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美術教育向素質教育轉移的特殊性
時間:2022-04-06 02:11:00
導語:談論美術教育向素質教育轉移的特殊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充分考慮如何更好滿足未來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在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如何重視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擺在了重要位置,美術教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學模式在此過程中起著發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作用。美術教育不僅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發揮,而且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它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時還與許多學科相輔相成,并對其他各科教育起促進作用。在學校各學科的教育中,強化美術教育,有利于對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和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豐富想象力,提高表現力和創造力;有利于提高視覺形象的閱讀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質教育的落實。
關鍵詞美術教育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創造力教學模式教育體制
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首要問題就是要消除貧困,改變落后,而要提高全民素質,教育具有基礎性作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在經濟上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教育事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然而,正如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也面臨這樣一些問題:教育基礎相對薄弱,文化相對落后,經濟不夠發達等形成了人均資源占有率較低的現實,人口素質亟待提高,社會發展對人才急需的狀況與高素質人才匱乏的現實形成了較為嚴重的矛盾。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求,素質教育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以后,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在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美術教育以它獨特的教學模式,起著發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作用。
一、美術教育及其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和特點
眾所周知,今天的美術教育早已不是過去那種單純的技能訓練。我國新《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2、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3、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4、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5、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由此可見,美術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運用美術手段,感染培養受教育者的一種社會工作和社會文化現象。它的目標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藝術文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而“學校美術教育是教育者遵照上述教育總體要求,根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知識技能的教學和其他輔助性美術教育活動,感染和培養受教育者,提高其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進其全面和諧發展的一項工作?!?/p>
我國的教育體制經歷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究其根源在于社會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應試教育本應是一種旨在為社會培養、選拔優秀人才的學校教育活動。問題出在,當升學競爭日益激烈時,應試教育會偏離初衷,走向其反面,將考試絕對化,惟分數是從。自然,其負面效應會隨之而來,從而背離教育的根本目的。而這個時候,一種旨在培養個體社會生存能力,塑造個體健康人格,為社會輸送真正有用人才的素質教育就應運而生。
那么,什么是素質教育呢?
素質教育,是指國家強制的、平等的、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的學校教育活動。②“素質教育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它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出發,以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為宗旨,素質教育要徹底摒棄應試教育的片面教育觀,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了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p>
素質教育強調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為重點,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養上,注重智力為知的素質,氣質為情的素質,性格為意的素質,能力為技的素質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美術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藝術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各方面有著學科獨特的優勢。
二、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實施中的重要作用。
1、美術教育能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發揮。
創造,是人類自由的產物和表現,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使客觀規律性與自己的目的性相統一,從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創造力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④美國學者阿諾德?托因比曾有過這樣的表述:“為潛在的創造力提供良好機會,這對任何一個社會來說都是生死攸關的事情,這一點極為重要……如果社會沒有讓杰出的創造能力發揮出效能,那就是對它的成員的失職,并將會給它本身帶來只能責怪自己的那種懲罰?!雹荻粋€社會是否有利于其成員創造力的發揮,最重要的是通過其教育表現出來的。所以到了近代,許多教育科目都將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納入自己的目標體系中。這在美術教育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一些美術家,如羅恩菲德等人,甚至將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推至獨一無二的高度。我國現行的中小學美術教育大綱中,也都將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創造力列為美術教學的目標之一。
2、美術教育能夠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新《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術課程不僅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門類促進這一理想的實現,而且,美術課程本身就包含情感與理性的因素、腦力與體力的因素,所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其作用是獨特的?!薄皩W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我們知道,中小學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而美術能影響人的文化、修養、品位、情緒,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學生一直感到校園生活枯燥乏味,嚴肅緊張有余,寬松和諧不足;這樣沉悶的環境,對教師與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無疑是一種傷害。
