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改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10:10:00

導語:地理課改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理課改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對課改推進中的實踐誤區從不同層面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課改推進實踐誤區案例反思

過去的一年,課程改革在各地的推進可謂如火如荼,在此過程中,各級各類評優課、公開課、示范課頻繁舉行,為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課堂教學規律等方面的研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人們也開始反思:上述各類公開課的研究,是否在真正意義上注重了教與學雙方的動態研究?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機制,改變一上公開課就“做秀”的慣性?怎樣消除在公開課實踐層面上的誤區使新課程理念真正落實到日常的每一節課堂教學之中?

以下幾個“誤區”是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一年來所聽四十余節地理公開課作出的膚淺總結和反思,應該指出,所舉各“誤區”案例在教學實踐中并不鮮見。

誤區一:在教育觀念上——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輕培養道德情感、人文素養的育人本質

案例1:在公開課《節約用水

保護水資源》(初一)上,老師這樣導入:上周布置同學們進行水資源調查,同學們……取得很多成果,老師對同學們的成果進行了整合,現在請班長主持分組匯報各自的成果。

反思:本節課帶有很強的課改探討色彩,課件非常精美,師生互動自如,尤其是上臺匯報的學生落落大方,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課后我們了解到“上周”正是期中考試時間,而且這樣的活動也是很難在一周內形成如此完美“成果”的。站在講臺上,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聽課老師,更有我們的學生。公開課的一次次“表演”以及平常課堂上也許是不經意的不真實,都有可能使學生對教師的誠信、對教育的誠信甚至對社會的誠信產生懷疑。學會學習和培養價值觀是新課改最突出的兩個方面,中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和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性階段,為此,教師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感,要求學生誠實守信,自己首先要為人師表、身體力行,以自身高尚的品行和誠信的作風取信于學生和社會。也就是說,我們要“教人求真”,豈能不“學做真人”!“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課改推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傳遞知識、培養技能作為自己的使命,還應該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關注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美好心靈的喚醒。決不能因為教師在操作上的某些誤區而造成教育教學目標的迷失,從而削弱地理學科的育人功能,甚至給學生以錯誤的導向!

誤區二:在教學觀念上——重教學活動的表現而輕提出有效問題、引起探究的教學內涵

案例2:在一節大型公開課《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的意義和作用》(高二)上,多媒體課件展示著美麗的三峽景觀,師生就三峽工程的概況進行“互動”

:“壩高?”、“壩長?”、“庫容?”一個個問題連珠提出,從一排的首位學生開始,一個接一個地依次回答,學生沒有選擇的空間,也無思考的時間,一個接著一個照念課文內容。

反思: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善于調動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使教師與學生成為互動的統一主體,這是教學活動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師調動學生參與的關鍵在哪里?答案是:問題。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而孔子說:

“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梢?,教師要充分研究學生認知的實際情況,研究教材,研究課程資源,找準時機,通過提出有效問題,營造一種充滿誘惑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樂學”、“樂動”、樂于探究,從而達到和諧的師生互動和教學共振。然而,本例中師生頻頻“互動”,卻無亮點,課堂上只見教師的激情和主動,而無學生的熱情和主動;只有教師問學生答的“儀式”,而無師生真情投入,傾情互動。關鍵就在于所提問題并無思考性,難以吊起學生探究問題的“胃口”,學生也沒有思考和探究的時空。不難發現,成功的課堂教學必須以問題情境為支柱,讓問題和探究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要讓學生懷著“疑難”進課堂,帶著“問題”出教室。

誤區三:在課程觀念上——重教材內容的整合而輕挖掘學生原有經驗、生活體悟等課程資源

案例3:一次評優課活動,4位教師先后上《生物》(高一),竟無一人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常識或校園中的綠色生態等課程資源來組織教學。盡管老師們設計了不少互動方案、動用了多種教學手段,然而“毫無體悟”的學生在茫然中與教師“互動”,課堂顯得有些沉悶。課后,有老師感嘆:這節課不好上。

反思:皮亞杰的知識結構理論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也就是說,走進教室的學生并不是一無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經驗和觀點。新課程強調教育要“回歸生活”,要將教學內容納入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我以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中。地理學科本就植根與生活,回歸生活是新課改中地理學科追求的目標,也應該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色。例4中,生物本是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卻將它處理成“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故事,與學生的經驗和生活“沒關系”,怎么能夠產生真正的教學互動和共振呢?因此,地理教師必須更新課程理念,挖掘豐富的生活課程資源,以此為紐帶,用感性的、生動的、豐富的生活世界去滿足學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發展的需要,讓學生在生動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共同建構知識,從而達到師生相互促動,教學相長。果若如此,我們還會感到有什么課不好上嗎?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現在看來,這個命題仍然值得我們好好借鑒。

誤區四:在師生觀念上——有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而無用心呵護、真情尊重的教學細節

例4:課題是《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高一),師生有這樣一個互動過程:教師先讓全體學生自己總結概括化學元素、礦物、礦產、礦石及巖石等幾個概念的關聯,繼而請二位學生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學生A的結論完全正確,但最后礦產、礦石、巖石的指向與老師的預設不一致。學生B的結論基本正確,但形式更不一樣。老師在對學生A作了肯定性評價和講解后,即將其成果擦去,寫上了自己的預設結論,而對學生B的成果則未加評價。

反思: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心理素養、思想品質和社會能力的形成,對教師工作的心情與成敗得失,對實現預期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等有著很大的影響。新課改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利用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心理氣氛來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例4中老師對學生的成果評價時是肯定的,方式也是民主的,但是因為要板書美觀(課后交流時老師如是說),而擦去學生的成果就顯得對學生缺少一種尊重和寬容,也讓不少學生感到茫然。而對學生B的勞動不加評價則很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精神,也容易打擊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的熱情,切莫以為這樣的教學小節“無傷大雅”。在新課改推進過程中,教師要用心去呵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通過優化教學細節來營造一種足以潤澤學生心靈的民主關系,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教學的過程變為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誤區五:在活動觀念上——有操作演示等實踐活動而缺嚴謹周密、合乎情理的科學設計

例5:一教師上《天氣與氣候》(初一),用這樣的“互動”來演示風沙:教師用塑料袋倒泥沙,一學生扇風,另一學生在下風向用一塑料袋接收“風沙”,并準備倒入清水中展示其“危害”。折騰了半天,效果卻不佳,反倒使教室里塵土飛揚。

反思:新課程強調學生參與、活動、操作、實踐、探究和體悟,旨在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引起學生研究探索的欲望,激活學生的學習思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加速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恢復。這個理念正逐漸為一線教師所接受和應用,然而,本例中,風沙對于初中生來說,并不是十分生疏和不能理解的現象,如果限于條件而無法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展示的話,也不能這樣“一廂情愿”地設計活動方案。我們強調實踐活動要有嚴謹周密、合乎情理的科學設計,就是要研究學情(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和生活經驗)、把握合理性(合乎情理和地理原理)和必要性(適時、適度、有效)。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意識和科學的思維品質,這正是地理課程目標——著眼使學生具有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學素養所要求的!

反思教育教學行為,研討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和感悟,是為了不斷創新,不斷完善,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和課程改革的深化。因此,本文觀點僅供大家參考,不當之處愿各位專家、同仁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