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提問”的研究
時間:2022-10-11 09:13:53
導語: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提問”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在的課堂強調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中“質疑”不是教師的“精心提問”,而是學生自我建構下的有感而發、有疑而問,課堂從學生的“質疑”出發,通過師生合作、生生交流,共同走向學習探究之路,走向成功快樂的彼岸。在科學課課堂教學中平等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覺得老師不是在向他們灌輸知識而是和他們一起討論問題,是他們可以暢所欲言的知心朋友。學生消除了膽怯心理,增強了提問的勇氣。在這樣愉悅寬松的氛圍中,學生能真正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敢于探究。為此,教師必須放下架子,樹立“學生本位”觀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有自己的情感和思維,有自己的觀察和感受,有自己的疑惑和迷惘,教師直面學生的疑惑與問題,是教育的應有之義。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無視學生的精神需求,一味地空洞說教,回避難題,教學就達不到教育學生的目的。科學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敢于面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運用教學機智,巧妙引導,在與學生共同解疑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
二、鼓勵學生提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善思好問的習慣
發現并提出問題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前提,學生如果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探究活動就無從談起。雖然在當前的科學課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增強了,但往往沒有注意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最終導致教師抱怨學生不會提問題,在課堂上“亂想”、“瞎問”。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探究價值不大。什么樣的問題是真正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只有學習者頭腦記憶中的知識經驗與行動目標之間出現空缺時,學生才會處于問題情境之中,問題情境的呈現,可激發學生在認知結構中搜尋可填補空缺的知識經驗,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問題就成為引發學生思維和實踐的關鍵因素。要使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首先要教育學生養成好問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從實際生活經驗的情境中形成問題,提出探究問題。如在教學《紙的秘密》一課時,學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種紙和不同用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自己還想了解紙的哪些秘密?讓所有學生充分提出不同方面的問題,然后師生共同疏理分類,選擇其中的部分問題(如紙的光滑程度、軟硬程度、吸水程度等)進行探究。對于課堂上不能或來不及探究的問題(如造紙過程,紙的種類及發展等),鼓勵學生在課后通過查資料、參觀訪問或進行實驗繼續研究。
三、啟發學生提更有價值的問題,激發探究科學的熱情
“更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是開放性的問題,給課堂教學更大的拓展空間,也為學生創造能力的展現提供了更加寬闊的舞臺。這要求科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懷疑和否定權威,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更有“價值”的問題首先是“追尋原因”的問題,一般稱為“思考性”問題,因為它能引人思考,或者是經過思考才可以回答。思考性問題和研究性問題,能促進學生思維和創新意識的發展,是極為有價值的問題,是教學中的“好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就是引導學生提出好問題。如教學《蝸?!芬徽n,“估計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蝸牛?”、“蝸牛喜歡吃什么”等問題將促進學生思考。另一種可以說是更進一步的問題是“綜合性”問題或者叫“研究性”問題,是在強烈的質疑之后提出來的,特別是它沒有直接的答案,需要認真獨立地研究才能解決。如“蝸牛一分鐘能爬多遠?”、“蝸牛的螺旋的多少是否與年齡有關?”等。成功的探究性課堂教學能給人留下值得思考的東西,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學思想的內涵,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情境中所蘊含的問題;也可以開門見山地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或推想,從而直接篩選出需要研究的問題;還可以伴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自然而然地提出將要解決的問題等。多種多樣的途徑與方式,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來靈活地選用,并適時地引導學生將研究重心轉移到主要問題上來??傊?,在小學科學課堂上追求最生動、有價值的“提問”,有助于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學生在“提問”下學習,不僅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在探究、質疑、驗證、再反思的循環往復中,還體驗了像科學家一樣挑戰未知、改變生活的人文情懷,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大增,學習能力提升,共同學習的精神境界開闊,更重要的是科學探究精神及優秀科學品質的滲透,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作者:秦雄 單位:啟東市桂林小學
- 上一篇:最新重陽節國旗下的演講稿8篇
- 下一篇:關于校長重陽節的演講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