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進式教育理念下95后大學生就業路徑探討
時間:2022-01-20 11:16:59
導語:跟進式教育理念下95后大學生就業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急劇增加,農村勞動力的解放,以及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疑難問題。基于以跟進式教育理念為參照,分析和探討了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并結合跟進式教育理念及一線學生工作經驗,針對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結合“95后”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從政府、高校和個人層面提出了應對措施,培養措施的提出兼顧了大學生職業素質、知識結構和創新創業能力等的培養。
[關鍵詞]跟進式教育;“95后”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就業路徑
跟進式教育理念是面對21世紀新形勢和新變化提出的全新概念,其確立了教育跟進、管理跟進、服務跟進和活動跟進四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其主要具有主動性、針對性、全面性、互動性、時效性及可持續性等特點。跟進式教育作為一種工作模式,它不是空洞的理論,凝結著多年辦學實踐不斷探索、創新和總結的心血。跟進式教育理念的提出對于指導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極強的時代感,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關鍵是及時跟進、主動跟進社會發展,生命源泉是在教育觀念、方式方法及制度、機制方面不斷創新,最后,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1-2]。從2014年9月份開始,“95后”成為了大學報到的主力軍,根據《走進95后新生代社交行為報告》指出,“95后”學生主要具有更主動,更渴望被稱贊,更敢言,不自私,不另類,不從眾,不跟風,渴望獨立,與父母拉開距離等特點[3-4]。對于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我們,面對這樣一群學生,不得不認清這樣一個事實,“95后”學生更加有個性,過多的個性化生活必然帶來對大學所學專業和課程的弱化。這就提醒我們要從低年級開始重視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建國以來,根據經濟發展形勢、人口數量變化以及科學技術發展變化等情況,中國的就業制度經歷了五大演變過程,分別是統包統配就業制度、雙軌制就業制度、再就業工程為核心的就業制度、積極就業政策制度以及十八大提出的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制度[5]。充足的就業機會是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大前提或者是基礎,但是在就業新老問題交匯,國內外多重挑戰交織的情況下,要保證就業數量和質量,是我國面臨的新的就業目標。因此,作為高校一線學生工作者,我們要在跟進式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現狀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在厘清現狀的同時,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從現在開始,努力使大學生向著高質量就業目標邁進。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一)大學畢業生變為普通老百姓而非天之驕子,就業市場變為買方市場而非賣方市場
我國1999年開始推行大學擴招政策,2002年擴招后第一屆畢業生為133萬人左右,相隔12年,2015年的畢業生將達到749萬人左右。面對大學畢業生的迅速攀升,面對人才培養結構、模式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脫節,面對就業供需結構的矛盾以及大學生就業地域趨向集中、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等原因,造成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6]。另外,目前的大眾化教育,已經使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勞動力供給市場多于需求市場,且受國際金融危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企業因為資金鏈短缺而紛紛破產倒閉。過去的2013年被稱為歷史上大學生最難就業年,經過2年的沉淀,目前,2015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仍然不容樂觀,就業問題凸顯。
(二)就業形式多樣性,就業結構變為以第三產業為主導,而非第一、第二產業
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經驗證明,越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在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就越趨于下降,在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就越趨于平穩,反倒是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勞動者的收入日益增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馬斯洛需要理論也表明,人在滿足了衣食住行之后,會增加對其它方面的消費,從而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7]。因其職業性決定了其具有用人范圍廣、用人數量多等特點,所以,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有利于推動就業。且據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就越大。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已經決定了第三產業是就業的主導。
(三)大學新生就業能力需求現狀
“跟進式教育”是基于商業活動理論和組織行為學理論之上,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科學獲知提供人本服務的全新教育模式。它遵循學生成長和教育規律,能做到以發展的眼光使學生各項工作和成長變化互動共進,最后,起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本研究團隊對常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332名2014級新生實施了問卷,發放問卷332份,回收有效問卷330份,(有效率99.39%),其中男生275人,女生55人。探索他們除了對所學專業知識以外,對就業競爭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出現的困惑,旨在做到教育以人為本,有針對性的做好學生服務工作。多數2014級新生希望學校能在職業素質拓展訓練、求職技能輔導及提供就業信息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學生希望能通過網絡媒介或者相關就業輔導手冊暨線上線下全方位了解就業信息和狀態,并能通過各項訓練、實踐及技能輔導來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力。以上問卷數據可以反映出學生對四年后的就業保持了積極向上的態度,想在學校多得到就業能力的提高;其次,也反映了目前嚴峻就業形勢給大學新生帶來的就業壓力。
二、跟進式教育理念下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意義
(一)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率提高
