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價值與實踐路徑
時間:2022-03-29 11:20:07
導語: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價值與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傳統教育模式供需失衡、信息化革命持續升溫、青年學生的網絡依存加深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鑄魂育人效果,必須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現實窘境,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精準育人。把精準施教理念貫穿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必須牢牢把握規律性、時代性、針對性的價值內涵,從精準把脈學生需求、精準供給教學內容、精準選擇教學方法、精準評估教學效果等方面入手,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關鍵詞:供給側;精準思政;價值內涵;實踐路徑
精準思維是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征[1],這種全新的理念為深入推進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處在“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大學生是未來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而更需要進行精心栽培與精準滴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等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賦予了更多可能。在此基礎上,推進前沿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解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供需不對稱問題,以精準供給真正滿足當代青年日益增長的合理訴求,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
1.把握規律性: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根本遵循。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3]。這一重要論述既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實施精準思政指明了方法論和著力點,可以說,只有整體把握和全面遵循“三大規律”,才能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度。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這要求高校在實施精準思政的過程中,務必把準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在“為誰發聲”和“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上做到旗幟鮮明、毫不含糊,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階級性的應有之義。“三大規律”中,第一個規律對“為誰培養人”這一關鍵問題作了回應,深刻詮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立場和育人指向;后兩個規律則對“如何培養人”這一實踐疑問進行了解答,明確要求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做到知識傳授與思想引領、言傳與身教相統一,而且要善于洞察和捕捉青年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心理訴求,在把握規律的前提和基礎上實施精準思政。2.彰顯時代性: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內在要求?!皶r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备咝K枷胝谓逃虒W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渠道,離不開對現實的關照及對實踐的把握,否則難以保證育人的精準性。當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充分體現在教育這一重要民生領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經越來越多地表現在對美好教育的追求上,新時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與親和力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性、個體化的特征,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精準研判。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不斷深入,雖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元素愈加豐富翔實,但是給教育對象帶來了理論困惑、思想“疙瘩”和精神藩籬,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刻解答。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同西方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斗爭的艱巨性與復雜性愈加突出,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引導其辨別不良社會思潮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動作為、有效應對。大數據、新媒體平臺等信息技術的蓬勃興起為思想政治教育賦予技術加持、開辟全新領域的同時,對信息媒介素養的要求也“水漲船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理念、注重新媒體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正確回答時代命題、回應時代之問,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親和力和獲得感的現實訴求,也是緊扣時展向度的深刻體現。高校實施精準思政,必須在目標理念上把握時代主題,在方針原則上找準時代方位,在內容任務上反映時代要求,在方法手段上緊跟時代步伐,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線”,永葆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3.增強針對性: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邏輯必然。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和成長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實施精準思政的題中之義。高校在精準思政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加強對學生思想實際和內心訴求的深入了解和準確判斷。我們常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就是要以學生的不同特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點和立足點,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特點來設定適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思路、情境、方法和手段,在全面掌握不同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后量體裁衣、對癥下藥,而非一刀切、一勺燴?,F如今,人工智能(AI)、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智能技術為開展精準思政賦予了更多可能;各類信息系統的開發、在線教育平臺的興起以及數據庫資源的對接為精準研判大學生思想動態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開辟了新的實踐進路。
二、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實踐路徑
