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理念思考

時間:2022-05-21 10:24:13

導語:小學教育理念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育理念思考

摘要:任何社會的發展首要的就是人的發展,而每一個具體的人的發展離不開系統的教育過程,這個系統的教育過程就是從小學教育開始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靈魂,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理念,是踐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教育;理念;踐行

一、小學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反映到一個獨立的個體的成長過程來講,是他成長的重要階段,這種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一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明確的是非觀念的形成,并且在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明確的是非觀念養成過程中,逐步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二是在處理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培養一定的對事物和問題看法的角度和思路,并且在處理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處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對待人和事的正確理念,樹立友善、合作、共贏的認識。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從社會的角度來講,任何社會的發展首要的就是人的發展,而每一個具體的人的發展離不開系統的教育過程,這個系統的教育過程就是從小學教育開始的。特別是21世紀的中國,創新國家建設的核心就是培養創新人才,它是事關我們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而小學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這個基礎工程建設的好壞,將決定國民教育體系的良性循環,影響著整個社會人力資源系統的勞動力的生產。如果從教育的角度來看,皮亞杰認為,教育的一般目的就是認知發展的陶冶過程,也就是在不斷創造條件的前提下,促使和鼓勵小學生與外界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不斷成熟和發展的過程。在這里所強調是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小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使小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發展,把內心潛在的發明和發展的可能性表現出來,而不在于只是簡單的訓練重復。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實,而是培養創造力、想象力、洞察力。所以,站在教育的一般意義來理解,教育就是要培養一個現實意義上的人,而這個培養的過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內涵

在我國,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提升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育模式逐步被創新和完善,尤其小學教育作為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基礎的教育,“以人為本”理念作為小學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將貫穿在整個小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那么什么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怎樣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耙匀藶楸尽痹从谖鞣?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是資產階級為了反對封建社會而提出的。在我國,早在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公元前725年—645年)對齊桓公陳述霸王之業時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币灿辛艘匀藶楸镜奶岱?。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作為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的自然肌體要服從生物發展規律,這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它表明了人和動物的聯系和共同性,也是人類得以生存和延續的前提條件。但有了人就有了人類社會,人們只有在生產勞動實踐中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獲得自身所需的物質生活資料。否則,就沒有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必須生存和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不同的社會關系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和不同,決定了每個人的社會屬性。所以,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二者統一于人之中并客觀存在,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存在的基礎,沒有自然屬性就沒有社會屬性.人的社會性制約著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識的指導,具有強烈的社會屬性。我們看到,因為有了人才有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才有了社會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有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只有在人的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才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而發展了的人類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的發展。這就充分說明以人為本是任何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義,而教育本身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具體到小學教育來講,它是一個由許許多多矛盾交織在一起的龐大的整體系統,如何在這個系統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需要我們抓住學生與教師這個主要矛盾,抓住這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學生也就是我們所提倡的“以生為本”。首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自我發展過程。在每個學生的自我發展中,要遵從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充分認識到每個學生的成長都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的不同階段表現的特點不同,自我發展的程度不同,不能輕易抹殺這種矛盾的特殊性,而采用拔苗助長的方式,或者是統一標準要求的模式,致使部分學生不能適應而失去了成長的機會。其次,要尊重學生之間的相互成長過程。小學教育階段對于每個學生來講,是他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和學會處理一定社會關系的第一步。這個第一步的重要性就在于:一是必須明確一定的是非原則。所以正向引導是小學教育主要內容,可以通過語文課本選擇的內容,通過樹立榜樣的力量,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的為人師表,來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和規范自己的行為。二是在處理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培育正確的理念。當個體總要和其他人發生關系的時候,不論從個體的角度,還是社會的角度,其中最理性的選擇就是合作才能共贏。每個學生在處理學生與學生的關系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在感受情感溫暖的過程中得到成長;每個學生在處理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中,在感受老師的關愛中得到力量,感受到成長的力量。最后,要把尊重學生的自我成長過程與尊重學生之間的相互成長過程統一起來。在現實教育環境中,有些學校把應試教育放在第一位,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對學生自我成長的尊重。有的家長只考慮孩子應具備哪些社會技能,完全忘記了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過程,忘記了每個孩子學會處理一定的社會關系,也是走向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因此,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又具備一定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學生。

