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問題相關思考3篇
時間:2022-05-12 10:31:00
導語:留守兒童問題相關思考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這些孩子失去了父母的監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嚴重的失管、失教和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系親情,很難溝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致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相見如路人,更談不上有何親情?!鞍謰屨f愛我,可我很少能見到她們!”在對父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思念中,孩子對父母漸漸變得冷漠,甚至是仇視。
第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于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中有一部分年老、體弱、文化低、負擔重。他們整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的家庭教育,僅僅是給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對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江西宜春一家六個留守兒童外出玩耍,由于天熱,五個孩子下池塘溺亡,最大的才11歲,給家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另一部分是老人,雖然有一定的文化和經濟條件,但由于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疼孩子,甚至溺愛,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寧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
第三,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不佳,行為習慣較差。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有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但到了初中階段,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挑食挑穿、禮節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教,我行我素,缺乏人情味,沒有正確的人生價值方向。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問題涉及面非常廣,它不僅僅是哪個社會群體,而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妥善解決,我們的家庭和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和制度。政府部門和教育部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相應的適齡兒童入學教育法律法規和制度,并將之落實到位,定期進行檢查監督,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在當地能夠享受到平等、同等的義務教育,盡可能地保證他們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建立健全流動學籍和徹底解決異地高考問題,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第二,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地區的未成年人服務機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我們可以通過在留守兒童較多的地區建立“留守兒童服務站”等機構,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和資源,對留守兒童提供生活和精神幫助,學校對留守兒童建立詳細檔案,對那些已經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孩子,由社會服務機構定期進行專門的輔導和疏導,使留守兒童的生活、生理、心理等各種問題能夠切實得到關注、關愛。
第三,提高家庭素質和優化社會環境。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提高他們對未成年人的責任感。即使在外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任務承擔起來,不能一味地把孩子推給學校和老人,要經常和孩子、老師溝通聯系,了解掌握孩子的成長動向,加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以達到對孩子的管理和監護。作為社會服務管理機構,要下大力氣整治社會不良風氣,特別是校園周邊環境,能夠讓孩子遠離社會污垢,在一個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中健康快樂成長。毋庸置疑,留守兒童問題已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問題,應引起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經過各方面不懈努力,使其成為建設和諧社會中的“和諧音符”。
作者:滕光輝工作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第二篇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是隔代監護,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去監護,大部分監護人對留守兒童要求不嚴,或缺乏文化知識和社會經驗,并非自己的孩子,難免在教養過程中有所顧慮。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了,我認為,這樣便讓孩子養成了任性的逆反心理行為。對于較敏感點的孩子來說,也許孩子會變得柔弱內向、孤獨寂寞、自卑盲目,甚至怨恨父母。
二、采取以下措施幫助留守孩子
1.學校協助教師分工幫扶留守孩子
(1)各班教師負責本班選拔出來的留守兒童,及時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及時找他們談心,隨時把握他們的思想動向,找機會家訪(監護人),找機會和家長溝通并取得聯系,也可以幫助孩子的父母提出適當的主意,想辦法怎樣去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指導學習,引導他們健康成長。(2)可以開展一些活動,如,“體諒父母”“交往輔導”活動等,也可以給學生找心理咨詢師等幫助孩子渡過難關。(3)對于一些留守孩子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地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訂教育策略。
