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學科學教學更具趣味性

時間:2022-01-12 09:48:59

導語:讓小學科學教學更具趣味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讓小學科學教學更具趣味性

[摘要]科學作為我國學生從小接觸的科目之一,它對小學生學習能力和生活認識方面的培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要讓小學科學教學更具科學趣味就應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發現科學,在記錄中讀懂科學,通過親自動手體驗科學,從而愛上科學。

[關鍵詞]科學教學;小學生;趣味性

小學階段,學生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能力非常強,學習與接受能力亦很強。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采用趣味教學,讓學生在快樂的玩耍中理解科學,并對科學學習產生深厚的興趣,讓科學教學更加具有科學味,是一個需要我們進行探討的問題。

一、學會觀察,從觀察中發現科學,理解科學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最初讓學生接觸的便是對動物和植物的觀察和認識。教師引導小學生在觀察中了解動植物,總結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和發現的問題,再由學生在課堂中將這些問題與現象提出來,一起討論解答。在此過程中,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往往觀察得非常仔細,這種好奇心讓他們對觀察的動植物認識得更加全面。例如,在觀察校園里的樹木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去觀察樹木的外在模樣。學生們通過觀察后得出樟樹由樹徑、樹枝和樹葉構成。教師再提示學生有沒有漏掉了什么并帶領學生重新觀察,結果發現校園里的樟樹不僅只有長在外面的樹徑、樹枝和樹葉,還有深埋在地下的樹根。這時可能會有學生發問:“樹根為什么會長在土里?”教師就可以順勢解答,樹根就是樟樹吸取養分的媒介,樹根深埋在地下,通過吸收土地里的水分,來讓樹木生長得更加高大。學生明白了樹根的作用后,也許又會提出問題:“既然樹根能夠幫樹吸收養分,那樹的其他部分呢,是不是也有不同的作用呢?”教師同樣做出相應的解答:樹徑在生長,讓樹木越長越高;樹枝也在生長,給鳥兒棲息,供樹葉搖曳;而樹葉呢,它可以吸收陽光,美觀的同時還可以在夏天供人們乘涼。不只是樟樹,世界上所有的樹木,大都是由樹根、樹徑、樹枝和樹葉組成的,每種樹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學生通過觀察、了解樟木樹的同時,也對其他的樹種有了一定的認識。慢慢地,形成了從日常生活中觀察事物的習慣,學到了相應的科學知識。

二、記錄學習,在記錄中讀懂科學,認識科學

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時,不能只是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因為這樣做會使學生對科學全無興趣,且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神奇之處都比較好奇,教師應該想辦法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科學的學習中來,以自身為主體,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和記錄。之后,教師再進行適時輔導,就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生尋訪小動物時,可以帶學生觀察蝸牛。從蝸牛的體征、爬行方式、爬行速度等方面來認識和了解蝸牛。教師可事先讓學生去觀察各種蝸牛,并通過拍照和文字記錄的方式,將這些小動物記錄下來。然后將圖片和文字進行整理,到課堂上給其他同學講課,讓學生來做課堂的主人,將他們觀察記錄到的知識拿來和同學們分享。學生天性使然,課堂氛圍十分活躍。教師還可以帶著學生去認識螞蟻。如教師可以提問:螞蟻有多少條腿?是不是所有螞蟻都是黑色的?學生通過記錄觀察,就會發現螞蟻總是成群結隊的出現,還能搬動許多比它們身體還大的食物。教師可以在這個時候告訴學生,螞蟻是一種很團結的動物,它們有“哨兵”,一旦“哨兵”發現食物,就會召集同伴來搬運。蟻群中還有“工蟻”和“蟻后”,分工各不相同。通過介紹,學生就會明白,原來一只小小的螞蟻也有這么多故事。

三、實驗總結,親自動手體驗科學,愛上科學

在學習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科學實驗,將會使課程教學更加富有科學趣味,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增加,對教學效果會有較好的影響。如在學習《靜電現象》時,教師可以提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產生靜電,那么靜電是如何產生的呢?教師在進行一定的理論知識教育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通過教師講解,學生知道了有關靜電產生的理論知識,而通過實驗,學生對靜電又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讓知識牢牢印在了學生腦海中。又如《做一個鐘擺》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小學生動手能力極強,在制作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回憶有關鐘擺制作的科學知識。當鐘擺被成功制作出來后,學生會有很強的成就感,會因此愛上科學??傊?,在小學科學課堂中,要讓課堂教育更具有科學味,必須從實際教學出發,加強學生對科學的認知。通過讓學生走進科學,參與科學研究來學習科學,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和記錄科學知識,再通過動手做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其愛上科學,這樣的科學教學將更具科學味。

作者:王鐵勇 單位:浙江諸暨市璜山鎮橋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