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高等教育實踐授課模式探討

時間:2022-12-23 02:45:08

導語:薩克斯高等教育實踐授課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薩克斯高等教育實踐授課模式探討

[內容提要]實踐課授課模式是提高學生專業演奏技能為主的“一對一”授課模式的最有效補充性教育教學模式,而實踐課授課模式能夠有效地糾正單一化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彌補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缺陷。實踐課授課模式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實踐課授課模式對學生來說是極為有效的鼓勵與競爭機制,在高等音樂教育中開展薩克斯實踐課授課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實踐課授課模式本身在具體的執行形式與授課內容上也必須是多元化的,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不可避免,同時也是具有十分積極的輔助性作用和實用性意義的,積極的探索和開展實踐課授課模式,在這一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遠遠不夠,在我們面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關鍵詞]高等教育/薩克斯/實踐授課模式/多元化/多媒體

薩克斯這一樂器第一次出現在我國是在1886年左右,當時中國海關的外籍雇員羅伯特哈爾特在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我國歷史第一支正式的管樂軍樂隊,而薩克斯也作為樂隊中固定配置的樂器出現在當時人們的面前。但由于當時的西洋管樂軍樂隊在我國可謂鳳毛麟角,而薩克斯又不是西洋管弦樂隊的固定配置樂器,所以薩克斯當時在我國只是偶爾的出現,沒有引起人們的任何關注,廣泛的傳播更無從談起。進入20世紀初至上半葉的民國時期,隨著當時我國幾個大的商業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廣州、武漢、沈陽、哈爾濱等經濟及文化的發展,在很多租借及新興的酒店夜總會的演出中薩克斯越來越普及,也越來越為人所熟悉,而當時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也開始蓬勃發展,上海的國立音樂院、北京的國立高等音樂專科學校等等,成為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開端,也是我國高等音樂教育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蓬勃興起和繁榮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音樂的專業化發展,但由于這時的薩克斯在歐洲仍然沒有正式地進入管弦樂體系,因此也沒有引起當時我國音樂界與高等教育界的足夠重視,沒有將其列入當時的高等音樂專業教育學科序列。但隨著當時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也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因此薩克斯擁有了越來越高的“出鏡率”,越來越得到當時城市居民的接受和喜愛,發展至抗日戰爭前夕,薩克斯也已經成為當時各軍種軍樂隊中普遍固定配置的管樂器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于社會環境與政治環境的影響,薩克斯與很多其他西洋樂器和藝術種類一樣,被“掃地出門”,不僅僅在當時的高等音樂教育層面,在人們的日常娛樂生活中薩克斯也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薩克斯高等教育教學更無從談起。歷史的洪流浩浩蕩蕩,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歷史前進的腳步,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國打開國門,當時的音樂界就像一塊海綿吸吮著外來文化與藝術,而在這些文化沖擊與吸收中,流行音樂無疑是最易為人們所接收、最能夠受到人們喜愛、傳播速度快、范圍最廣泛的藝術流派之一,而薩克斯作為流行音樂中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是為數不多的流行樂器中的木管樂器,迅速地得到了我國音樂界及普通聽眾的喜愛,并得到了極為迅速和廣泛的普及和傳播。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走上正軌,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也得到了復蘇、發展和完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薩克斯也被正式列入了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專業學科序列中。我國高等薩克斯教育的確立和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薩克斯藝術的專業化、系統化和規范化,使我國的薩克斯藝術專業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這也反哺于薩克斯在我國娛樂舞臺與演出市場的進一步普及和繁榮。應該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至21世紀初,我國薩克斯藝術的廣泛普及和繁榮對我國薩克斯的專業藝術水準提出了最直接的要求,因此也就直接促使了我國薩克斯高等教育教學的確立和發展,而當時我國的薩克斯高等教育教學也最大程度上適應了社會藝術發展的實際需求和需要,培養出了大量具有較高專業演奏水準的薩克斯專業化演奏人才,從而促進了我國薩克斯藝術的進一步傳播、普及和發展??梢哉f,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順應社會的實際需要,同時為社會藝術的發展起到最直接促進作用,是我國薩克斯高等教育教學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獲得一定成績或成功的最直接原因。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對薩克斯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有著清醒的認知。

