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對教育教學的認識

時間:2022-03-22 10:11:18

導語:淺析對教育教學的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對教育教學的認識

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理,在于“窮理正心,修己治人”,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人們對個人品德、獨立生活能力的關注度應遠超過對技術、知識的掌握度。一個人的成長會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影響,而前兩者對人的影響特別重要,其中,家庭的影響又是最為重要的。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不能將希望完全寄托于學校。胎教是家庭教育的開始,從母親懷孕時起,就要注意胎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良好的家風培養出來的孩子未必絕頂聰明,但一定是人格獨立、愿意為社會造福的人。

關鍵詞:教育目的;古代教育精神;品德;技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是摘自四書之一的《大學》上的第一句話,也是揭示全書核心、開宗明義的最關鍵的一句話。點明了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理,需不斷改革自新,以圣人的境界為目標。這里的“大學”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高中畢業后進一步深造而去就讀的場所,而是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古代兒童六歲入小學,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十五歲后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也就是說,古代孩子的教育是先從生活的勞動教育入手的,養成清潔整齊的習慣;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禮貌教育,這便是所講“應對”的內涵。可見,古代的教育精神重點在人格的培養和禮儀的規范方面,在孩子學會做人后才學習生存所需的技術和知識?!墩撜Z》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主張可為其印證。

反觀我們的現代教育,7歲開始上小學,學習課程為語文、數學、英語、自然、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思想品德等。乍看之下,既有知識的傳授,又有藝術、運動、品德的培養,非常完美,孩子能在這種體制下成長,一定能成為全方面發展的人。但凡是經歷過的人都有體會,除了語文、數學、英語這三門與今后升學有著直接關系的學科外,其他的課程都是擺設。關乎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是他的品德,而品德課也只是一周一節,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許多行為幾乎看不出他上過這門課,而這門課的實際作用便淪落為向大眾交代已教育過孩子的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周一節課,一張考卷+空洞說教就能夠形成的。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貫穿于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存在于我們所做的一點一滴。這種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配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從胎教開始的。古時都有規定,夫妻分房,然后家里的東西都要改變,因為胎兒會知道。劉向所著的《古列女傳•母儀傳》中寫道:“太任,文王之母,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單腳站立),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頌詩,道正事?!睆倪@段文獻我們可以得出一、太任的德行本來就很好,史料記載,王季也是位有德的賢君。故可說這對夫婦已具有良好的素質(他們已具備教育孩子的能力,而非僅具備生養孩子的能力);二、太任在妊娠期間更注意眼、耳所見所聞善惡對象的感受,知道這些會影響到胎兒;三、生了文王之后,太任又親自加以教育,體現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良好的家風培養出來的孩子,未必絕頂聰明,但定是人格獨立、愿意為社會造福、于大眾有益的人。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觸到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所作所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及三觀。如果父母不能為孩子樹立榜樣,又如何能要求孩子品行端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呢?例如,一個父親自己喜歡打游戲、玩手機,卻要求兒子好好看書,禁止他打游戲,兒子如何肯服?假若這個父親自己勤奮工作,工作之余還會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閱讀書籍、彈琴、釣魚、書法、繪畫、書法、攝影、下棋等提升自己修養、開拓眼界的活動,即使孩子不愛讀書,但在長期良好的學習氛圍的濡染下,他也會走上一條學習之路。這就是所謂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家庭教育外,就是學校教育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就明確規定,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第一天職。但在學校,由于升學壓力,教師往往把成績作為評價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按照學生的成績,將其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而學校則根據成績將班級進一步分為好班和差班,這讓孩子的心理如何平衡?與此同時,現代人將孩子送往學校后,將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于學校的心理,更是加劇了家校間的矛盾。家長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孩子已經積年累月地受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問題往往反映了這個家庭的問題、家長的問題。此時,家長更應反思自己,而非把責任推給學校。比如,有家暴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有暴力傾向,家庭離異的孩子往往更為敏感、自卑、孤僻;而出自和諧家庭的孩子更平易近人、更愿意關心他人。學校與家庭引導學生向上、向善的教育的缺失,會如一顆種子種在他們的心里,一日一日地增長,孩子就會通過打架、厭學、欺負同學,甚至偷竊、搶劫等違反法律的事來發泄,以前在山西晉中榆社縣云竹中學校發生的事件:女孩因不給同學錢遭圍毆2分鐘,被扇40個耳光。受害人的父親就意識到:“這不是簡單的醫療費的問題,是社會教育的缺失,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頻頻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成績固然重要,但教師如果只是傳授知識,那就只是一個搬運知識的“教書匠”。除了講授書本知識外,教師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品德,注重他們人格的成長。如果一個孩子成績不好,教師要嘗試著尋找這個孩子其他的優秀、突出的地方,如,他的自理能力很強,很會燒飯,你可以夸獎他;或者,他雖然學習不好,但很孝順,或有其他的藝術特長,正如泰國有部電影《地球上的星星》:8歲男孩伊夏在老師眼里是壞小孩,但一個叫尼克的美術老師發現了伊夏獨一無二的天賦———美術,并有意識地培養。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是別人無法取代的,教師不能以成績作為對學生的唯一評價,而學校也不能以學生的升學成績,或是畢業后學生的月薪、地位、名氣作為對該生的評價。

技能、知識是一個人在社會生存的必需能力,而一個人良好的品德則是一個人之所以配稱為人的前提,應是融于血液,根扎于骨子,且化于氣質中的。社會從不缺乏頭腦聰明的人,若是這聰明的腦袋沒有正確的三觀的引導,往往會走向損人利己、危害大眾的一方,如地溝油、毒奶粉,都是高智商的人利用現代科技做出來的,而目的就是節約成本,為了利益最大化。為此,他們枉顧人倫、枉顧天道、枉顧眾生生命!沒有了道德的底線,沒有了敬畏之心,人就會無所畏懼而無所不為。唯有重新拾起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返璞歸真,清靜無為”,佛家的“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等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才能做到做事時為人著想,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出現一個秩序井然、人與人安然相處的社會。

參考文獻:

[1]王國軒譯注.《大學》[M].中華書局出版,2016.

[2]劉向(西漢)著.《古列女傳•母儀傳》[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3]周勛男.在香港文教基金會上的演講《胎教與胎養》[R].1998.

[4]南懷瑾著述.《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后語》[M].東方出版社,2013.

[5]南懷瑾著述.《亦新亦舊的一代》[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談倩雯 單位: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