2.學校、教師要有專門的管理目標、管理計劃和方案也可讓教師和家長先溝通后,利用節假日等學生家長返鄉的機會約父母面談,這樣能讓這些父母較為詳細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進行短期的家庭教育。教師在關愛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必須有成長記錄。
(1)教師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
例如,①學生的姓名、年齡、性格特征、學習動機和態度的轉變與監護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②監護人的姓名、年齡、文化程度,主要是監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③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如,工作單位、工種及經濟收入情況,對孩子的希望和要求、與孩子的聯系溝通的情況。
(2)教師有記錄
對照總結孩子的過去和現在,讓孩子查缺補漏,對癥下藥,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實現自己的夢想。兒童時期是人生發展的最關鍵時期,他們需要我們去關愛、去呵護,包括他們的生活、學習、心理、安全、交往等方面。他們的世界五彩繽紛,他們有自己的憧憬和夢想,我們要盡力為他們圓好夢,教會他們如何經營自己的人生,讓他們樹立堅定的信心和堅強的意志,這是父母、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當然,對于我們邊遠農村教師來說,任務重、課時多。也許我們對此還沒有明顯的效果,但我堅信并期待“莫道今年春將至,明年春色倍還人”。
留守孩子大部分聚集在廣大農村教師的身邊,所以,我們的責任重大而神圣,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是農村千家萬戶的未來,是新農村建設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我們既然作為孩子的老師,就要為孩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責任,鞠躬盡瘁地為孩子服好務,愿同行們對這些留守兒童像對自己的孩子和親人一樣,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愛的種子,在不久的將來,我相信這些“留守花朵”會越開越美麗、燦爛,您一定會享受到他們的芳香,所以,請獻上您的愛心———關愛留守兒童。
作者:張金瑜工作單位:貴州省赫章縣城關第三小學
第三篇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8—2009年在江西省豐城市、德安縣、信豐縣、弋陽縣和吉水縣5個縣(市)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選取研究對象。以因素的綜合影響經濟發展水平作為分層依據,分為較好、中等、較差3層,每層隨機抽取1~2個鄉鎮(大鄉鎮1個、小鄉鎮2個),每個縣(市)隨機抽取3~6鄉(鎮)。抽到鄉(鎮)的所有2~16歲農村留守兒童均列入調查范圍。本次共調查2362名兒童,有效人數2286名。豐城市、德安縣、信豐縣、弋陽縣和吉水縣有效調查人數分別為432名(男童221名,女童211名)、483名(男童238名,女童245名)、457名(男童222名,女童235名)、443名(男童217名,女童226名)、471名(男童232名,女童239名)。
1.2方法
由經培訓的調查員入村指導兒童監護人填寫自編一般情況問卷和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hildBehaviourChecklist,簡稱CBCL)。一般情況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出生情況、生活和環境情況、家庭情況、留守兒童看護情況等。CBCL量表主要用于評定兒童行為和情緒問題。本文使用的CBCL量表常模分別為由劉靈等[7]標化的2~3歲中國常模和祈仁娥等[8]標化的4~16歲中國常模,均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兒童監護人根據兒童近6月內表現記分,評分為0~2分(無記為0分,輕度或有時有記為1分,明顯或經常有記為2分)。根據因子組成不同分為2~3歲、4~5歲、6~11歲和12~16歲4個組。CBCL中任何1個行為因子或總分異常均提示行為異常??紤]到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影響因素可能不盡相同,故本文分2~5歲、6~16歲年齡段進行相關因素分析。
1.3質量控制
成立江西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技術指導小組,由培訓合格的調查員,入村對兒童的父母或主要監護人進行詢問和講解兒童行為量表中的條目。質控人員在調查當天對每名調查員所完成的問卷按5%的比例隨機抽樣進行重復調查,2次調查表填寫項中不符合超過5項及以上定義為“不合格”,抽樣資料不合格率不得高于10%。
1.4統計分析
以EpiData3.1建立數據庫,統計分析使用SPSS11.5軟件。單因素分析百分率的比較使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
2286名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總檢出率為36.1%。其中2~5歲留守兒童共1245名,行為問題檢出人數523名,檢出率為42.0%;6~16歲留守兒童共1041名,行為問題檢出人數302名,檢出率為29.0%。
2.22~5歲留守兒童行為問題影響因素分析
2.2.1單因素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家庭教育方式、看護人對教養留守兒童的感受與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有關。男童行為問題發生率(46.6%)高于女童(37.8%);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的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36.6%)低于專制型(51.9%)、嬌寵型(47.6%)和忽視型(54.2%)家庭教育方式的留守兒童;看護人感受完全能照顧好的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38.6%)最低,其次為一般能照顧好(43.4%),看護人感覺難照顧好的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最高(50.4%)。
2.2.2Logistic
回歸分析以是否出現行為問題為應變量,將性別(男童=1,女童=2)、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型=1,專制型=2,嬌寵型=3,忽視型=4)和看護人感受(難照顧好=1,一般能照顧好=2,完全能照顧好=3)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三者全部納入回歸方程,OR值分別為0.778,1.274和0.808。女性和看護人感受完全能照顧好是留守兒童發生行為問題的保護因素,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發生行為問題的危險因素。見表2。
2.3
6~16歲留守兒童行為問題影響因素分析