21世紀已經進入了第二個十年,網絡與多媒體技術的革新在不斷飛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地區之間文化與信息的交流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順暢、無障礙、無界限,逐漸滲透到了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而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也更加深入和全面,可以說,當前的人類社會已經完全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而信息化社會文化訊息的深入全面的交融所帶來的價值與意義遠遠超過文化訊息的本身,它使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壁壘進一步消失,各種文化之間更加激烈的碰撞和發展,進而整個世界文化都朝著多元化的方向進一步發展。而多元化的文化概念也越來越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而多元社會對于文化藝術的需要與要求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因此這也就對薩克斯高等教育教學提出更高、更多、更為現實和具體的要求。我國的薩克斯教育教學無論是指導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學目標,還是具體的教學計劃制定和課堂教學都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演奏水平為主導。面對當前全新的社會文化發展形勢與社會要求的變化,單一化的教育教學理念、模式與手段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和適應社會文化發展的實際需要與要求,因此,對以往所取得的成績,我們不能滿足于此,桎梏于此,要在繼續堅持提高演奏水平的基礎上,站在文化藝術發展與社會實際需要的角度和視角來面對、審視、改進、完善和豐富我們的薩克斯高等教育教學理念、模式和具體的教學手段,這樣才能使薩克斯高等教育教學適應時代、社會與文化發展趨勢的需要與要求,在使我國薩克斯高等教育事業繼續完善和發展的同時,使我國薩克斯藝術繼續進步和繁榮。當前,在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教學中,薩克斯專業教學模式還基本限于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這也是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中所有表演類音樂專業最為傳統、最為基本、最為熟悉的教學模式。薩克斯作為一種非常具有代表性,兼具獨奏與合奏音樂功能的管樂器,對于演奏的專業水準有著極高的要求,而“一對一”的授課模式是提高學生專業演奏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授課方式,是我們必須堅持、發展和提高的,但當前多元化的社會文化要求音樂工作者不僅要具有高水平的音樂演奏技能,同時還要具有較強的綜合音樂素質和適應多種類型社會音樂實踐活動的綜合實踐技能,因此,要想使學生成為具有較強綜合音樂素質與社會實踐能力、適應社會實際所需的應用型實踐音樂人才,我們必須要在“一對一”授課模式的基礎上拓展思路,不斷豐富和完善授課模式及教學手段。而以提高學生綜合音樂素質和音樂實踐能力為最直接目的的實踐課授課模式就成為以提高學生專業演奏技能為主的“一對一”授課模式的最有效補充性教育教學模式。