三、踐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

正確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充分體現才具有意義。概括地講,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處理社會實踐的能力,使學生通過教育得到自身的全面發展。首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蔡元培先生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對于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的過程,既是個體身心全面發展的過程,也是使自己的個性品質的形成與人類社會發展要求相一致的過程。這就要求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一是把學生放在教與學的主導地位。表現在實際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個體的特殊性,在注重每個學生個體特殊性的基礎上,開展有效的教育實施方式;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個體的獨立性,在尊重每個學生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完成教育教學的環節和步驟。二是把對學生的興趣培養與創造力形成相結合。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每個學生成長的重要標志。因此,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如果學生對學習沒有了興趣,其學習的結果可想而知。三是建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合作關系。合作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形式,社會個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和合作共事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在小學教育階段,培養小學生的合作理念和合作精神至關重要。具體到每一個小學生來講,他需要處理各種不同的社會關系,其中師生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建立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對每個學生的影響力非常大。師生之間的合作是教與學的合作,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促進教學相長;師生之間的合作是相互尊重的合作,老師不以權威自居,學生也不唯命是從,而是在教學之間的平等對話中達到心靈的溝通;師生之間的合作與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相統一。也就是說,沒有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關系,就不可能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因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首先是在家庭里的成長,家庭關系的和諧是學生獲得安全感的重要港灣,表現為對父母的依賴和親近。當一個孩子走向學校的時候,特別是在小學階段,他更需要老師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教師與父母所不同的是承擔的責任的側重點不同,但在情感上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只有在家長與教師的合作關系下,才能把對學生的教育當作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事業來完成;也只有在尊重家長和虛心聽取學生家長的教育建設,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只有教師在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上與家長達成思想共識,帶給一個小學生的將是一個愉悅的學習成長環境。其次,把教育與生活相結合。陶行知先生認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我們從一般意義上講,任何知識和理論都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來源于人們生活實踐的基本經驗,而帶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經驗,經過一些理論家進行邏輯思維加工,就上升為一定的觀念和理論。從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講,他的成長過程就是從認識世界開始的,而每個人的具體的生活實踐是他認識世界的開始和基礎。當然我們也知道,每一個人的生命旅程是有限的,通過間接經驗的學習是獨立個體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基礎工程,而教育則是獨立個體學習間接經驗的最有效途徑。因此,從小學教育內容的構成和課程的設置來講,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其它學科,都起源于社會生活實踐的經驗總結,把教育與生活相結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活學活用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的動力。一是生活啟發教育,利用生活學好學科。比如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親身的旅行、參觀博物館、逛書店等這些生活中的媒介,了解字詞句的用法,觀察待人接物的方式,學習榜樣的精神,辨別生活中是非的能力,感受生活中的自然景觀、人文文化以及科技發展水平。達到借用生活體會,生發語文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產生情感共鳴。避免了語文內容的抽象性而帶來的無趣感。也可以借用生活現象,溝通所學內容的情景,發揮生活對教育的啟發作用??朔詴?、文字為中心的教育而帶來枯燥感。二是教育引導生活,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是為改造社會生活服務的,教育者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成為在為社會服務和貢獻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理想人生,實現生活啟發了教育,教育又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了學生的美好生活。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借用語文體驗,升華對的生活理念和價值,培養出學生熱愛生活的積極人生。借用數學教學體驗,感受世界和社會的本質和規律,讓學生有了正確和理性看待人和事的思維,從根本上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理念。培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就是要讓他成為社會的人。而要做一個社會的人,就必須符合一定社會道德規范所要求的。不同的社會的道德規范的要求是不同的,每一個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放在每一個人身上來說,是需要從小培養而養成的。正如韓愈在《師說》中講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特別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提倡的“仁義”,“禮樂”,“德治教化”等思想,也說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鬃右叭省比搿岸Y”,克服了周朝時期禮儀的形式主義,使其具有了政治教化意義的內在精神實質?!皹贰痹诳鬃舆@里強調的是培養人的德性的審美活動,通過高雅的藝術活動“樂”使“禮”成為人們能夠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我們看到,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愛是它的核心理念,而禮儀則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準則,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同樣,在現代小學教育的過程中,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的培養,是小學教育的中心任務。一是注重教師的表率作用。對一個小學生來講,他所面對的老師是他人生路上的指路標,老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小學生的行為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身心的影響,必須是符合社會要求的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影響,而這種能否產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師生之間的社會互動,取決于教師責任感驅使下的人格魅力和職業道德的形象影響力。二是注重教育環境的凈化。理性的教育理念的實現,需要良好的社會教育教學環境。否則,一切教育的本質就很難實現。

作者:郝繼鳳 單位:晉中市榆次區太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