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11-06 03:26:15

導語:職業院校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院校課程改革論文

一、《運動心理與咨詢》在職業院校課程改革中的背景

1.國家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視,是課程改革的前提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明確規定了授課的內容,筆者在實踐中大膽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運動心理咨詢”的相關知識點結合起來,甚至開設了“心理咨詢與體育治療”方面的選修課,課程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前提。

2.新課程整合的經驗,是課程改革的保證

據調查,在職業院校中,以《運動心理與咨詢》為名的課程和教材尚屬首創,對此課程的改革,沒有任何借鑒,課程應該如何改?改革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課程的內容應該涵蓋什么?哪些內容才是適合學生的?如何將知識與學生所需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實用、夠用、必需”?這些問題在新課程改革之前是迫切需要解答的,筆者在實踐中,以選修課的形式,嘗試對新課程各方面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整合、改革、研究和論證,經過三年的實踐證明,課程的改革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求,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保證。

3.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的特點,是課程改革的基礎

職業院校學生與普通高校的學生存在本質上的差別,普通院校學生的培養模式更注意知識整體架構的培養,而職院院校學生更注重的“夠用、必需”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單純借用普通院校開設的《體育心理學》、《運動心理學》或《心理咨詢》等課程體系,不一定適用于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的特點,對于學情的分析及學生特點的分析,這是課程改革的基礎。

二、《運動心理與咨詢》在體育類職業院校課程改革中的作用

1.資源整合,節約成本

在對各省高職院校的訪談中了解到,在體育類職業院校開設與心理學有關的課程有:《運動心理學》、《體育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與體育療法》、《教育心理學》等,以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擔任此類課程的教師有體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背景,專家在該校的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了,要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有效整合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以減少浪費,因此,新課程的改革成效不但體現在教改方面的成效,也體現在人事管理、人力資源合理調配和利用的成效上,新課程進行整合后,避免了以課程數引入不同科目老師的弊端,從而達到了節約教育成本的目的。

2.知識整合,學以致用

如上所述的《運動心理學》、《體育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與體育療法》、《教育心理學》等各大課程,課程間有些知識點是重復的,對相關的知識進行整合,促使學生學以致用,是職業教育所提倡的,比如,心理健康調節方法中,將體育療法和心理技能訓練等方法融入其中;對《運動心理學》和《體育心理學》相關重復知識點的整合,這樣既突出了體育的專業性,也突出了職業教育的實用性,這樣既能很好地將原來分列于兩門課程的知識點融為一體,又能使學生結合自身的體育專業,有效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中,促使學生學以致用,真正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理念。

3.體系整合,科學合理

體育教育專業屬師范類專業,是為中小學培養體育師資隊伍,由于學生要申請教師資格證,《教育心理學》是必考科目,在體育類職業院校中,除了體育教育專業開設的《教育心理學》外,在其他專業中,開設的心理學課程體系不夠科學,根據行內專家的提議,如能將《運動心理學》、《體育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與體育療法》的課程體系進行整合,重新開設一門《運動心理與咨詢》,一能突出運動心理的專業知識點,二能介紹運動心理的咨詢與方法,三能用運動心理咨詢的原理與方法去解釋并能調節運動中出現的各類心理問題,以使課程體系趨于科學化。

4.形式整合,更加規范

本課程改革,從內容、知識點到整個體系進行整合后,猶如一門全新的課程面向學生,這對教師授課的形式也提出了挑戰。課程改革后,有可能沒辦法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生動、活潑,但一定不會像純理論課程那樣呆板、無味。那么,如何使新課程做到不失生動活潑,又不顯呆板無味?這就必須從授課的形式進行整合,這種形式必然居于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特點,以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實訓相結合,進一步規范教學,從而達到從內容到形式的整合均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

三、《運動心理與咨詢》在普通職業院校的課程改革中新思考

1.思考一:將運動療法和體育療法納入到心理健康調節法中的思考

在本研究中,我們把非體育類職業院校統稱為“普通職業院校”。眾所周知,從國家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廳,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有些職業院校嘗試將《運動心理與咨詢》作為選修課,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運動療法和體育療法納入到心理健康調節的方法中。體育本身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輕松、愉快地促使自身的心身健康發展,在普通職業院校中,將《運動心理與咨詢》納入課程體系,對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正是本研究提出的教育改革新思考。

2.思考二:對填補國內同類教材空白的思考

綜觀目前國內有關運動心理與咨詢的教材,市面上除了有一本由國內學者張忠秋翻譯,美國卡倫•希爾主編的《運動心理咨詢》外,再無其他的教材,因此,作為新課程改革,教材的編寫首當其沖,編寫一本適合高職高專院校,而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教材,又是本研究提出的另一個新思考。我們通過三年的實踐,反復探索教材的編寫及內容的最后確定,經過專家的論證,基本集中在四部分:一是運動心理及運動心理咨詢的基本概況,二是運動心理咨詢的理論介紹,三是運動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介紹,四是運動心理咨詢的案例分析。以此架構進行新課程的改革,既能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又能本著“夠用、實用”的原則。

3.思考三:對授課教師的思考

上述“資源整合,節約成本”中已提到,課程的改革勢必對授課教師有影響,在普通職業院校對本課程進行改革,對授課教師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教師必須是不斷進步的,教師必須不斷補充有關運動心理及心理咨詢的前沿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將最新的知識觀傳授給學生,從而使學生真正受用。假使我們對課程進行了整合和改革,教師還是按原來的知識架構進行教學,那就達不到教學改革的真正目的。

4.思考四:對學生的思考

從原有的各門心理學課程來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很多內容較為貼切生活,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容易,但《運動心理學》則表現得較為抽象,學生大部分是高考上來的,只有極少數是從運動隊或專業隊輸送過來的,對于沒有真正運動生涯的學生而言,按原有未改革的體系進行教學,學生未必能100%接受,甚至會使部分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從學生方面進行分析,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5.思考五:對職業教育的再思考

除了心理學專業,在職業院校的其他專業中我們培養的不是運動心理咨詢師或心理咨詢師,因此,沒有必要像本科或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那樣去大篇幅地教學生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甚至是優秀的心理咨詢師。本研究對職業教育的再思考在于,只憑一門新的課程———《運動心理與咨詢》,要教會學生如此多的知識點,其課程的內容體系涵蓋了運動心理學、心理咨詢、體育療法等,教師到底要如何教,學生要如何學,才能達到我們預想中的職業教育效果呢?這又是一個新課程改革必須要解決的新課題。

新課程的改革,可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也可以把體育療法、運動療法運用于實際中,通過課程改革,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心理及運動心理咨詢等相關知識,從而促進體育運動在學生心理健康中發展,課改后,不管是內容、形式上,還是資源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進,這也正是此課程改革的目的所在。由于《運動心理與咨詢》新課程的改革,在職院校院中尚屬首次,雖然其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也有大量實踐的證明,不管是在體育類或非體育類的職業院校,對此課程的改革仍需做進一步的探討,以檢驗其合理與否,以達到改革真正的目的。

作者:黃新紅單位: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