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探究
時間:2022-10-10 02:34:24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模式,以人文關懷為基調,貫穿整個教育過程始終。她提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懂得關懷的人,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實踐中提煉出四種教育方法,分別是榜樣,對話,實踐,認可。當下,我國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現狀令人擔憂。根據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模式,從留守兒童品德缺失的原因出發,從家庭,學校,社會,同輩等方面為培育留守兒童良好品德提供了路徑分析。
諾丁斯首倡關懷倫理,不僅針對當時美國的女性運動提出了女性關懷主義,并拓寬了關懷倫理的內涵,將其推廣應用到教育領域,用于學生的道德培養。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指出,教育最大的目標應當是培育具有關懷意識,懂得關心的人。自此,關懷教育理論進入了教育界,在道德教育領域研究眾多,運用廣泛。在中國的教育現狀中,諾丁斯的關懷德育理論對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具有極大的理論參考價值。
一、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模式
關懷即關心,是指對人和事常放在心上,是一種重視和愛護的心理。caring是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核心字眼,是出于愛和責任,以及道德理想的價值性的術語。諾丁斯她十分注重關懷的行動性,理性和情感的融合性等特點,她認為教育不是單純的灌輸人文科學知識關心學生,培養出善于考試的人,而應該是培育有關懷能力的人。
(一)關懷道德教育的內容
關懷是一種是全神貫注的投入和相對較長時間的關注,也即是在一個時間內對某事或某人的持續關注,甚至是上升到一種責任感。由此,諾丁斯引出caring有兩層含義:一是對人的關懷,即對某人的關心并期待其變得更美好。二是對事的關懷,即對于某事的持續關注,對的結果抱有極大的好奇心。關懷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關懷又稱為內圈的關懷,即對家人親友出于愛而展現的關懷,這是所有人不需要道德努力就能夠做到的。另一類是出于責任感和道德理想的倫理關懷,這類關懷又稱為外圈關懷。關懷道德教育模式不僅要培養人保持自然關懷,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其倫理關懷的能力。而在這一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不僅要關懷被教育者,更重要的是被教育者要感受到教育者的這一關懷并作出相應的回應,這樣才算得上這一教育過程的完成。
(二)關懷道德教育的方法
諾丁斯從關懷道德教育的本質出發,根據自己長期的教育實踐,提煉出以關懷為核心的四種教育方法,分別是榜樣,對話,實踐,認可。
第一,榜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具有關心意識的榜樣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首先教師的關懷榜樣作用是最能體現教師關懷的。同樣的道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以及周邊的人物表現出關懷,避免只是單純的說教,而是起到帶頭示范作用,這樣被關懷者才能在潛移默化中習得懂得關心他人的能力和習慣。
第二,對話。對話是彼此之間溝通交流的基礎,表達個人想法的途徑。一方面,教師通過對話的形式表達對學生的關懷。另一方面,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父母忙于生計,與孩子的交流對話相對有限,但是必要的關心與對話是保持親子關系,讓學生感受到父母關愛必不可少的條件。
第三,實踐。關懷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必須透過實踐才能熟練。關懷者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成熟的關懷者的熏陶下,從一個不善于表達關懷到逐漸熟悉關懷者傳遞的關懷信息并主動關懷他人。教師要增強教學的關懷性,關注學生對于所學科目的感受和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父母也應當多參與關懷實踐。
第四,認可。認可即是贊同也是接納。關懷者的認可使被關懷者備受鼓舞,充滿力量從而進一步提升自我。認可是基于了解和信任之上的,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量,再對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完成的目標。此外,不僅學生也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父母應多鼓勵贊揚孩子。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品德現狀
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現狀之前,得先了解什么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如何產生的,只有掌握了這些,才能總結出農村留守兒童的品德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概念的界定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留守兒童的定義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留守兒童分為普通留守和洋留守。普通留守又包括城鄉流動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類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的城市在國內,雖不能經常陪在孩子身邊,但重要節假日會回去與家人相聚。洋留守兒童的父母則是去了國外,在粵閩沿海一帶的農村,孩子父母在國外務工,大多是孩子們只能跟著爺爺奶奶,等著父母的越洋電話、或隔空寄來的洋玩具。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品德問題表現
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已經進入或即將進入青春期。這一時期對于他們的成長發育和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塑造顯得尤為重要。農村留守兒童的品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道德認知不足,偏離主旋律。道德認知即對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認知,是個人對于真善美的分別和判斷。當下,大部分孩子都擁有一部手機用來與父母聯系。在農村娛樂設施缺乏的情況下,他們選擇玩手機游戲,看視頻來打發假期時間。手機網絡信息稂莠不齊,孩子們辨別意識不強,容易受到網絡上不良少年所謂的“時尚”的行為的誤導。他們對社會主旋律下的基本道德規范抱以無所謂的態度,有的孩子受娛樂媒體中渲染的金錢至上,娛樂至死等觀念的影響,對艱苦樸素,勤勞勇敢等優秀品質嗤之以鼻。部分女生信奉“讀書無用論”,認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一方面嫉妒別人生而優渥的家庭背景,另一方面卻不思進取,懶惰無為。
