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信息技術科學教學論文2篇

時間:2022-05-27 03:06:20

導語:小學信息技術科學教學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信息技術科學教學論文2篇

第一篇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離不開信息技術

小學科學教學中“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使知識更加形象化、直觀化、具體化,特別是能將一些難以見到的自然現象呈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帶來最直觀的感受。學生眼觀其形,耳聞其聲,立刻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在星空中》這一課時,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課前調查后,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景,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遙遠、神秘、美麗的星空。把九大行星的特點,位置的變化,用形象生動的手法展現給學生。學生好似在星空旅游一般,直觀地感受,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不僅解決了教學難點,還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星空奧秘的濃厚興趣。

二、突破教學重點難點,離不開信息技術

在科學教學活動中,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實現重點、難點的突破。而信息技術手段不但可以將重點、難點完整地展示給學生,還給學生帶來的感官的沖擊,極大地加深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一些在課堂上難以講述清楚的疑難點,尤其是需要一定的教學情境才能解決的教學難點,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模擬來解決。如教《日食和月食》這一課時,通過課件,在銀幕上出現月亮漸漸被黑影遮住,光線越來越暗,依次將月偏食、月全食的整個過程展示出來,學生看到此處時就開始犯疑了:“月亮怎么不見了?這個黑影是什么?”這時,我及時抓住學生有強烈興趣的契機,導入主題,迅速點燃了整班學生的求知欲。利用多媒體,學生對日食和月食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后教師將月食、日食的知識逐一向學生剖析,本節課就輕而易舉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將教學內容變抽象為具體,化繁鎖為簡易,變靜態為動態,化枯燥為生動,使科學課堂教學內容在學生心中“站立”起來。

三、學生思維能力訓練,離不開信息技術

思維是事物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屬于認知的高級階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一旦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時,學生的信息意識很快形成,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和提煉能力必將隨之提高,還使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及擴散性的訓練得到加強。例如,在教學《面包發霉了》這課時,讓學生明白:面包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哪一塊面包上的霉菌長得快?由于現實條件的局限,學生對這些信息不太了解。但是利用信息技術就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可用多媒體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塊發霉的面包,然后再顯示兩組試驗的詳細過程,使學生在觀察試驗過程中,直觀地感覺到當時的情景,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平面走向立體,使其思維性、創造性和嚴密性都得到了發展。

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離不開信息技術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當學生知識不足時,無疑效果最好是使用信息技術。運用多媒體手段,就形成多角度、多層次的信息刺激,不但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而且縮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時間,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利用它既提了高課堂容量,又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教學《植物的一生》的活動時,學生認識鳳仙花從種子到長成苗、長高、開花、結果等生長程比較難,靠教科書,難以達成學習目標。這時,利用鳳仙花生長的電影或錄像等多媒體就顯得十分重要。多媒體課件信息容量大。學生在學習動、植物知識時,平時根本見不到的這些動植物,沒辦法獲取感性知識,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彌補觀察材料的不足。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遠離自己生活的知識,而且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

五、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應注意幾點

1.不能絕對取代傳統的教學工具,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有力的學習工具,在教學過程中能起很好的輔助作用,萬萬不能將其手段作為目的。運用多媒體并不意味著拋棄一切傳統的教學技術,如黑板和粉筆,課堂上的閱讀等。發揮各種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各種技術手段的協同互補,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2.運用信息技術,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以信息技術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一切,更不能認為運用信息技術就是教師個人水平,要激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親歷探索、獲取知識。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獲得相應的信息技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運用信息技術有一個度的問題,否則就會偏離教學的重心,成為信息技術課。因此,在運用中,應根據科學課程教學的總目標,精心設計運用的內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得當。

4.不能只有公開課、優質課才注重信息術。因為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要達到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有的老師只在上合格課、優質課時才想到它,平時不注重利用信息技術的優越條件,仍舊“穿新鞋,走老路”殊不知現在提倡的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為教學注入活力,使長期困擾教師的某些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在教學中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傊?,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要想最大限度的發揮它的作用和效能,還需進一步探究。農村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把學科特點和學生特征有機結合,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科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馮玉榮單位:重慶市石柱縣沙子鎮小學校

第二篇

一、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播放一段與課文有關的視頻或圖片,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盡快地投入到所學的課文中。例如:在教學《植物的葉》一課時,我用相機把家鄉植物園里形態各異的植物的葉拍攝下來,配上優美的音樂,做成一段視頻。學生欣賞著優美圖片,聽著動聽的音樂,好像親身處在景色秀麗的植物園中,自己猶如變成一片美麗的綠葉在微風中翩翩起舞。通過導入創設了美好的意境,學生的心情會無比的愉悅,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產生了興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學生主動去學習,就極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使教學內容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許多現象是學生短時間內無法親身考察或經歷的,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消極影響;但是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通過信息技術可以模擬多種多樣的社會自然環境和生活場景,形成一種情境場,學生可以身臨其境的感受。運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超越時空,認識到許多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接觸到的、包羅萬象的知識和現象,如教學《觀察蝸牛》這篇課文時,老師不但讓學生掌握課文中的知識,更應該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電子白板上,讓蝸牛像人一樣介紹自己的特點,學生仿佛處在童話世界,整個課堂教學變得活躍起來,學生通過觀察、聽覺、感覺等多角度進行感受,自然地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神奇,可以讓學生輕松掌握了學習內容,又讓體現了科學與語文的聯系,體現科學的綜合性。在教學中,還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展示兩種圖片進行對比。

三、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因材施教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因人而異是有差別的,教材的編寫不可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無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新課程理念要求,不能放棄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應考慮要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教學《各種各樣的聲音》時,我讓學生在預習時,通過網絡搜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聲音,概括一下大體有幾種,并做好記錄,學生找到了大量資料,有的對小鳥的叫聲感興趣,有的對海浪的聲音感興趣,有的對火山噴發的聲音感興趣。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學生的個性化得到了發展。利用電腦播放科學小故事,匯報時讓學生自由匯報,展示自己的才華,對表現好的進行鼓勵。為學生樹立一個真正的探究習慣的榜樣。在做實驗時,填好實驗報告單,把學生的實驗報告單展示在屏幕上,讓學生觀察不同的自我。

四、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

教師需要增加自己的知識量,信息技術可以提供大量的知識。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把與自己的專業有關知識學會、學精,其他方面的知識要廣泛地涉獵,做到博覽群書、博采眾長。信息技術能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形成信息化教學能力。在科學教學的不同環節運用課件、圖片、視頻等不同的信息技術??梢宰寣W生運用多種器官感受信息技術的魅力,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能掌握多種信息技術的能力。信息技術可以提供教師的工作和學習效率,教師迅速地掌握大量的材料,減輕日常工作負擔。教師更容易獲得成功,有成就感,更有利于為自己獻身于教育事業??傊?,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是其他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成為教師在教學中較為高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適應新世紀的更多有用人才,必將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

作者:劉鵬立單位:曲阜市時莊街道代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