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時間:2022-11-04 02:37:18

導語: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能力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對人才的科學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小學作為學生科學啟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對提高學生科學意識及科學素質具有重大意義。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程,科學課程擔任了這一艱巨任務,小學科學新課標明確指出要以科學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由于小學生認知較淺,探究能力的培養需要將其劃分為不同能力過程,降低學習難度,探究能力包括問題發現及猜想能力、質疑能力、實踐能力、總結分析能力等多方面思維能力。一方面,探究能力培養建立在學生自主的基礎之上,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另一方面,探究能力培養需要教師善加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兼具個性的創新型人才。

一、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探究學習或探究能力培養需要以學生自身強大學習內動力為支撐,能在長期探究過程中持之以恒,而興趣則是學習內動力的重要“維持劑”。因此,教師要通過一定方式幫助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到探究過程中來。小學生思維活躍,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在教學形式上喜歡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或游戲教學等趣味化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心理特點,打造學生喜愛的科學學習課堂。例如,在學習《栽種植物》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幾類植物從發芽開花結果再到死亡的延時攝影作品,讓學生快速了解植物的生命過程。通過直觀感受不同植物它們的不同生命歷程,感悟生命的精彩,從而引起學生好奇,讓學生產生栽種植物的念頭,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問題發現及猜想能力

從本質上來說,疑問是學生產生學習動力的根本來源,沒有疑問學生不會思考,不會有求知欲,問題作為探究活動的源頭,對探究質量影響較大。而猜想是建立在問題的基礎之上,通過對事物或問題本質屬性的觀察,結合自身知識經驗而得出的不完全結論,這類結論式是經過科學驗證的,是建立在學生理性分析及直覺判斷之上的。受認知經驗限制,許多學生對學習生活觀察不仔細,沒有從本質上看待問題本身,導致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會看、不會猜。小學生科學知識及問題大多源于生活,而新課標同樣要求以學生生活中的科學知識為起點,教師可以從學生生活出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科學猜想。例如,在學習《神奇的電磁鐵》一章節,結合前面所學的《離不開的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生活中的電從哪里來?結合對電磁鐵性質學習,我們知道電流可以產生磁場,既然可以利用電產生磁,我們采用逆向思維引導學生提出猜想,是否可以通過磁產生電?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事物本質,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與科學思維,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三、注重探究過程

學生探究過程既強調自主,又重視合作。自主是指學生在不依靠他人的幫助之下獨立完成相關探究行為,但這類探究行為往往是不全面的,只是整個探究計劃的一部分。由于小學生探究經驗較少,加之探究過程強調自主,教師一般只給予點撥,因此整個探究計劃由學生組成探究小組,合作完成整個探究過程,通過眾人智慧制定較為合理的探究計劃,再進行合理分工,從而完成探究任務。例如在進行“電磁鐵磁力大小研究”探究實驗時,書本中給出了的一定提示,其他還需要學生自主研究,討論驗證磁力大小的方式,豐富實驗變量。通過開放化的探究過程,讓學生自主制定探究流程,寓教于樂,提高探究學習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及實踐能力。

四、總結與交流

總結與交流是探究過程最后一步,也是實現學生探究能力進一步提高的重要步驟。閉門造車從來不會有進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生先通過小組內部總結探究過程,形成科學結論及探究過程總結,對自身探究過程形成清晰認識,總結探究過程中的得失。教師再組織進行全班性交流,讓每組學生進行代表發言,將總結內容以報告的形式展現在大家面前,對于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拿出來與大家一同探討、解決,通過交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同時借鑒他人優秀探究經驗或方法,做到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是每一個科學老師的使命,也是時展的要求。在探究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要深入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實際,從認知特點出發,將學生思維、教學內容及探究過程三者和諧統一,不斷完善教學方式,推動小學科學教學發展。

作者:任英麗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附屬小學

參考文獻:

[1]王政.略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基礎教育研究.2011(18).

[2]蔣翎.小學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J].讀與寫.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