一、薩克斯實踐課授課模式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長期以“一對一”授課模式為主導,逐漸養成了薩克斯高等教育教學片面化的“重技輕藝”的思維定式與誤區,原因是我國的高等音樂演奏專業教學都普遍受到我國傳統音樂對于音樂演奏的理念影響,而其本身對于提高音樂演奏專業水平的影響也不是完全消極或者負面的,但卻具有很強的單一性與片面性,“一條腿走路”的理念和方針不僅僅對于薩克斯教學,同樣對于其他所有音樂演奏類的教學和藝術發展都是十分不利的。要想讓一種藝術學科在新的時期、新的文化背景下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堅持“技術與藝術”、“兩條腿走路”的理念與方針,而實踐課授課模式能夠有效地糾正單一化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彌補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缺陷。第二,實踐課授課模式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使教育教學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同一年級的學生的專業程度往往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因此教師所教授的教學內容也具有很強的重復性,而實踐課將學生進行分組教學,使學生能夠站在同一客觀角度來面對、思考和改正與自身類似或者完全相同的問題,無疑會最直接地提高教學效率。在以往的“一對一”專業技能教學模式中,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很少能夠有機會客觀地觀察和面對自身的問題,而在實踐課中學生通過觀察其他同學的演奏,再通過教師的指引,能夠最直接在同學身上發現與自己相似的問題,再通過觀摩教師的授課,站在完全客觀的角度來觀察和學習,通過多次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和手段是十分可行和有效的。第三,實踐課授課模式對學生來說是極為有效的鼓勵與競爭機制,能夠為學生營造最為良性的競爭氛圍,能夠極大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學生陷入“閉門造車”的狀態,只能夠將注意力和視線集中在自己的技術問題和作品處理上,而很少有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機會,而實踐課則將最直接、最近距離的觀摩和交流成為可能,學生通過觀摩其他同學的演奏,既能夠發現同學的優點、優勢,也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他人的優點要虛心地學習和借鑒,自身的缺點要毫不避諱的改正。同時,學習進度的快慢、演奏作品的程度與質量也會最為直接地激起學生自尊心與好勝心,這種鼓勵與競爭機制氛圍的營造尤其對于薩克斯演奏者這個極具藝術個性的人群來說效果尤為明顯。筆者曾親身經歷過這樣的教學案例,有三個專業程度基本一致、學習能力也基本相仿的大學一年級新生,在開始開展實踐授課時雖然老師也教學努力,要求嚴格,但始終不能調動起這三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主觀能動性差。后來教師嘗試在專業課的基礎上將三人編為一組,每周進行一節實踐課,并且為三人制定了同樣的教學計劃,布置了同樣的教學曲目,當三人在實踐課中被檢查同樣一首教學曲目時只有一人熟練、完整地完成了第一教學周的教學曲目,而另外兩名同學則沒能夠完成,那么自然,第一名學生順利地進行到了下一周的教學計劃,開始準備練習更高難度、更具欣賞性的教學曲目,而另外兩人因為沒能完成規定的作業而在下一教學周中繼續練習同樣的曲目。而這意想不到的教學化學反應產生,教學進度的差距極大地刺激了兩名落后學生的自尊心,在此后的教學過程中,在之前領先的學生并沒有減慢教學進度的情況下,另外兩人的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在兩周之內便趕上了應有的教學進度,最終三人在此后的學習中齊頭并進,誰都不甘落后,從而使教師和學生都順利、有效地完成了教學內容較為密集、教學難度較高的教學計劃,學生的專業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第四,在高等音樂教育中開展薩克斯實踐課授課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使其成為具有較強綜合實踐能力,為社會文化發展所需的實用型音樂人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的變化,人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也更趨多樣化、多元化,對于音樂表演類藝術來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種較為單一的專業演奏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于音樂的欣賞需要和不斷提高的欣賞水平。就薩克斯而言,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薩克斯更多的是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而我們所培養的薩克斯專業學生在畢業后往往能夠順利地進入專業院團或者高等學校任教。從當時社會客觀需要的角度來說,“一對一”的授課模式所培養的專業技能是基本能夠滿足學生在走上社會后的實際需要的,但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薩克斯專業學生的就業層次、就業方向也更加復雜化、多樣化,他們除了一部分具有較高專業水準,或者極為幸運的學生仍有很少的機會進入專業院團或者高等院校任教以外,大部分學生要從此真正的走向社會,如中小學、社會培訓中心,甚至很多娛樂場所,而演奏者僅僅具有薩克斯演奏的技能是遠遠不夠的,例如中小學在需要教師教授毫無基礎的學生時必須要運用更多觸類旁通的綜合音樂知識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講解傳授,而社會培訓中心則要面對更加多樣的人群,這時如果對這些社會學員完全套用高等專業院校的授課模式和教學手段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其具有更加綜合的音樂知識,更加多樣化的講解與傳授能力及更加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而演出場所則要求薩克斯演奏者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演奏能力,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與樂隊配合、即興演奏的能力及更大的曲目量,這樣才能保證現場演出的質量,才能夠面對非常常見的臨場變化。這就需要薩克斯教育教學要在大學十分有限的時間內,在保證專業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綜合知識與實踐技能。而實踐課授課模式則能夠為“一對一”授課模式提供最佳、最有效的補充和完善。

