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綜合課改實施方案探討

時間:2022-10-30 11:22:42

導語:《大學語文》綜合課改實施方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綜合課改實施方案探討

一、教學環節的整合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傳統教學中,大部分的課堂時間用來講授、灌輸知識點,學生被動地接受。筆者認為,語文的學習重在實踐,學生參與是培養和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的關鍵,應得到足夠重視。課堂教學環節中的基本知識點,如作家生平經歷等,留給學生自學;教師重點講授作家創作風格、作品主題意蘊與社會意義。對于經典作品,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指導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并形成書面材料。作家的文學創作活動和他的生平經歷、時代背景、思想等關系密切。教師系統講授知識點的同時,結合作家、流派,介紹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如:精神信仰、價值觀念、思想態度等。這樣既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現象,又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本次綜合課改中,我們將通過教師的精講,學生的參與,盡量為學生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逐漸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良

教學方法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市場化、功利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環境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已經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步伐,所以改革《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迫在眉睫?!洞髮W語文》綜合課改中,我們將采用板書與多媒體結合、播放影片、改編話劇等多種方式,寓教于樂。

1.文史結合——大學語文課程基本授課模式

作家作品離不開特定背景,因此分析作品應結合文學史。當代大學生最欠缺的是系統的文學史知識。屈原、李白、蘇軾、李清照、魯迅、郭沫若,學生耳熟能詳,但文學史的知識零碎而片面。授課教師需簡明講述中外文學史的框架體系,包括文學類型、代表作家與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與得失。

2.與學生加強互動,給學生提供展示機會

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環節,課前預習至關重要。授課教師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教學、研究中的熱點難點,告知學生課前預習的主要思路及課堂討論提綱。學生按照既定提綱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研究現狀,提出問題,寫出討論的概要。經典作品的改編,也是學生參與和強化記憶的有效方法。

3.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實用性

網絡、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經濟生產與社會生活,在現代教學中也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動態的影像畫面、有聲的語言,使課堂教學更加形象直觀,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知識點,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另外,本課程綜合課改,要求搭建師生交流平臺,如建QQ群、微信等,以延伸第二課堂。

二、授課方式的改革

(一)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課件信息量豐富,形象直觀,便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識記。多媒體課件通過鏈接方式,授課教師可將自己的教學、科研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可介紹本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但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應簡潔明快,切忌太過花哨,否則可能會影響教學效果。采用傳統板書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授方式,取長補短,才能相得益彰。

(二)影像教學

播放由中外文學作品改編的經典影片,運用所學知識,對文學作品和電影作品進行賞析,分析文學作品的特色,形成獨特的見解;同時通過影視作品,直觀地感受作家筆下的世界和人生,對當代大學生的現實生活起到指導作用。

(三)精講多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課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查閱資料,獨立思考,自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每節課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參與教學環節,討論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做到各抒己見,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引導學生形成獨立見解;定期進行寫作訓練,將學生的感想通過文字展示出來,師生探討對人生的見解和認識,使語文的課堂教學得以延伸,發揮大學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和指導性意義。語文學習不僅局限于課堂,借助文學作品,將語文教學與社會現實、個人的思想、人生本質等結合,這將成為新時代語文教學的重心。

三、綜合課改的關鍵步驟

(一)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量化考核系統

為扭轉“學習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升學”的傳統觀念,本課題組嘗試采用多樣靈活的考核體系,將提高學生能力作為教學關鍵。

1.考核方式多樣化

除閉卷考試外,撰寫論文、讀書報告、研究綜述等,都可作為考核方式。調整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的比例,增加平時成績的比重。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提高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將學生的上課發言、討論、讀書筆記、小論文納入平時考核中。讓學生充分重視《大學語文》平時的學習和積累,而不僅僅是應付期末考試。

2.增加試題形式的多樣性和靈活度

基于傳統教學觀念和形勢的需要,除考慮傳統考試內容外,我們要增加可供學生任選的考題,檢測學生課外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傳統考試所引起的高分低能的弊端,防止應試教育的傾向,也可鼓勵學生增加閱讀量和知識面,有助于文學課程教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督促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良好習慣;定期安排學生閱讀代表作家的經典作品。通過課堂提問、討論方式,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和啟發;引導學生逐步提高閱讀鑒賞能力、語言表達與寫作能力。

(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加強實踐環節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學生根據授課教師的指導,閱讀相關作品、文獻或研究論著,了解學術前沿信息,運用各種電子數據庫和電子書籍,查閱相關資料,撰寫學術論文。因為文科知識的獲得不局限于課堂,應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以上是《大學語文》綜合課改組反復摸索,擬定付諸實踐的思路和實施步驟,我們會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作為綜合課改的重中之重。通過對教學環節的整合,授課方式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作者:呂金娥 單位:陜西咸陽中醫學院人文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