2.3.1單因素分析
6~16歲留守男童和女童行為問題發生率分別為30.8%和27.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擁有良好同伴關系的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23.9%)低于同伴關系一般(37.2%)和同伴關系差(73.3%)的留守兒童;看護人經常與孩子交流的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較低(24.2%);看護人是兒童母親的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22.8%)低于看護人為其他人的留守兒童;看護人越年輕,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越低;看護人對教養留守兒童的感受為完全能照顧好、一般能照顧好和難照顧好的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分別為23.0%,32.3%和40.1%。
2.3.2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出現行為問題為應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同伴關系:好=1,一般=2,差=3;看護人與孩子交流:經常=1,有時=2,很少=3;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型=1,專制型=2,嬌寵型=3,忽視型=4;看護人:母親=1,父親=2,祖輩=3,其他=4;看護人年齡:≤50歲=1,50~70歲=2,>70歲=3;看護人感受:難照顧好=1,一般能照顧好=2,完全能照顧好=3)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同伴關系、家庭教育方式、看護人感受是6~16歲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因素。差的同伴關系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留守兒童發生行為問題的危險因素(OR值分別為1.769,1.214),看護人感受完全能照顧好是留守兒童發生行為問題的保護因素(OR=0.727)。
3討論
段成榮等[9]研究指出,盡管目前有1800多萬學齡前兒童與父(母)親分離,但卻極少受到重視,并提議今后應更多地關注學齡前留守兒童。本研究顯示,2~5歲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42.0%,6~16歲留守兒童為29.0%,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明顯高于學齡兒童;且本研究中學齡前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明顯高于張悅秋等[10]對連云港市4~5歲留守兒童調查結果(17.8%)??赡苡捎诟改冈趦和變浩诰碗x開,而此時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發育尚不完全,常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也無法像年長兒通過同伴關系或其他媒介來擴展自己的社交網絡,從而發生行為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教育方式和看護人對教養兒童感受與學齡前和學齡期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生均有相關性,看護人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顯著低于專制型、嬌寵型和忽視型家庭。李翠英等[11]研究發現,家庭教養方式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學習信心、社交能力、好朋友數目、生活自理能力、個人衛生習慣均有顯著影響。由于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既能提高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又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親和力,因而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留守兒童行為發展良好。黃艷蘋等[12]研究也發現,家庭教育方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有較大影響,而看護人對教育留守兒童的主觀感受一方面反映兒童日常行為表現,另一方面也可體現在日常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上,主觀感受良好的看護人對留守兒童的看護可能會比較盡責,從而有利于兒童良好心理行為發育。本研究發現,學齡前留守兒童中男童行為問題檢出率(46.6%)高于女童(37.8%),與趙紅等[13]調查結果相似。原因可能與男童語言交流能力相對較差,難以和人溝通,加上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對男孩的期望值偏高而對其行為約束要求又較低,使得男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女童。在本研究中,有良好同伴關系的學齡期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23.9%)顯著低于同伴關系一般和差的留守兒童(37.2%和73.3%);多因素分析也顯示,不良的同伴關系是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的危險因素。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拓展留守兒童的社會關系網絡,可以向同伴傾訴、模仿和學習,減少親情缺失帶來的孤獨無助。這種積極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父母外出這樣的生活壓力事件對心理健康的不利影響[14]。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而又龐大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理應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從家庭層面出發,看護人應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優化家庭養育環境,調整自身期望值,增加親子交流。社會和學校對留守兒童也需提供多方位支持,引導留守兒童正確拓展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最大程度減少留守給兒童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者:陳紹紅廖珠根汪時華習斌蓉劉淮何仕劼工作單位:江西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
- 上一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 下一篇:留守兒童成績差異性研究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