二、薩克斯實踐課授課模式的具體執行形式與授課內容

薩克斯實踐授課模式本身就是多元化音樂教育理念的直接體現,因此實踐課授課模式在具體的執行形式與授課內容上也同樣必須是多元化的,這種多元化絕不是隨意化,而是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和需求清晰完整地制定薩克斯實踐課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和課程設計。根據筆者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認為,薩克斯實踐課的具體執行方式及其相對應的授課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小型曲目觀摩形式。教師根據學生專業程度和學習進度,將水平較為接近的學生分為一組,讓學生按順序演奏自己的作業曲目,然后教師分別指導,其他學生觀摩,這樣演奏同一曲目的學生通過觀看彼此的演奏和教師的指導和要求,不但能夠及時發現和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或缺點,同時也能夠對曲目有一個更詳細、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學習、思考和揣摩,從而提高學習觀察力及發現和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觀摩不同的演奏曲目時,會極大地拓展學生的曲目欣賞面,增強曲目熟悉度,從而為自己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觀摩教師的指導還能夠最直接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學習到不同曲目的演奏要求與要領,提高糾正問題的能力。這樣不但能夠擴大學生的曲目量,同時也能夠增強和提高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二)專業演奏技術觀摩形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學生在演奏技術上有著相同或者極為近似的問題,同時解決起來又較為頑固,這時教師可以將具有相同技術缺陷,或者在演奏技術方面問題較為相似的學生分為一組。在一次實踐課中集中針對某一特定的技術難點或者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和解決。在指導學生的同時其他學生進行觀摩,這樣就能夠使學生能夠站在同一客觀的角度上面對自己的問題、認識自己的問題、思考自己的問題,并最大程度地調動起學習主觀能動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更為主動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在薩克斯教學中,很大程度上學生都會處于一種“當局者迷”的狀態,明明是一個較為清晰和簡單的問題卻往往要花費教師很大精力去解決,而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處于絕對的被動位置,而被動的位置也自然就處于被動的心態和被動的思維,這尤其對于非常需要藝術個性和藝術主動性的薩克斯演奏者來說,長期處于這種學習狀態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師進行嚴格、明確的要求和指導基礎上,讓學生能夠有機會站在“旁觀者清”的角度去看待自身的問題,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間接地使學生學習到教師的教學技能。(三)小型觀摩賞析會形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將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教師為自己布置的曲目上,久而久之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術,但對于薩克斯藝術的整體藝術架構、藝術風格流變和不同的薩克斯流派沒有一個系統的整體性的了解與認知,對于薩克斯藝術始終處于“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的狀態,這樣學生也許會在教師嚴格具體的指導下能夠演奏出一定的效果,但這就使學生失去了整體認知的能力與主動創造的能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教師為何如此要求,也不知道自己為何如此演奏,到底要表現的是什么,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漸喪失音樂演奏藝術中最重要的藝術主觀創造能力,對于學生藝術水準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在教學中做到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在傳授知識和要求的同時,為學生建立起對于薩克斯藝術整體的認知與知識架構,而如果這種知識傳授要在一對一的專業課中進行的話,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教學浪費,這時小型觀摩賞析會的實踐課授課模式就會起到極好的補充作用。教師可以將專業程度和教學進度相仿的學生編為一組,為不同程度的學生選擇符合其演奏程度和藝術欣賞水平的,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曲目在課堂上利用電腦等多媒體工具進行播放,并在學生欣賞的過程中進行適當講解,講解不同薩克斯音樂風格的形成與衍進、不同薩克流派的形成淵源、不同薩克斯的音樂風格等等,這樣就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對于薩克斯藝術的整體認識、理解和掌握,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演奏和教師的要求有一個更全面、深刻的認識和明確的目的性,這樣就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主觀創造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直接增加了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

三、薩克斯實踐課中多媒體技術手段的應用

21世紀是一個信息爆炸、科學技術尤其是網絡通訊等多媒體技術取得極大進步和發展的時代,對于薩克斯教學來說,無論是傳統的“一對一”技能課授課模式還是正在探索中的實踐課授課模式卻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對于薩克斯教學而言,多媒體技術的全面深入運用是大有裨益的。這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教師口傳心授的傳統教學手段。藝術活動的主導是人,對于薩克斯藝術來說,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最有效、必要、占據主導性的,但同時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在當前科學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不可或缺,同時具有十分積極的輔助性和實用性意義的,而我們所要探討的多媒體技術在薩克斯實踐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僅是基本的音頻和視頻資料的播放、賞析和觀摩,而要充分地利用和挖掘多媒體科技的功能。首先,多媒體技術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薩克斯現場演奏感覺與現場適應能力。眾所周知,薩克斯是一種極具表演性的現代管樂器,但在日常教學中給學生實踐演出的機會并不多,這時除了要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進行視頻播放、講解、模仿以外,還應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為學生播放完整的管弦樂伴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跟著伴奏進行演奏,久而久之,經過長時間的演出模擬訓練就會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演出狀態。第二,多媒體技術能夠培養學生更為扎實的音樂功底。音樂是抽象化的藝術,薩克斯演奏本身也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和發揮性,那么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和指導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本身無可厚非,誰也無法將音樂徹底量化,但薩克斯藝術的創造性不等于隨意性,而薩克斯藝術的創造性和發揮性恰恰是建立在對音樂的精確把握上的,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多媒體技術在音準、節奏、音量等音樂細節方面利用MIDI技術進行適當的量化展示和規范,利用現代錄音技術將學生的演奏記錄,然后將學生自己的演奏用電腦將音軌精確地呈現給學生,讓其發現自己哪里演奏得好,哪里演奏得有偏差,從而進行精確地調整,久而久之就能夠使學生的音樂功底和素質更為扎實,事實上也更有益于演奏時的創造性發揮。隨著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也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薩克斯教學傳統的授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于薩克斯音樂人才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們必須要從時展的角度,革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式和手段,積極探索和開展實踐課授課模式。

參考文獻:

[1]中村均、楊宇玲.薩克斯管每日基本功訓練[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2]鐘亞東.通俗薩克斯演奏技法[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

[3]敖坤.十九世紀薩克斯管作品精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4]約翰•奧萊利、馬克•威廉姆斯、胡越菲、楊抒詣.管樂隊現代化訓練:中音薩克斯管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5]冰波.永遠的薩克斯[M].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

作者:劉焱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