1.把脈“需求”,精準研判教育對象內心訴求。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脫離了對學生訴求的準確把握和思想動態的敏銳捕捉,那么即便是投入再多時間和精力,付出再多努力和汗水,也只會淪為自導自演的“獨角戲”,陷入隔靴搔癢的尷尬窘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項客觀的實踐活動中,大學生既是作為教育對象的客體存在,也是接受教育的能動主體,只有把準他們的群體特質、思想脈搏和精神訴求,充分激活其主觀能動性,方可撥動心弦,引發共鳴,實現教學付出與效果回饋的動態平衡。當前,“00后”大學生已經成為高校學生主體,被深深刻下信息化時代烙印的他們不囿于陳腐思維,喜歡標新立異、接觸新鮮事物,其精神需求也更趨多元和立體。從“表層—內層—深層”的縱向維度來看,分為感性情感需求、知識思想需求及行為實踐需求等不同層次。從橫向維度來看,其精神需求又可以大致分為生命體驗需求、娛樂交往需求、知識獲取需求、價值認知需求等不同形式。高校實施精準思政必須摒棄傳統的“大水漫灌”思維,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構建學生數據庫,繪制學生“行為軌跡”,形成學生“數據畫像”,進而精準把握學生需求和個性特征,在立足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水平的基礎上,緊貼學生思想實際進行“靶向治療”,提供精準教學供給。此外,還要從整體角度系統把握供需之間的辯證關系,努力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改善結構,合理優化內容供給方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目標和任務的具體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時代躍遷的產物、實踐經驗的總結、科學成果的升華,那么它的內容也理應不斷地豐富完善和創新發展。倘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時代要求脫節,與學生需求斷鏈,那么枯燥乏味、抽象晦澀的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必將味同嚼蠟,進而導致學生“食欲”不振、教育成效甚微。因此,高校實施精準思政,要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上下功夫,精準研判教育對象的思想動態、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側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提質增效,增強內容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主動回應大學生成長發展關切,積極解決學生內心精神訴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與需求無縫對接,教育對象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同步提升。首先,要著力提升供給內容的理論高度和思想深度。精準供給要想提升教學內容“思想含量”,做到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就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圓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半徑,把牢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繪制能夠被學生心領神會、入心入腦的思想同心圓。此外,還要注意融合靈動話語、鮮活事例和具體實踐對重大理論問題做好生動詮釋,進而幫助學生解除思想“疙瘩”,扣好理論“扣子”,燃亮真理火炬。其次,要增強教材內容和教學話語創新力度,以“內容為王”理念為指導,立足生活鮮活實際,對接社會高頻熱點,貼合學生思想實際,精心研究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案,融合親切的民族語言、鮮活的時代話語、樸素的群眾話語、嚴謹的學術話語,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實現理論高度、思想深度和實踐厚度的有機統一,以及指導性、針對性和操作性的高度契合,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獲得感,進而提升理論的親和力。3.提升策略,積極轉變育人方式方法。培養能夠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是深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核心任務。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進程中,供給方式和呈現手段是否科學新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約和影響教育成效。高校實施精準思政必須摒棄傳統的“大水漫灌”式供給,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向精準“滴灌”式供給轉變,提升供給針對性,彰顯話語親和力,增強教育有效性。一是以新技術新媒介新載體賦能精準思政,提升供給針對性。“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4]充分運用大數據和AI技術進行專業化的數據采集、信息挖掘,為學生精準繪制“數字畫像”,建立專屬學習模型、學科知識樹及個人能力圖譜,立足對學生知識理解和能力掌握情況的精準研判,進而促使教師有的放矢地備課授課,提供個性化學習解決方案,做到智能推薦、隨需推送、科學供給。要抓住在線教育發展機遇,總結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的好經驗、好做法,搭建智慧教學網絡平臺,開發思政類慕課精品課程,融合VR/AR技術等新科技拓展學習場景,呈現情景式、沉浸式、交互式課堂,打造全場景個性化AI“云學習”,努力實現思想引導與情感催化的統一,促使教育內容入腦入心。二是以話語方式創新催生精準思政發展效能,提升話語親和力。轉變側重理論說教的傳統思政話語方式,使話語方式從抽象化中解脫出來,化繁為簡抓住要害,將濃厚的政治意蘊同時代的生活氣息相結合,融合客觀現實中的靈動話語和鮮活事例對思想政治的話語內容進行生動詮釋和精準傳遞,將抽象的政治理論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現實內容,提升話語表達的趣味性和親和力,恰到好處地引出觀點,厘清事實,撥云見日、潛移默化地引導和啟發學生。三是以教學方法創新拓寬精準思政教育渠道,增強教育有效性。綜合運用“微教學”方式,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同頻共振,爭取以主體參與多元化、交流溝通互動化、教學實踐體驗化、教學手段個性化為旨趣優化教學形式,轉變話語方式,克服文本話語的單向度邏輯,著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力和實效性。4.技術加持,精準評估教育教學效果。長期以來,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科學合理地評判教育教學效果、檢視存在的問題,對于師生來講都是十分頭疼的難題。在實際工作開展中,大多高校主要是通過學生評教、隨堂聽課、問卷調查等方式來進行教育教學的實效性評估。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廣泛介入,為精準評估教育教學效果提供了技術支持,賦予了更多可能。依托AI、大數據分析的技術介入和算法支撐,借助主動辨識、無感采集等智能手段,在綜合把握思想變化態勢、勾勒行為變動軌跡的基礎上,多維度追蹤、分析、反饋青年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更好地完成學生對教師教育教學效果和學生接受狀況的動態評價。運用信息技術實施精準思政,妥善處理好堅持立德樹人目標與創新教育方式方法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理論教學、社會實踐和教學評價等各方面的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精準思政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的強力介入和精準思維的貫穿指導下革新而來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樣態。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失衡問題,準確把握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價值內涵,探討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具體路徑,對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親和力和針對性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鄭東風.以精準思維推動高質量發展[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9-07-11(5).
[2][3][4]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作者:王胡英 鞠達苗 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幼兒園開展生活化美術活動實踐思考
- 下一篇:小學語文“情境演誦”教學探討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