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運輸系統課程改革探討

時間:2022-09-21 05:12:54

導語:智能運輸系統課程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智能運輸系統課程改革探討

摘要:《智能運輸系統》是交通運輸專業的核心課程,在“雙一流”建設的新形勢下,對《智能運輸系統》課程建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此,在課程改革中利用“111”引智計劃和特聘教授崗位,吸引一流的教師隊伍;利用講課大賽、教學督導和學生參與評課等方式,激發教師的授課熱情和積極性,將一流的成熟的科研成果轉化為講課的內容;改革課程教學考核方式并建設一流的課程實習基地,為學生參與課程建設和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基礎和平臺。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引進了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形成了教學科研的良性互動,培養的學生不僅在創新創業大賽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而且在交通運輸行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雙一流”建設;核心課程建設;智能運輸系統

一、前言

“雙一流”建設是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要求,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步伐,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形成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

二、“雙一流”建設對《智能運輸系統》課程建設的要求

1.要加強一流的教師隊伍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涉及一流學生、一流師資、一流學術、一流資源、一流管理、一流服務等,其中學生、師資、學術為共性部分,關鍵是一流的師資。有了一流的教師,就有產生一流學術成果的基礎,就能吸引一流的學生,本課程建設應把一流的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要位置。

2.授課教師的配備要實現多學科交叉。授課教師的配備要實現多學科交叉?!吨悄苓\輸系統》課程內容涉及信息技術、通信技術、電子控制技術和集成技術等的融合運用,是多學科交叉的專業課,從一流的課程建設的要求,以知識整合為核心,實現多學科的在《智能運輸系統》課程中的整合,注重課程的內涵建設,始終保持授課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和系統性,體現當前智能運輸在社會中的應用以及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3.把一流的科研成果體現在授課內容中,要實現科研和授課的良性互動?!半p一流”建設要求產生一流的科研成果,教師需要將一流的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對于“雙一流”建設來說,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國際聲譽直接體現在國際一流的科研水平和學術地位上,而一流學生則是其學術地位的根本保證,也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4.要改革課程教學方式,以培養一流的創新拔尖人才為目標?!半p一流”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人才培養,一流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是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的重要標識。一流學科以專業課程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專業能力,塑造人格。

三、“雙一流”背景下《智能運輸系統》的課程改革探索

1.打造一流的科研平臺,引進一流的教師隊伍,合理分配教師和教學環節。利用一流的科研平臺,引進一流的教師隊伍,培養一流的人才,出一流的成果。關鍵在于有一個一流的科研平臺。2014年4月12日,我校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車—路信息感知與智能交通系統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項目啟動,推動了我校高水平的國際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開展。有了一流的國內外教師隊伍,通過講座,聯合研究生培養,拓展了《智能運輸系統》課程的內涵,提高了課程建設質量。

2.以制度促進授課內容更新,促進教學和科研的良性互動,形成一流的講義。授課內容的更新關鍵在于解決教學和科研兩層皮的問題,在于解決如何通過知識創新推動學科創新的問題,保持教學的前沿性和先進性,促進一流課程和學科的發展。

(1)通過學生評課機制和講課大賽的形式,調動教師更新授課內容的積極性,鼓勵一線的教師把自己成熟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把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效果的評價權交給一線的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師點評講課大賽等形式,調動一線教師更新授課內容的積極性;引入學生評價機制,每學期組織學生的評課活動,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2)建立校院兩級教學督導制度,從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退休教授中擇優返聘到教學督導崗位上來,不打招呼,推門聽課,并及時通過多種形式反饋聽課情況。從制度上促使一線教師積極更新授課內容,保持授課內容的前沿性和創新性。

3.改革課程教學和考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轉換教學方式,授課教師由原來的1人授課,到分單元多人聯合授課;由原有單一的課堂授課,轉化為課堂授課和講座、課程設計和實地參觀考察相結合;由課堂45分鐘的授課,轉化為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網絡課堂、手機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

4.打造一流的實習基地,培養創新拔尖人才。建設好一流的基地,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建設一流學科必須要有支撐條件,是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重要平臺。2017年3月12日長安大學、清華大學聯合中國移動申報了教育部車輛網重點實驗室,長安大學車聯網和智能汽車試驗場成為了該實驗室的重要測試基地,同時,作為學生《智能運輸系統》課程的教學實習基地,車聯網和智能汽車試驗場為培養創新拔尖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四、結語

“雙一流”建設對《智能運輸系統》課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應對新的形勢,采取了以下的改革舉措,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1)利用“111”引智計劃和特聘教授崗位,吸引一流教師隊伍參與到本課程的建設中。

(2)利用講課大賽、教學督導和學生參與評課等方式,促進一線的教師積極將一流的成熟的科研成果轉化為講課的內容。

(3)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并建設一流的課程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提供基礎和平臺。

參考文獻:

[1]戴煒棟,王雪梅.“雙一流”背景下的我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發展戰略[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5):1-13,136.

[2]周光禮,武建鑫.什么是學術評價的全球標準———基于四個全球大學排行榜的實證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5):51-56.

[3]武貴龍.在“雙一流”建設中找準定位、特色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6,(22):26-27.

作者:肖梅 張雷 胡大偉 馬壯林 彭朝林 單位:長安大學汽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