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技術專業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8-23 03:30:59

導語:數控技術專業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控技術專業課程改革論文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改革思路

基于工作過程的數控技術專業課程改革思路如圖1所示。①分析企業中與數控技術專業相關的典型工作任務,歸納出全部行動領域,并轉換為學習領域,即重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②根據職業資格標準,將學習領域的內容細化為若干教學單元,即設計模擬企業生產過程的學習情境。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按照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反饋“六步法”獨立實施或團隊協作完成學習任務,體驗整個“工作過程”,最終獲得滿足職業崗位需求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④展示工作成果,分享學習經驗,評估教學雙邊活動的效益,反饋問題與不足。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改革措施

1.課程體系重構

課程體系重構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應以充分調研相關職業崗位(群)為基礎,收集分析典型工作任務,歸納專業核心知識與技能并獲得行動領域,進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1)職業崗位(群)調研。通過對本地內燃機、機床工具、汽車零部件、泵閥和模具等規模制造企業進行調研,了解數控技術專業人才需求狀況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明確數控技術相關工作崗位(群)有數控機床操作、裝配、機械產品質檢等初始崗位和數控工藝制訂、零件編程、高檔(多軸)數控機床操作、數控機床裝調維修、機械產品生產調度和數控設備管理等發展崗位。(2)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由專業團隊聯合企業工程師或技術能手進行實地考察職業崗位,收集與數控技術專業相關的典型工作任務,確保所選任務具有綜合性及其工作過程具有完整性與代表性。(3)行動領域歸納。邀請企業及職教界專家召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研討會,參照國家職業分類,對典型工作任務和相關職業能力進行歸類分析,總結出數控技術專業的行動領域。(4)學習領域轉換。學習領域是一種根據職業任務和工作過程而設計教學主題單元并組織教學的課程模式。參照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從與數控技術相關的職業工作過程中的行動領域集合推導出一系列教學課程單元,并根據職業成長和學生認知規律,按照由淺及深的邏輯順序遞進排序,其總和就構成了基于工作過程的數控技術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

2.學習情境設計

(1)目標及內容設計。學習情境設計是以形成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典型工作過程為依據,將學習領域(課程)的內容具體化。學習情境的目標及內容之間呈現相關性、遞進性和包容性關系。以“數控編程與加工技術”課程學習領域為例,學習情境的目標及內容的設計要緊抓兩個重點:一是選擇典型數控加工任務為載體;二是通過強化訓練,形成工藝編制、數控編程與加工等技能。由此,設計系列學習情境,并對每個情境的能力目標、子任務內容及預期成果、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教學環境與教學資源等進行詳細描述。(2)教學資源設計。包括開發體現專業特色的校本教材和學材(課程教材、實踐指導書、導學任務單、網絡課程和試題庫等),制作配套教學課件、電子教案和加工案例視頻等多媒體材料。利用校園網絡作為支撐平臺和校內教學資源庫作為管理平臺,滿足師生個性化的使用。教師使用網絡教學平臺能夠進行案例導學、難點解析和作業布置,學生通過開放式學習平臺可以獲取相關信息資源、完成交互式學習任務和拓展性學習項目。

3.教學組織實施

(1)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將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在同一學習情境中實施。堅持以“做”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學”,使職業教育緊扣職業崗位的要求,實現教學與生產、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在知識結構、動手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例如,實施“車削螺紋”學習情境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任務要求,獲取相關信息,制訂并實施計劃。學生在模擬的工作場景中邊做邊學,自主完成工作任務,及時總結成果與經驗,最終掌握螺紋類零件的工藝制訂、數控編程與操作加工等知識與技能。由此,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和素質培養三位一體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2)實施“三階段崗位”、工學交替模式。學生在學習期間,要經歷三個階段的崗位學習。一是在一體化教室完成“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項目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與工作技能,體驗工作過程的一般流程;二是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課程綜合實訓,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水平,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在校外實訓基地參加頂崗實習,培養學生適應企業崗位的職業能力,強化質量意識,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校企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是實施工學交替的關鍵。一方面,將企業產品加工引入到校內實訓基地,既滿足企業降低設備成本投入和追求盈利的目標,又實現了職業教育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另一方面,安排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學生既是完成綜合實踐訓練,也是在承擔生產任務,所完成的合格實習作品就是企業產品。通過工學交替,學生提前適應了工作崗位,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得到全面的檢驗和提升,質量意識和責任感由此增強,還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

4.教學評價反饋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教學評價提供了展示工作成果和分享學習經驗的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反饋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還檢驗了教師教學的效果,為教學決策服務。教學評價的形式是多樣的,可通過成果展示、表格反饋、網絡平臺測試、職業技能鑒定和參加技能大賽等方式進行。教學評價內容要全面,一方面,要將專業成績與綜合能力評價相結合,既要檢驗專業技能水平,又要反饋職業素養高低;另一方面,要將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既要重視工作成果的完成,又要關注工作過程的實施。教學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即實行教師評價、學生評價(自我評價和組員互評)與企業專家評價相結合。

三、課程改革存在的突出問題與解決措施

現階段,國內職業院校在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普遍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缺少行業、企業的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是專業課程改革的基礎,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冷淡,直接阻礙了校企合作平臺的建設,導致院??衫玫牡貐^行企資源有限,難以形成有效的課程改革方案,影響專業課程開發的水平、質量和范圍。二是缺少科學系統的課程改革評價體系。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目標要求高,涉及面廣,過程復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財、物等資源成本,才可能獲得回報。課程改革管理意識欠缺的院校往往重視課改立項而疏于過程管理,承諾的項目經費難以兌現,成果驗收流于形式甚至不了了之,嚴重影響了課程改革工作的實施和持續推進。針對上述問題,職業院校要充分考慮企業的利益追求和人才需求,找準校企合作的利益交集,在設備、場地、技術服務和特色人才培養方面向企業伸出橄欖枝,與企業形成優勢互補,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受益雙贏的局面。另外,還要建立科學的課程改革評價制度和制訂合理的激勵政策,以評價手段保障和監督課程改革工作正常運行,以激勵機制促進課程開發和實施水平不斷提高。

作者:王元生朱璟賁能軍單位: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