大學生的就業相對是高水平、高平臺就業,因此,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就被看的特別重。大學生就業能力反映的不僅是大學生自我價值的認知,也反映了一個高校的整體培養水平,同時也將間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在跟進式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對學生的素質技能、實踐能力、知識結構及就業觀念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將大幅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就業能力,促進大學生就業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推進
職業生涯規劃最早于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才將職業生涯規劃引入大學,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基本覆蓋了所有國內高校。但是受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和社會價值取向的誤導,以及職業生涯教育實施時間短、手段形式單一等原因,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通過就業現狀分析及就業能力提升措施的實施,能讓高校更加注重落實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規劃未來,選擇職業,也能讓學生樹立目標,找到奮發前進的動力。
(三)有利于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推進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首要任務和永恒的主題。人才培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人為本,高校要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更需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跟進式教育理念形成的理論基礎,要不斷的根據大學生的需求,結合高校自身實際,不斷推進實施跟進式教育的建議,這樣才能在當前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穩步前進。
三、基于就業現狀實施跟進式教育的建議
為了滿足大學新生的合理要求,幫助大學新生實現提升就業競爭力以及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作者通過大量的文獻調研及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主要從跟進國家、高校和學生三個層面提出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的具體措施。
(一)跟進國家,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配套專業結構,利用好國家就業政策,為學生高質量就業提供服務
專業的設置必須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要設立國家層面及學校層面的專業預警機制。國家層面主要做好宏觀調控,把握好專業及就業整體情況,能及時鎖定并紅、黃、綠專業。最底層的監測及調控都落在院校身上,所以,學校層面的專業預警機制是具體執行層,要負責對本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跟蹤,對發現的問題要進行分析,并能根據分析結果采取措施,對專業方向、培養方案做出調整或者減少招生量[8]。國家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提出了許多鼓勵政策,比如國務院4月份剛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23號);緊隨其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又印發了關于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人社部發[2015]42號)等,為了能更好的促進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必須吃透政策,利用好國家政策。
(二)跟進高校,重視校院兩級指導體系建設,加強就業指導部門的職能落實,滿足學生就業指導需求
美國SCANS總結出了高校畢業生的35項基本能力,主要是理解與交流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管理能力、應用分析能力及動手能力。而服務他人能力和有效的口頭溝通能力、針對性寫作能力、談判技巧、新產品構思能力、電腦編程能力又是基本能力中的核心能力[9]。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高校在制定具體的培養方案時,要把學生的各項能力培養納入其中,要為就業打下基礎。自主創業是學生就業的最佳方式,也是帶動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政府和高校要在組織相關科技競賽中把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滲透進去,要完善院校兩級創新創業指導體系,建立專門的創新創業指導老師團隊,更要加強創新創業學科的建設,在豐富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踐環節。目前,在全民創新,大眾創業的社會思潮氛圍影響下,大學生也受到影響。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年年增長,2012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體創業比例為2%,而到2015屆,將達到6.3%。高校要利用好國家各級政府提供的資源和政策,結合自身的特色,開展學生創新創業引導工作。也可以借鑒國外的發展模式,比如美國的基于草根創新項目的概念驗證中心組織模式,韓國的“全國大學生創業同友會”和“創業風險會”,英國的“小工廠計劃”“小工程公司”等[10]。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最后重要環節。目前,由于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匱乏且素質參差不齊,單純地追求就業率及不關注就業質量等多種原因,造成目前高校就業指導部門的職能行使并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11-12]。因此,為了能讓學生繼續做就業中的“天子驕子”,高校一方面要重視對學生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培養;另一方面,要建立院校兩級與企業產學研聯動體系,利用社會及企業資源,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實現資源的最大優化。
(三)跟進新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跟進新生的就業期望及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是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或第二課堂中,學生不僅要注重知識結構的積累,要將人文主義素養與科學主義素養相結合,要將專業課的學習與通識課的學習相結合,更應該注重加強職業素質拓展訓練,積極地參加社會實踐或者掛職鍛煉,多向求職成功人士汲取經驗。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受社會上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影響,大學生找工作的標準容易陷入工資福利待遇的高低來評判,因此,需要開展就業心理輔導等活動,引導學生更加重視職業發展空間,勇于到基層去鍛煉。
參考文獻:
[1]薛健飛,浦玉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研究——以對“跟進式教育”理念的剖析為例[J].河南社會科學,2014,22(2):101-104.
[2]浦玉忠,韋洪濤.基于大學新生的需求實施跟進式教育[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4):15-19.
[3]陳向凡.基于“95后”大學生特點的輔導員工作新思路探究[J].文教資料,2014(24):97-98.
作者:唐龍 王彩芳 徐寅 李懷征 單位:常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上一篇: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發展運用
- 下一篇: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