第二,道德情感冷漠,孤獨感強。道德情感,是人們針對社會道德現象、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所產生的支持或反對等情緒。是人們從一定的價值判斷出發,根據已有的道德經驗和道德認識得出的情緒反應。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缺乏來自家人的關愛,他們的內心脆弱,孤獨感強。久而久之,他們變得感情淡漠,只關注自己的需要,對他人缺乏應有的感恩之心。對于照顧他們的爺爺奶奶的辛勤付出認為是理所應當的,而對于不經?;丶?,只能通過電話關心他們的父母,他們甚至帶有怨恨的心理。
第三,心理發展異常,問題突出。留守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其他監護人也無暇察覺孩子情感情緒的變化,及時滿足他們的情感訴求,由此易造成親子關系疏遠,親情淡化。而孩子們心理出現問題之后無從訴說,只能憋在心里,或轉而尋求別的方面的心理安慰,如迷戀手機游戲,外出KTV,早戀,甚至吸毒等等。這些留守兒童用以轉移情緒的不良行為極其不利于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甚至會引發心理問題,如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缺乏同情心,冷漠無情甚至出現報復社會的心理。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品德培育路徑
農村留守兒童的培育路徑,應當從兒童品德缺失的現狀出發,針對品德缺失的情況,對癥下藥,營造出有利于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關懷氛圍。
(一)家庭關懷:營造關懷型的家庭教育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缺席了孩子成長過程中許多的重要時刻,對孩子的影響力逐漸降低。即便如何,父母與孩子短暫的聯系過程中,其言行舉止還是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如父母打電話回家的頻率,對孩子生日以及其他重要節假日的關注程度,對于其他人情世故的評論以及做出的回應等這些都會成為影響孩子道德認知的重要因素。因此,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規范自身的言行,多關心孩子。此外,家里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臨時監護人,也必須要扛起關心留守兒童成長的責任。他們對孩子及孩子父母負責的態度,多關心孩子的成長變化,及時滿足孩子正當的情感訴求,注重對孩子的價值引導,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學校關懷:將關懷教育滲透于教學過程中
學校是學生接受知識,塑造自我的重要地點。學校教師的素質品行,學校培養模式都將對學生的道德認知產生重要的影響。首先,教師作為知識的傳遞者,應當順應時展要求,更新陳舊的教育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創新教育方法。其次,教師應幫助留守兒童正確認識生活的現狀,培養其獨立自主,堅強樂觀的精神品質。再次,學校應當充分發揮其統籌規劃的作用,開展不同主題的班會活動,引導留守兒童積極參與校園體育、藝術、文化、社會實踐等活動。最后,學校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生命和法制教育,開展安全教育與演習,防止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加強學校關懷。
(三)社會關懷:重在社會政策扶持和關愛
從根本上來說,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不僅是由于城鄉的戶籍差異,最根本的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的。試想留守兒童父母為什么會拋下家里年幼的孩子外出務工?正是由于農村可供發展的經濟條件不足以支撐一家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發展,才使得他們遠走他鄉,投身于城市的現代化建設,以換取相對高的報酬。正是由于城鄉居民收入的巨大差異,城鄉教育資源的急劇不平衡,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諸多方面落后于城市兒童。因此,在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政府進一步推動戶籍制度改革,減少戶籍對農村留守兒童帶來不良影響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劃,使得農民不用背井離鄉謀生計,在家門口就能解決吃飯問題。加大對鄉鎮學校的教育投資,改善教育設施設備,設立教育基金,加大貧困補助,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程度上政策的關懷。
(四)同輩關懷:進行優秀榜樣人物的塑造
同輩群體中一般都有核心骨干人物,同輩群體中的核心人物,由于能力突出,人格魅力大,他們在群體中的影響力強。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推動青少年同輩群體積極健康的發展,同輩群體典型人物的作用不容忽視。樹立優秀榜樣形象,加大宣傳,使得其他同學能在觀察中,模仿并學習身邊優秀人物的先進事跡。同時,也要有針對性地抓住一些反面典型,對于不思進取,逃課早退,作弊造假,誠信缺失,甚至詆毀社會主義等不良的行徑,在對其進行說理教育的同時,組織輿論批評。通過正反形象的強烈對比,以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正面同輩群體人物為導引,促使同輩群體環境的凈化、優化,從而帶動群體成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性的綜合問題,關乎到教育、心理、法律、經濟等方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需要全社會的關愛、幫助和支持。農村留守兒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由于他們成長環境的缺陷及其社會政策的瑕疵,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接受到的關懷極其缺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其道德認知發生偏差,道德品質產生了一定的問題。而家庭、學校、社會,同輩群體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要想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就必須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同輩關懷聯動機制,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倫理關懷,共同發力,促進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內爾•諾丁斯著.于天龍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侯晶晶.關懷德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何愛愛.農村留守兒童倫理關懷的現狀及其審視.法制博覽.2017(24).
[5]侯晶晶、朱小蔓.諾丁斯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論及其啟示.教育研究.2004(3).
[6]林美.關懷倫理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品德養成教育探析.長春:吉林大學.2012.
[7]王曉彥.論道德情感.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7.
作者:王麗萍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 上一篇:淺談情境教學藝術
- 下一篇:農村留守兒童面臨困境及應對政策