絡營銷模式之上,探索稀貴農業的產業模式;進行創業模式創新,通過校內跨專業聯合,開展“企業、人才復制創業研究”,復制出一批企業“團隊群落”和創業學生。(3)加強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成果的教育教學轉化。地方高職院??蒲泄芾聿块T和教學管理部門聯合開展社會服務成果的教育教學轉化督促與服務工作。組織力量,定期整理社會服務專門檔案,對社會服務成果進行整理和歸類,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提取相關內容為教研教學服務,推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作者:項春媛 單位: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躍軍.地方高校社會服務“反哺”教學的模式與優化路徑[J].臺州學院學報,2013(2):56-57.

[2]曾范永.高職院校教師服務企業能力的調查與研究[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32-133.

[3]劉克勤.地方普通高校服務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7):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