2001年7月份,我參加了廣東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支教活動。在支教單位——韶關市曲江縣犁市鎮中學,我擔任了初一級和初二級的美術教學工作。平時古板的教學活動已經讓這些孩子們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厭倦,如果我還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的話,效果勢必不理想。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創建較好的學習氣氛,我利用學生們常見的物品,如黃豆、綠豆、紅豆等作為作畫的材料,先在紙板上用筆畫了簡單的圖案,然后借助膠水,運用美術造型知識,拼貼起自己喜愛的圖案來。這樣一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大大地提高,而且想象力也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3、美術教育與各學科的教育相輔相成。
美術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卻絕不是孤立的。它與許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現行的中小學各科教材中,有許多要運用圖像來闡明科學內容,剖析理論問題,甚至有些問題,只用語言文字符號難以表達,運用圖像符號則一目了然,而且美麗的圖像又能使學生產生美感,滲透了美的教育。譬如,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教學中,為課文繪制插圖,教師通過圖文的密切配合,增強了講課的藝術效果,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學實驗課,用試劑繪制山水畫,通過噴染不同試劑進行化學反應,顯現出使人變幻莫測的絢麗景色,給人以美的享受。此外,還可以密切結合學校的開展的各項活動,繪制大量的圖畫、海報等,發揮美術學科的教育作用。
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一個人的智力因素,即觀察力、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興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內容。美育有助于智力的發展。藝術美感作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觀的因素,有助于創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由認識走向創造的過程,僅僅靠科學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與藝術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被譽為現代物理學之父的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p>
三、美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本質相同
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全面、和諧、自由的發展,使他們學會生存,具有拼搏、競爭的生活能力;學會學習,具有自學的能力;學會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學會創造,具有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創造能力。在學校各學科的教育中,強化美術教育,有利于對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和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豐富想象力,提高表現力和創造力;有利于提高視覺形象的閱讀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質教育的落實。
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它自身的實現,也有賴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要進步,就得依靠先進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美術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與多樣性,正好給其他學科帶了個好頭。
隨著中國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過去那種嚴格按照社會短期需求進行“訂制”式的人才培養機制已經愈發不能滿足社會快速變化的需求,由專才培養向通才培養的轉變,是教育面臨的新課題。而在實現這種轉變的過程中,比系科設置改革等措施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培養的轉變,而日趨僵化的應試教育模式難以適應這種轉變,受到普遍的質疑,也就在情理之中。雖然在如何實現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方面,還要做出艱苦的努力和長期的探索,但是,素質教育概念的提出,至少使人們看到實現上述轉變的可能。同時,人們的自主意識、自我實現、自我認同的意識和愿望也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普遍增強。過去那種對人才進行工具化理解的觀念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質疑。以進行單純的知識學習,甚至以應試訓練為手段,以實現逐級“攀登”的功利性“成材”教育,已經很難繼續滿足受教育者自我實現的要求和人格養成的實現。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辦學的方式還是教學的體制,就亟需轉變了。
廣州市執信中學在美術教育方面就有一個很值得推崇的舉措,即通過對陶藝課的重視和推廣,進行特色教學,帶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致,并以此帶動其他學科的全面發展,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結束語: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素質教育離不開學校的藝術教育。美育在推進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有著其他教育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教育對人的素質的影響,特別是對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視藝術教育同重視素質教育、重視全面教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美育就沒有完全的素質教育。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以美促勞,促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美育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
我們相信,隨著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全面素質方面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斷地被社會認可,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將不再是一個難題。21世紀的科學教育一定是與藝術教育相結合的教育。
【參考文獻】
①周巖,《未來的美術教育——美術教育及其觀念更新》,《中國美術教育》,原國家教委委托南京師范大學主辦,1995年第五期,1995.10.5出版。
②《素質教育研究》,戚建莊、金法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③彭顯宏,《試論素質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及審美教育》,《中國美術教育》,1999年第三期,1999.6.5出版。
④尹少淳,《創造力與美術教育》,《中國美術教育》,原國家教委委托南京師范大學主辦,1994年第二期,1994.4.5出版。
⑤《創新智慧論》,金馬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 上一篇:行政辦文秘工作述職報告
- 下一篇:感悟美術教育的新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